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言清气长存——记布衣书法家王良德先生

发布时间: 2014.07.24   来源:超级管理员

人物名片

  王良德(1921—2006)字子默,号漆翁、清风楼主,江山人。民国后期师从毛善力先生学习书法,为弘一大师书法艺术再传弟子。

  谈起王良德先生,首先浮现在我眼前的是从前那座紧挨西塘的老宅。这老宅左边与江山二中为邻,青砖灰瓦,低矮平实,小门向东。门前有一口井,光滑的石井栏留下岁月苍茫的痕迹。

  1921年3月,这位后来闻名江山的布衣书法家就降生在这座宅院里。先生号漆翁、清风楼主。他的油漆手艺得之于家传,1954年加入油漆社,1958年调到江山建筑公司做油漆工直到退休。

王良德 

  拜师毛善力

  先生年轻时家境颇好,又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虽然父辈是没有文化的手艺人,但对他的教育仍然重视。先生青少年时曾师从大陈早田坂徐春荣先生学习古文,他沉静好学,尤喜书画。当古文与书艺有了一定的基础后,他又叩响了“梅泉山房”的大门,拜弘一大师嫡传俗家弟子毛善力先生为师研习书法,成为民国时期毛公的三个入室弟子之一。另外两位正是家父周瑞和余石水先生,良德先生年长六岁,以年龄而论,他是毛善力先生的大弟子。

  善力先生因材施教,指导他换帖,另从篆书入门,并赠他一本光绪年间出版的吴大澂《篆书孝经》。他在潜心研习篆书的同时,又读《说文解字》,寝馈其中,不计年月,不问收获,乐趣融融。他对弘一更是深情,一部厚厚的《弘一法师作品集》就时时赏读和临摹。他的楷书、篆书、隶书,都可以看到弘一体天真烂漫如儿童般的身影。但他对弘一的传承又不仅在书体书艺上有展现,在精神上也深受熏陶。他的书法作品中就有录自弘一的诗词与格言:“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这也正如了他为人内敛的低调性格。

  颇具弘一遗风

  尽管先生生性淡泊,不事张扬,不热衷参与各种赛事和书法展览,但他性情随和,为人大方,字又写得富有情趣,令人喜爱。无论何种书体由他写出来都会活泼而有个性。比如甲骨文最容易写得瘦硬僵直,但他创作的一对甲骨文楹联“林泉水满鱼儿出,苗圃风和燕子来”,真是写得如逢花开,活色生香,令观赏者无不称妙。酒香不怕巷子深,所以向他求索墨宝的人很多。他不愿意让索讨者失望,所以往往一次写出很多幅作品,卷起后放于柜子,以应不时之需。他以书法结缘,不求回报,颇具祖师爷弘一遗风。这种古风清德,在今天商品化的经济社会里,确属罕见,因此在江山民间收藏先生墨宝的人很多。这次其长子秉伦兄为先生出书法作品集,没有借助媒体就搜集到上百幅作品,当然,被遗漏的就更多了。

  先生虽然学书起步很早,但他作为油漆工,又育有四儿四女,生活负担非常沉重,使他无法把很多的精力倾注在书法上,所以他60岁以前的书法作品很少。他真正有时间能专心浸淫于书法艺术之中,是在退休之后。从他留下的墨迹和读书笔记上,都可以看出这位淡泊名利的老人是多么勤奋好学,他摘抄的《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内容,竟有密密麻麻的两大册子。他还专程到故宫博物院仔细观赏历代名家书法绘画,并作详细记录,所以,先生不仅仅是工人队伍中的优秀书法家,同时也有很高的文史底蕴。由于他的天赋与长期修炼,使得个性与精神追求自然都贯注到了书法艺术之中,也就难怪他的篆隶行楷均能达到行云流水、天趣盎然的艺术高度,给人一种字如其人的亲切。

  我喜爱先生的书法,更敬重他随遇而安的人品。

  送借心爱之物

  2004年初,先生得知我想学习石鼓文,曾两次到我单位为我解释疑难、现场指导。他看了我采用的字帖后,告诉我,能从吴昌硕的石鼓文入手临习更好,因为墨迹比石刻更有笔意。可惜我再三考虑后,仍从先秦石鼓文开始临习,这一晃就是十年,只是长进不多,这才认识到先生的建议有一定道理。他又把吴大瀓的《篆书孝经》借我学习参考,我知道此帖是老人家心爱之物,连忙拿去复印一份,及时把原帖归还。

  先生有一次到我家,还带来毛笔要送给我。我当时想,老人一生与毛笔相伴,这番好意不敢领受,谁知他又将此笔送给别人。还有一个小女孩跟他学习书法,他又把自己用的《康熙字典》送给了她。

  在我收藏良德先生的书法作品中,最喜欢的是一幅行书横批:“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难道不是书家的精神写照吗?每每看见,就想起西塘边上那座清静的老宅、那清瘦如鹤的老人、那园里清气弥漫的腊梅。先生特爱梅花,也书写过很多与梅花有关的诗词。他爱梅花甘守清寂与世无争的品性,更喜梅花零落成泥香如故的淡远。(周辉芬)

  王良德作品:林泉雨毕鱼儿出,圃囿风和燕子来。

(本文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日报   责任编辑:吾献红)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