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墨灿然写胸臆——小记“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袁冬华

发布时间: 2014.06.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袁冬华国画作品

  袁冬华

  袁冬华剪纸作品

  6月16日,衢州宝贝艺术系列暨第二届“至尊鲨鱼”杯魅力衢商颁奖盛典,在瑞宏·阳光水岸会所举行。今年75岁的“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袁冬华在会场展出了他精心创作的60余幅绘画、剪纸作品。

  1939年出生于常山城关的袁冬华是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常山县美术家协会主席。2013年,袁冬华被评为“衢州市民间工艺大师”。

在几十年的绘画、剪纸生涯中,袁冬华剪纸作品曾获得2010年闽浙赣皖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剪纸作品金奖、第三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首届全国剪纸创意大奖赛优秀奖。2011年,袁冬华剪纸作品《西山古刹》参加中国国际剪纸作品大赛获银奖。

  袁冬华国画作品也成就斐然。1959年,国画《祖国万岁》获衢县美展优秀奖;1976年,国画《雁荡山中折瀑》获金华地区美展二等奖;1991年是袁冬华从事工艺美术30年,获国家轻工部荣誉奖。退休后,袁冬华创作热情不减,笔耕不辍。老人很恬淡:“其实‘大师’称不上,我只是喜欢剪纸和画画,它们让我很快乐。”

  “我的绘画是父亲教的,剪纸是跟祖母学的。”袁冬华说:“解放前,父亲在乐天舞台工作,乐天舞台是兰溪婺剧团的前身,属徽班。父亲原想让我学戏的,初中毕业我就随父到乐天舞台,练了两年,可我就是只对美术感兴趣,就跟着父亲在剧团里画舞台布景和舞美设计。”

  “父亲是地主成分,剧团没呆几年,我们就回常山老家了。20来岁的我在那段时间最用功了,潘天寿、李可染、任伯年等作品,我临摹了许多遍,特别是《芥子园画谱》。”袁冬华表示,在临摹大师的作品中,心里满是崇高的、敲动心灵的东西。

  1957年后,袁冬华在常山文具厂、常山文工团先后工作过,主要是设计与画舞台布景。“就在那段时间里,我遇到了许铁铮老师(曾任市美协主席),那时许铁铮老师在常山县图书馆工作,一有空,我就到他那里学习。”袁冬华说:“许老师画山水不是从整体开始的,他要求我从一树、一石开始,讲究步骤、基本功和技法。殊为遗憾的是,素描的底子,我还是不够。”

  “‘文革’期间,我画过毛主席像的油画,要搭好高的架子,还要政治审查。”1973年,金华地区办了一个石雕厂,袁冬华任车间主任。“那时我带了20来个学徒到乐清培训,可那时运动多,学徒们没好好学,以后石雕厂也倒闭了。”可正因为有石雕的功底,在我市烂柯山最初的建设开发中,袁冬华的技艺发挥了作用。“那时姜宁馨副市长亲自到我常山老家,让我帮助设计塑造烂柯山梅岩的八仙。我花了大约四个月塑好。”

  改革开放后,袁冬华进了常山县工艺绣品厂,主要是设计床上用品的图案,有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直到退休。

  国画、油画、版画、水粉画等,各种画种袁冬华都有涉猎。正因为有版画的基础,他的剪纸在传统只有单色的基础上,发展为套用多色的新型剪纸。

  袁冬华的作品追求浓墨重彩。他认为:“文人画”很容易导向空疏和靡弱之弊,把握不好就没有现代气氛,不符合当代的要求。不断地田野写生,不断地挥毫研习,袁冬华准确地把握艺术来源于生活,无论是剪纸,还是国画,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艺术创作中的“精、气、神” 。他从不急功近利以炫弄新奇哗众取宠,或以浅薄的浮艳效果媚俗。袁冬华的作品在追求装饰形式感的同时,艺术语言做到了“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也践行着他艺术人生的清气、生气、骨气。(记者巫少飞)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