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文件

 

衢委人才〔2011〕1号

 

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总结

 

2010年,全市人才工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大局,以打造“四省边际人才强市”为目标,以推进人才工作创先争优为主线,锐意创新,务求实效,人才工作各项任务全面落实,人才资源开发呈现新局面,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起点、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一)着眼长远性,人才发展宏观管理进一步加强。召开了全市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开展人才发展12个专项课题调研,编制出台《衢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十年人才发展的总体思想、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形成区域人才规划体系,宣传、农办、科协、人劳、科技、教育、卫生等部门牵头制定了9个专项人才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二五”时期各层次、各行业、各专业人才的发展重点、目标及举措。市农办、市科协联合发文印发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各县(市、区)分别制定了“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了科学紧密、上下衔接、互动配套的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江山市提出构建“辐射浙闽赣三省边际人才发展高地”的人才发展目标。大力优化人才工作基础,建立了人才工作例会与月报制度。市县联动开展在衢海外创业创新人才的调查,建立了海外人才库。衢江区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络制度,在骨干企业设立人才工作联络点。人才理论研究得到加强,年初确定的7个调研课题全部完成,其中市委人才办完成的《欠发达地区市校合作机制研究》获全省组织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

(二)突出高端性,育才引才工作取得新成果。市“115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加强入选人员的考核管理,建立休养制度。新推荐入选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人选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衢州企业家大学苑”培训面不断扩大,举办各类专题论坛和培训班63期,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2903名,新招收企业家参加浙大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43名。市经委通过开展企业精细化管理培训,共推广了19家精细化管理示范企业。龙游县举办了“特种纸产业转型升级论坛”,开阔了企业家眼界。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完成技能人才鉴定46605名,其中高技能人才5847名。开化县引导职校开设了硅材料专业班,为硅产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坚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进,举办高层次紧缺人才洽谈会、春季人才劳务交流大会,组团赴市外招才引智,有10022人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实际引进人才6485人,其中外来人才2675人,硕士以上学历高层次人才111人,急需紧缺人才3213人,达成国外引智项目意向10项。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成果显著,共有3人入选国家和省海外引才“千人计划”。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推荐“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专家10多名。市人劳局组织开展“双百”活动,举办省高级专家衢州行活动,柔性引进人才智力。常山县编制了《2010年紧缺专业人才目录》,提高了引才针对性。聚才平台不断拓展,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与省科技厅建立了厅市会商制度,成立了“衢州氟硅技术研究院”,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6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5家,浙江开关厂研究院被评定为省级重点创新团队。

(三)坚持广泛性,市校合作不断向深层次延伸。充分借鉴与浙工大的合作经验,开阔合作视野,相继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6个知名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一批科技成果在衢实现转化转移,提升了科技创新实力。认真实施“希望之光”计划,继续深化与浙江工业大学的全面合作,推动合作层次由市校合作、县院合作向校企合作、专家与企业合作延伸。新实施市校合作项目129个,其中103个年度项目已基本完成。依托浙工大校园网开通了“希望之光”市校合作专题网站,科技信息共享度进一步提高。结合衢州南孔文化和围棋文化特点,开展“两子”文化专题研究。人才互派和专家智力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浙工大组织了28人组成的教授博士团来衢开展科技对接,与企业面对面洽谈合作,签署了21项科技合作意向项目。浙工大继续选派8名高学历科技人员来衢挂职,帮助县(市、区)开发科技人才资源。广泛开展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共合作培训中青年干部235名、领导干部265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156名。龙游县积极促成校企合作,引进浙工大药学院钟光祥教授与鸿运化学有限公司成功合作开发了年产100吨氟氯烟酸项目。江山市依托浙工大的专家资源,以联合组建为模式,建立了多个企业研发中心。

(四)增强统筹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加大。深化“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以城乡教师“青蓝工程”、“千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农技人员三千挂联活动”等为主载体,城乡人才之间广泛结对,互学互促,农村人才的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帮带形式日益多样化,专家联系点覆盖面不断扩大,师徒之间全部签订帮带责任书,全面形成了城乡人才结对帮带体系。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市委人才办先后两次派出督查组到县(市、区)开展检查,并下发通知,以部门和县(市、区)为单位,分条分线对结对帮带对象、专家联系点进行考核。全市共创建专家联系点133个,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35万余名。市教育局专门召开“青蓝工程”推进会,在重点学校率先启动,扩大了结对面。常山县选派农业、教育、卫生专家人才到农村开展“人才服务科学发展‘四个一百’活动”,推动了人才作用的发挥。“万名农村人才拜师学艺”工程的推进,有力推进了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该项工作获得了2010年度省委组织部创新奖。新选聘61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保持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动态平衡。实施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计划,制定出台创业扶持政策,组织30名大学生“村官”到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参加创业能力培训。现在岗大学生“村官”中有102人通过自办、联办等方式发展种养值项目和创办经济实体27个,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柯城区、江山市、常山县相继出台了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政策。柯城区还在七里乡创建了大学生“村官”创业园,支持大学生“村官”自主创业。

(五)强化导向性,重才爱才氛围更加浓厚。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开展了第四届拔尖人才评选工作,表彰奖励32名拔尖人才。组织开展了“十佳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活动。各县(市、区)相继开展了优秀人才的评选表彰活动,共评选产生10个重才爱才单位、64名拔尖优秀人才,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先后在衢州日报、衢州党建、衢州新闻网等期刊或网站上发表多篇评论员文章,深入解读衢州人才发展的形势、问题和任务。在衢州日报全文刊登《衢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解放人才、发展人才、集聚人才”为主题,广泛宣传人才创业创新事迹、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事迹等,有效扩大了人才工作的影响力。全年共在浙江日报、衢州日报等党刊上发表宣传文章103篇,拍摄各类专题片4部。

 

 

 

中共衢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2011年3月18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