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家外交家徐以新

发布时间: 2013.10.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革命家外交家徐以新
| [<<] [>>]

  选了清明节后一个春雨连绵的日子,我们前往衢江区岭头乡所在地抱珠垄村的前山岭脚,拜谒革命家外交家徐以新同志的陵墓。
  放眼望去,远山近岭都被春风吹绿了,满山遍野的杜鹃花开得正艳,红的,紫的,缤纷耀眼。而眼前这园林式的陵墓里,高大的墓碑后,挺立着一株来自北方的龙柏和一株衢州市花桂花。经过8年的风雨,它们显得更加苍劲,也更加柔美。
  细雨里,寂静中,我们在一遍遍地怀想徐以新艰辛而又辉煌的革命历程:在北伐战争的炮声中,15岁的徐以新只身一人,怀揣一元钱,奔走数百里,投奔北伐军;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的白色恐怖下,他经陈赓、何成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南昌起义失败后,他临危受命,日夜奔走在香港街头,为数百名失散的同志接上了关系,为党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1930年,他在留苏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成之后,他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国投身革命;1933年5月开始,他冒着生命危险与西北军杨虎城将军的全权代表孙蔚如秘密谈判2个月,为四面受围的红四方面军开辟了一条红色交通线;同年8月,他由于反对张国焘分裂党的路线被关押,其间两过雪山三过草地,直到1936年10月三个方面军大会师后才恢复自由和工作。在延安期间,任政治部主任的徐以新于1938年初参加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宝塔山下研马列”,他在抗大、鲁艺、陕公、女大等学校讲授《社会主义概论》等课程。无论多么艰难困苦,徐以新都以饱满的热情和执著的信念经受住无数次的考验,终于迎来一次次的胜利。
  作为一位革命家、外交家,徐以新四海为家,毕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走。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特地叮嘱他最好能到县一级基层锻炼,徐以新于1945年10月奔赴东北依兰、佳木斯等地开展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徐以新调入外交部,任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司长等职。1952年,徐以新作为顾问随周总理访问苏联,参加了总理与斯大林的多次会谈。1954年周总理亲自指派徐以新首任“山鹰之国”阿尔巴尼亚大使,行前徐以新、陆红夫妇还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此后,他出任过驻挪威、叙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大使。在任驻外大使和外交部副部长期间,他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外交路线和方针,取得了显著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44年,徐以新就当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83-1993年期间,他还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我们的手头,有两本关于徐以新的书,一本是《徐以新传》,由他任叙利亚使馆大使时的同事李樵撰写。作者系统地学习了党史,仅红四方面军的史料就有500万字,参阅了相关的人物传记和大量的参考书,首次理清“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等党史问题。另一本是《乌溪江人》,由邱以祥主编,书中有家乡人缅怀徐以新的篇章,还有一幅徐以新回乡的珍贵照片,由岭头乡小学校长张同昌提供。
  衢州,一直是徐以新魂牵梦萦的地方。辛亥革命那年诞生的徐以新,由北伐战争中意气风发的小小少年,成长为革命家外交家,为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近70年。这中间,徐以新曾四度回乡,始终难舍的是对家乡的眷恋之情。1992年7月,母校衢州一中90周年校庆,徐以新因公务在身未能返校,但他特地寄来“培育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青年”题词一幅,并赠送了他在党的七大与蔡畅、陈赓的珍贵合影。1993年10月,徐以新、陆红夫妇来到衢州,感受了家乡喜人的变化,也了解到乌溪江库区的百姓为革命和建设作过巨大贡献,但仍过着艰苦的日子。回京以后,徐以新一方面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奔走呼吁,一方面从个人的生活费中挤出千元赠款寄到家乡,表达了一个游子的拳拳之心。
  1994年12月30日,徐以新终于心力衰竭。临终前,他拔掉氧气管,连声说着:“我要回家,要回家!”1995年3月10日,他的夫人陆红和两个儿子最终让他安息在故乡的土地上。
  此时此刻,我们的耳边又一次回响起徐以新夫人陆红当年在这里说的话:“徐老生前曾为家乡写过‘艰苦奋斗,发展经济’八个字。今后,他可以天天陪着乡亲们劳动生产,看着乡亲们过上富裕的生活!”
                                                                               (许彤)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