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野草也芳香—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

发布时间: 2014.03.12   来源:

  《民工文化报》执行主编、责任编辑毛芦芦在柯城民工子弟学校——阳光小学发报纸

  毛芦芦在家乡——柯城沟溪乡五十都的油菜花地里

  农民工是都市文明的建设者,他们的子女理当享有社会公平的机会。如果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连最基本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那我们的社会和谐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关心农民工子女,说到底就是关心我们自己。

  我来自农村,根在农村,农民兄弟及其子弟是我创作的源泉与动力。我热爱他们,我要将更多的作品奉献给他们。 ——毛芦芦

人物名片

  毛芦芦,原名毛芳美,1969年生,199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六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衢州市文化馆文学指导。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芦花小旗》《暖雨》;长篇小说《福官》《青梅竹马》《拯救折翼飞鸟》,“不一样的花季”长篇战争小说三部曲《柳哑子》《绝响》《小城花开》,“不一样的童年”长篇励志小说三部曲《姐姐的背篓》《黄梅天的太阳》《风铃儿的玉米地》。毛芦芦曾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大奖、中国新闻出版总署第四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工程奖、首届中日友好儿童文学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提名奖、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文化干部才艺大赛文学创作金奖、衢州市拔尖人才奖、衢州市首届文艺人才“香樟奖”等多种奖项,2013年2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衢州市文化馆位于市区新桥街的一幢写字楼内,底层是嘉年华电影院。采访当天正是2月14日情人节,同时也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以,电影院里显得异常热闹。笔者穿过熙熙攘攘的观影长龙,走到顶层的文化馆,出乎意料的是,这里显得十分安静,办公室里不时传来工作人员的低声交谈,给人一种清新温馨的感觉,这里便是作家毛芦芦工作的地方。

  初见毛芦芦,笔者便为其爽朗的笑声打动,与一般作家的严肃内敛不同,毛芦芦一见面便与笔者热情交谈起来,有如老友一般。低调的着装,淳朴的面容,得体的谈吐,使人备感亲切,这便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毛芦芦给我的最初印象。

  乡村女孩

  走向文学创作之路

  在交谈中,毛芦芦谈及了笔名的由来。大学时,毛芦芦参与编写儿童文学读物《365夜故事》,她的写作导师韦苇先生建议她取一个比较有童趣的笔名。毛芦芦随即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家住农村,家里条件并不太好,伙伴间最受欢迎的玩具便是那狗尾巴草做成的小动物,毛茸茸的,用家乡土话来说,就叫“毛芦芦”。这些小玩意儿寄托着她童年最大的乐趣,于是,毛芳美决定用“毛芦芦”作为笔名,希望能够将童年的快乐传递给下一代。

  毛芦芦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境平凡,但是她与一般的农村孩子不同,毛芦芦从小就对书本十分着迷。上小学时,毛芦芦的一大课余爱好便是翻阅课外书,家里没有书,便四处去借,与有书的人交朋友。到中学时,毛芦芦已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加上优美的文笔,使她成了学校黑板报撰写的不二人选。高考结束后,毛芦芦成了村里第一位女大学生,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填志愿时,她满怀希望地填报了文学系,无奈最终还是被分配到了政教系,为此,毛芦芦还坐在门槛上,伤心地哭了一场。

  尽管如此,毛芦芦的文学之梦却在浙师大校园里开出了秀丽的花朵。进入大学后,毛芦芦致力于阅读、写作,积极参加文学类的社团和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90年学校举办的元旦征文比赛中,毛芦芦的散文《同是二十岁的别离》引发反响。该文讲述了毛芦芦20岁离家上大学的时候,想起同样是20岁离家逃难的奶奶,不禁感叹时光荏苒,生活变迁。该文引起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共鸣,荣获一等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征文比赛共分为诗歌、小说、评论和散文4大类,其中前3类的一等奖都是空缺的,也就是说,毛芦芦的散文是该届比赛唯一的一等奖。后来,该篇文章又在《西湖》杂志举办的全国散文大赛中获得“校园奖”。获奖的毛芦芦受邀前往杭州,这是毛芦芦第一次到大城市,第一次住上豪华的宾馆。颁奖典礼上,众星云集。在场的有陈伯吹、柯灵和何为等文坛大师,可是,当时毛芦芦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除了晓得何为老师的“伟大”之外,还压根儿不知道陈老、柯老是何等的了不起呢,她只是茫然地随着粉丝的大流与嘉宾们一一合影。事后,看着这些珍贵的合影照片,毛芦芦不觉莞尔。

  而后,浙师大的韦苇老师觉得毛芦芦良材可造,特意将得意门生,当时还是在读研究生的侯辛华介绍给毛芦芦作为散文指导老师。毛芦芦回忆道,当时自己的文章在布局谋篇上仍然有一些缺陷,侯老师的指导对于她来说是非常可贵的。

  毕业之后,毛芦芦便一直从事散文创作,但是,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年幼爱玩的自己,一直鼓励自己创作儿童文学。2000年,毛芦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篇儿童散文《小狐狸与山海爷》,没想到这一篇试水之作竟然一举获得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于是,毛芦芦大受鼓舞,决定转型,全身心投入到儿童文学创作中,并一发不可收拾,佳作频出,成了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

  毛芦芦的创作环境并不优越。老家母亲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孩子又小,丈夫因为工作也常常出差。毛芦芦常常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而编辑部常常催稿子催得很急,在亲情的需要与工作的责任面前,毛芦芦选择全部承受。

  那年,饱含悲情色彩的战争三部曲之一《柳哑子》被要求在正月初八前交稿。写到情深处,毛芦芦常常泪流满面。为了不让自己的写作情绪影响到家人过年,毛芦芦连着熬夜赶工,一边抹眼泪一边写稿,终于在大年三十完成了作品。

  谈及此间种种,毛芦芦总结道,写作最珍贵的在于“坚持”二字,这便是她取得了一些文学成果的秘诀,如同她的文风一般质朴无华。

关心民工

  致力民工文学创作

  毛芦芦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孩子,对于家乡怀有很深的感情,也给予同样出门在外的民工兄弟特殊的关注与关怀。毛芦芦一直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她从来就不是一个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的写作者。正是因为这样的自我定位,反而使得毛芦芦在写作上如鱼得水,畅意自如。来自民间,回到民间,服务民间。在谈到自己的写作风格时,她说道,自己一直是个“民间写作者”,长期生活在一个小地方,朋友中有很多民工,自己的不少学生就是民工的孩子。能够作为民工兄弟的朋友,描述他们的生活,记录他们的百态,描绘他们的未来,乃是人生一大幸事。同时,毛芦芦也是浙江省唯一一家《民工文化报》的责任编辑和执行主编,职责所在,更是尽心尽力。

  “不一样的童年”三部曲便是毛芦芦民工文学的经典之作。有人说儿童文学创作疆域还是不太宽,其中还有很多作者喜欢跟风。他们总喜欢习惯性、盲目地跟随在别人的后面凑热闹。毛芦芦并没有随大流加入校园题材大战,而是选择了鲜有人关注、自己所熟悉的农民工子女生存状态来书写。中国并不缺乏有关农民工群体的文学作品,但是用儿童长篇小说,特别是以三部曲的形式,来思考农民工子女的生存状况的作家很少,毛芦芦在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这三部作品并不是毛芦芦的凭空臆想,而是切切实实以生活中存在的人物与事例为原型,再辅以生动的语言与自身的感触加工而成的艺术品。三部曲的第一部《风铃儿的玉米地》,描述的是一位留守农村、有点自闭忧郁的女孩风铃儿的自救疗伤,并最终走出心理阴霾的成长故事。这部作品是为了纪念毛芦芦的“发小”姐妹而作的。这位姐妹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做保姆,却意外地病死他乡,留下孤苦伶仃的女儿与自家门前的玉米地。毛芦芦决定从孩子的视角入手,记录孩子的辛酸与快乐,背后却是满满的对好姐妹的怀念。《黄梅天的太阳》描写了“非法”民工子弟学校金太阳小学的艰难生存和黄梅天等孩子无力求学的故事,该故事是从当今民工学校被纷纷关停的事件风波中获得灵感的,作者希望能够借此引起社会对民工子弟学校生存现状的关注。《姐姐的背篓》写的是一对来自云贵高原的民工孩子“我”和弱智姐姐的悲惨遭遇和人间温暖,这故事的构思便来自于毛芦芦的一位民工朋友。

  像这样真实反映民工生活的作品还有不少。而创作灵感就在于“身”入到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作为《民工文化报》的执行主编,毛芦芦常常深入到民工家中,与他们一起聊天、一起聚餐,聆听他们的酸甜苦辣,欣赏他们的歌舞表演。这些作品,在表面上表述的是农民工这一中国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在其背后更表达了毛芦芦的内心诉求:那就是社会公平。

  关心留守儿童

  投身公益事业

  “毛阿姨,长大了我也要跟您一样,做个既博学又有爱心的儿童文学作家!”这是毛芦芦来到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育才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给学生们送书及讲课时,该校同学在听了毛芦芦的文学讲座《用阅读点亮你的人生》,得到赠送的小说《小城花开》《绝响》和《柳哑子》之后,发自肺腑的赞叹和决心。在写作之余,毛芦芦一直关注作为弱势群体的民工,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做些什么。所以,一收到杭州育才第二实验学校的邀请,毛芦芦便欣然前往杭州,为务工人员的孩子送书、上课,差旅费也是自掏腰包。

  不仅仅是杭州的学校,还有像衢江四小、柯城阳光小学、九华乡中心小学等农民工子弟众多的学校,每月毛芦芦都会给他们送《民工文化报》等报刊,有时也去做义务讲座,还给学生免费赠书。

  来自贵州的民工诗人杨应竹,是毛芦芦众多民工朋友中的一员。毛芦芦不仅在文学创作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中也是多加照顾。逢年过节常前往慰问,杨应竹老母亲八十大寿时,她还登门拜寿,送上生日蛋糕。在毛芦芦的关心指导下,杨应竹进步很快,有近百首诗歌散文在报刊上发表。杨应竹也十分感动,常常对毛芦芦直言:“我在衢州过得很幸福!因为有一个很好的文学指导老师与朋友。”

  甘肃省静宁县的民工丁大中,慕名向毛芦芦投寄稿子。毛芦芦了解到他家里的情况,将其聘为《民工文化报》的通讯员。此外,毛芦芦还与丁家的孩子们结成笔友,送给他们不少自己创作的作品。孩子们在回信中写道:“我们觉得毛芦芦阿姨作品最大的亮点,还是她那火热的爱心。她是带着厚厚的真情与浓浓的爱意,在为我们民工子弟呐喊,让整个社会看到我们微小的影子,为改善我们的生活而努力书写。毛芦芦阿姨写作理想,值得所有民工和他们的子女敬佩。我们感谢毛芦芦阿姨写出了我们的心声。”

  这是一个竞争激烈和人心浮躁的社会。有人说,写战争题材或言情小说,更有市场,更有商业利润,而这几年,毛芦芦却对民工子女的儿童文学创作情有独钟。随着毛芦芦知名度的增大,全省各地不乏请她写个人传记的企业家,并许以高额稿酬。每次毛芦芦都婉言谢绝。

  她说道,我来自农村,根在农村,农民工兄弟及其子弟是我创作的源泉与动力。

  我热爱他们,我要将更多的作品奉献给他们。

  乡间野草也芳香。 

        (作者毛严正系上海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