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名人堂】陆放:专注学术的“红二代”

发布时间: 2014.07.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人物名片

  陆放

  原外交部副部长、老红军徐以新之子,祖籍衢江岭洋。1945年7月22日出生于延安窑洞,1965年入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于1970年毕业,在“中国数学之父”华罗庚引导下,从事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创新之路至今。

  徐以新,1911年出生于原衢县岭头,1927年1月追随北伐军投身革命,曾参加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和南昌起义,1930年在苏联留学时转为中共党员。回国后任红四方面军参谋主任时,曾作为四方面军全权代表,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全权代表孙蔚如谈判,达成秘密协议,为受围的红军开辟出一条红色交通线。新中国成立后调入外交部工作,曾担任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及驻挪威、叙利亚和巴基斯坦大使,1966年1月起任外交部副部长。1983年至1993年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四月四日,衢江区岭洋乡徐以新纪念碑下,陆放指着全家合影,向社会各界介绍父亲的历史。

  父母的言传和身教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4月4日中午,面对记者的专访,年已七旬的陆放再次朗诵起这句马克思的名言。

  这句话是徐以新在送给陆放的日记本上写下的,从阿尔巴尼亚不远万里寄到北京,当时,徐以新担任新中国首任驻阿尔巴尼亚大使。这是陆放儿时印象中,父亲唯一一次给他送礼物,那年他上小学四年级,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挂上了红领巾。这句话一直激励着陆放,陆放说,父亲对家人要求很严,话语不多,但说出来很厉害,而感受更深的是父亲“身教重于言教”:

  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先后几次将更大的房子让给了其他更需要的战友或同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相关规定,父亲几次可以提薪,但被他拒绝了;

  1966年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后,父亲送走外宾后,经常叫司机抓紧回到车队,自己选择走路回家;在外交场合衣着讲究的他,在家时衣服领子破了个大口子也舍不得扔掉,一条毛巾用了十多年;

  1983年至1993年期间,父亲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按级别应配秘书和专车,但父亲都没有接受,每次需要用车直接到车队随便叫一辆,陆放则经常临时充当父亲的秘书,帮助迎送客人。

  “我母亲比父亲还革命!”陆放打趣说,母亲陆红是大家闺秀出身,但为了节省全家开支,家里不安排保姆,自己打理各种杂务,从叙利亚回国的三年,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参加工作,把国家发的三年工资全部当成党费上交了。

  父母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多年来用省下的工资资助过亲戚二十多个孩子。

  父亲去世后,陆放和母亲、哥哥一起,根据父亲“回家”的遗愿,将一半骨灰安葬在八宝山,另一半带回到他出生的地方岭洋。墓地紧邻无名红军烈士墓,墓前同样没有墓碑。

  今年清明节前,为父亲敬献花圈的陆放,同样衣着朴素,只有胸口佩戴的党章鲜艳夺目,抬腿迈向台阶的时候,记者注意到,他的裤脚已有些卷曲。

陈赓、华罗庚影响一生

  1954年9月,徐以新受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派担任驻阿尔巴尼亚首任大使。陆放兄弟二人开始被寄养在沙可夫家中,沙可夫是徐以新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时的战友,解放后担任中央戏剧学院党委书记。

  陆放说,父亲这样安排,是希望他们兄弟俩能沾些文学艺术气息,做个有文化的人。但第二年暑假,陈赓大将突然派警卫把陆放兄弟接到了他家,一住就是6年。陈赓是徐以新一生的挚友,1927年3月,徐以新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4月在武汉中共中央军委任技术秘书时,经陈赓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当时谁家父母上前线,后方家庭就要养。我们叫吃大户。”陆放回忆说,与父亲的严厉相比,在陈伯伯家自由多了,这是他青少年时期最快乐的一段日子。“陈伯伯被称为常胜将军,当时他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我们在他院子里经常听他在电话里讲打仗的事。他尤其喜欢我们这些孩子,夏天的胡同里很闷热,他躺在躺椅上敞开肚皮凉快,我爬到了他肚皮上凉快。”

  陈赓子女陈知建、陈知进曾在接受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采访时这样回忆父亲的大度:最调皮的陆放,把一只猫放在我爸爸的领子里,这些都没有事。

  受陈赓影响,1965年,陆放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因校址在哈尔滨,简称哈军工,首任院长为陈赓大将)。1970年毕业后,他立即要求到当时正在对外作战的部队,但因战事变化,所在部队未能全部出战。

  上不了战场,陆放加入到了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推广优选法、统筹法的工作中。当时这位中国数学之父在继续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正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边在中国科技大学讲课,一边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

  陆放回忆说,跟着华老工作并不会因为数学理论的高深而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华老擅长将深奥的问题进行简化,让一些只有高小(小学高年级)学历的工人、农民甚至没有文化的阿婆阿嫂也能听懂,能用,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在厦门时,华老每天来一个数学游戏,让大家在游戏中学习,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很快就学会了。

  1974年,华老安排陆放到了汽车厂,担任软件组长,研究数学和计算机结合应用的课题,走上了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推广创新之路。

  巧的是,陆放的妻子,就是华罗庚的外孙女。记者找到了《贴近人民的数学大师——华罗庚诞辰百年纪念文集》,发现陆放正是该书的编委之一。

  把父亲的珍贵史料捐给家乡

  虽然身在京城,但陆放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家乡,只要路过衢州,就会赶回老家走走看看。

  1972年,陆放第一次回到衢州。“那时城里有些破乱,印象特别深的是老城墙下的臭豆腐。”陆放回忆说,但如今衢州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漂亮。

  1995年,陆放和哥哥带着父亲的骨灰第一次回到了岭洋乡(时为岭头乡)。“当时的公路还是机耕路,拖拉机开在上头,抖得很厉害。到了2006年回来时,村里已浇了水泥路,车子可以一直开到父亲的纪念碑下。”陆放说,“变化太大了!”

  陆放说,家乡的交通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福了库区村民,一些人还在外面造了房子,举家走出了大山。看到这些变化,他特别欣慰,但最让他高兴的是家乡发展了,却依旧青山绿水,乌溪江还作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进行重点保护。

  “树已成材,人也成才。”4月4日,徐以新纪念碑两侧,陆放和社会各界人士20年前亲手种下的龙柏、桂树已郁郁葱葱,陆放禁不住向参加缅怀活动的众人感慨道。

  清明节离开衢州后,陆放即回北京对父亲留下的珍贵史料进行整理,并将父亲的书籍、照片等首批史料300多件,捐赠给岭洋乡政府。他表示,其他可以公开的史料整理完毕后,也将全部无偿捐赠给家乡。

  6月25日,衢江区岭洋乡党委书记徐永忠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首批300多件珍贵史料他们已运回衢州,暂时存放在衢江区档案馆,等所有史料收集完成后,将运回岭洋乡作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出内容之一,激励人们继续沿着先辈的足迹,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记者王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