阳光打在故事上,故事晒成了历史——专访衢籍作家洪加祥

发布时间: 2016.05.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徐丽

  诗行里的

  乡愁和期望

  “既然嫁过大海/岂能嫁给小溪/那你就嫁给何田/做一条被朱元璋石篱笆关着的/鱼,清水般累了/是天空长出的胡须/还是我的石头长起的青苔/据说想不顾一切的何田/隔断千山万水/为一条鱼而活着……”漫步在开化何田的乡野,村舍安然寂静,雨声绒脆,零星落入了道路两旁的青青茶园。“空气里都是家乡的味道,看不见灯红酒绿,只看见小雨如酥。”深深地吸了一口山林间清新湿润的空气,洪加祥由衷地说道。

  “从小我就在开化县棉植厂长大,如今已经过去40年,但只要一回到这里,总能立刻重温儿时的梦。”洪加祥告诉记者,这次参加“流淌的故事——来自‘五水共治’的报告”采风活动,最期待的就是回到家乡。

  几天的采风行程,洪加祥笔端的诗意之花不停涌现——“一塘岁月,展览久了/就会想到死,想到生/想到葬在田野上的春雨/想到醉在一堆墨地绿花里/到底是爱还是被爱/但只想到自己是一只大碗/装的是流水的岁月与岸边花朵/几乎没有人能同时攥住你/只有相同的灵魂才/迸发熔岩般依恋与痴迷……”在此前龙游和衢江的采风中,洪加祥一再向记者强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生态环境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在过去几十年间,相较省内其他地市,衢州错过了第一次产业发展的机会。但是如今,在这个人人怀有乡愁、人人期盼绿色生活呼吁环境保护的当下,自然和生态,才是最大的财富和发展潜力,衢州一定要利用好自己的天然优势,抓住这个第二次发展的机会!”

  知识分子的悲悯

  和记者的担当

  沿途的小路有泥土的芳香,林间的翠木有湿润的味道,风吹过的时候,也顺便吹乱了洪加祥的头发。“在这儿,我们似乎不需要想些什么,听鸟儿欢叫就好了。也不需要做些什么,看春风拂过脸庞就好了。然后,我们来,和树木说话,和草丛聊天……怀着一颗悲悯之心,记录下世间万物。”

  “身为一名写作者和记录者,每个人都要尊重手中的笔,和笔下的人物。”说起纪实文学的创作,洪加祥正色道,“要怀着一颗悲悯之心来对待笔下万物,要挖得透,写出让自己感动、也让别人感动的文章。”洪加祥表示,采访很重要:“要找到历史背景节点,否则就无法破题。有时候写一篇几千字的报告文学,需要采访五十多人。”

  “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知识分子应当有责任,有担当。”洪加祥表示,“知识分子相当于古代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真正的知识分子绝非‘躲进小楼成一统’,处江湖之远,而忧庙堂之高。关心政治,也要拥有独立的精神,自由的灵魂,外御其辱,治大国如烹小鲜——想必这是大多数知识分子所冀望的境界。”

  人物名片:洪加祥,开化人,中国报告文学作家、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文物艺术品鉴定中心顾问、中国古村落保护学会顾问、浙江日报首席记者,曾多次为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和阿里巴巴淘宝网艺术品拍卖公司上艺术品鉴定课。他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作家》《文汇报》等发表千余首诗歌,著有28部报告文学、诗歌、散文专著800万字,曾被诗人艾青称为浙江文坛黑马。曾获中国新闻奖、中国报告文学奖计120余次,先后出版18部文学专著。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