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妙趣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地名命名,有以地理位置命名的,如十里铺、千里岗、山东、山西……;也有以大自然景观、物产命名的,如五指山,白云山、枫林、银坑、钥山……;还有以记载史实传说等命名的,如八一大道、仙洞、烂柯山……;再有以名人姓氏活动等命名的,如郑泉、孔泉、将军叶、落马桥……
    确实有许多地名成因是与历史名人有密切关系,拿衢州市区来讲:
    “讲舍街”就是以抗倭名将李克斋讲舍而命名的。
    据《康熙衢县志》载:克斋讲舍在府治龟峰之麓,为郡守李公遂建。中为教思堂,立李公生像,后堂为四贤祠、祀朱晦庵、吕东莱、张南轩、王阳明,前为归仁堂,外为墨池……还有邹守益、陈九川、银德洪、王畿诸先辈曾会讲于克斋讲舍;王阳明先生过衢还留有诗篇。讲舍民国归王姓承祀。舍内外凡两进各三楹,正堂中供有李公铜像,祭酒王材撰李公遗爱碑、乾隆间王登贤、弗雄飞、徐常易等十余人结诗社至讲舍瞻仰李公铜像,并赋诗记事。
    李遂,字郢良、克斋,江西上绕人。嘉靖五年中进士,累擢南京参赞尚书,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敏,遂博学多智,长于用兵,倭冠海门,遂悉讨平,前后二十余战。遂嘉靖十七年至十九年为衢州知府,曾招友讲学。在道家称为“青霞第十八洞天”的衢州烂柯山,留字李遂的摩崖石刻“天生石梁”,每字纵横大约五尺左右,书法苍劲,惜“文革”中产除殆尽。讲舍中的李公铜像,也毁于“文革“,现仅存讲舍遗址和讲舍街街名了。从讲舍街名可以看到它与历史名人活动的紧密关系了。另外如:
    “马站底“,相传留状元的马栈在此,站当作栈。
    “解元巷”,以解元刘方佐所居而名。
    “弗家巷”,以清宰相弗淳之所居而名。
    “杨家巷”,以明名医杨济时所居而名。
    从以上举例的历史名人的姓氏地名可以看出,只要你为人民做好事,为社会做贡献,不管你在家乡还是在外地,往往都会留有纪念性的地名或文字记载。地名的妙趣,在于丰富的内涵,或重大的事件,或动人的传说,或名人轶事,或壮丽的赞歌等等。尤其姓氏地名,反过来还可为历史名人的里籍考证提供确实的证据。
    衢州市名医杨济时(1522?1620年),字继洲,著有《针炙大成》十卷,《病机秘要》三卷。《针灸大成》又名《针灸大全》,不仅被国内医学界所推崇,而且被译成德、日、法、拉丁文等外文,是针灸科学的经典著作。这样一位誉满全球的名人,里籍何处还未得到统一,《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杨继洲一条未提到他的里籍,而中华书局出版的永溶等撰的《四库全书总目》中云:《针灸大成》十卷,明杨继洲编,继洲万历中医官,里籍未详。又称该书初版于平阳,似即平阳人也。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陈帮贤和严菱舟合编的《中国医学人名志》一书中,则肯定杨继洲为平阳府人。
    杨继洲到底是否平阳人呢?通过地名考证核实,我认为他是衢州人,理由是:
    明万历年间吏部尚书王国光为《针灸大全》所作的序中有“三衢杨继洲……”,考证“三衢”地名,知三衢是今浙江省衢州市。在历史上只有衢州曾称为“三衢”,唐代张宾在《赠信安太守》诗中(按:信安即今衢州)有“三衢正对福星时,喜得君侯妙抚缓……”;罗隐在寄《三衢孙员外》诗中有“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宋代杨万里在《游衢州仙岩过安仁渡》诗中有“明发溪山一雨余,觉来暑气半分无。行人道是三衢远,稳桂东风十里蒲。”曾几、胡宿都留有《三衢道中》的绝句名篇。而衢州西部有“三衢山”,又谓衢州乃闽、浙、赣三省通衢,故有三衢之称。
    衢州解元郑永禧编的《民国衢县志》二十卷中载:“《针灸大全》明杨继洲编,六都杨氏宗谱著录,前志失载……”,六都杨为衢州城南上宇乡的一个自然村,杨氏居此已历多代,三衢人士多不知其事迹,故旧府志仁县志无传,直到1926年郑永禧先生根据杨氏宗谱方始载县志中,澄清了误传几百年之久的杨继洲里籍问题。尔后,德清县沣春林先生著的《中国历代名医传记》中再次肯定:“杨继洲,明衢州六都人……”。
    1982年地名普查中,进一步证实六都杨确系杨氏祖籍地。衢州城区的杨家巷即是杨继洲故居,此巷以杨氏命名,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所述,证实了杨继洲是衢州人是无疑的,这就是地名考证核实历史人里籍的一例,足见地名成因与历史名人的关系之密切。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