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社科联2011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件

 

衢社科联〔2011〕1号

 

 

衢州市社科联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市社科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五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以编制实施《衢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创新、整合、提升、融入”为主线,以“基调、基础、基层、基本”为重点,着力加强社科研究、社科普及、社科管理,扎实推进社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我市社科事业繁荣发展。

一、深化社科研究

社科研究是社科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紧紧围绕“创业创新、富民强市”总战略和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新要求,注重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把握导向、突出重点,努力形成社科研究的良好机制和良好氛围,促进社科研究成果集成和成果转化。

1、打造国际儒学论坛品牌。加强论坛成果转化,编辑出版《2010第三届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协同市委宣传部适时启动’2012第四届中国•衢州国际儒学论坛筹办事项,商洽协作单位,商定论坛主题,制订实施方案,精选论坛专家,有序推进论坛前期筹备,为把国际儒学论坛继续办成层次高、水平高、影响力大的儒学盛会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2、推进“国际孔氏南宗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加强指导服务,注重发挥研究中心的作用,推进“南孔”文化研究。深化省高校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孔氏南宗与浙西南社会文化变迁研究》,细化研究方案,推进子课题研究,争取推出若干高质量阶段性研究成果。加强对外交流、开放研究,坚持借力发展、借智研究,充分依托“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市校合作机制”等,深化开展“南孔”文化合作研究,不断提升“南孔”文化研究成果。按照“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实施办法”,指导研究中心加强规划、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列入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积极发挥研究中心在高校文化品牌建设中的作用,巩固提升相关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推进儒家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3、加强应用对策研究。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前沿性、创新性、实践性”为导向,着力研究衢州“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大问题,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坚持和完善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立项制度,加强项目跟踪,做好2010?2011年市级社科规划课题的指导检查、成果鉴定和结题转化。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积极探索课题合作机制,组织引导社科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加强重点课题研究和协作攻关,提高研究的集约程度和整体影响力,推动应用对策研究出新成果。注重整合和发挥高校、党校、党政研究机构的社科人才优势,规划加强市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发挥其示范幅射作用。积极做好市域内省级课题和省社科联课题的选题、包装、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的指导服务,为提升我市社科研究成果服务。

4、深化历史文化研究。遵循“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彰显成果、服务当代”的原则,深入梳理衢州历史脉络,挖掘衢州文化底蕴,弘扬创业创新文化,力求形成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加快推进“衢州历史文化研究工程”,重点深化“两丛书”研究,推进成果的系列化建设。《衢州历史文献典籍丛书》在出版第一辑的基础上,争取出版第二辑《个人文集集成丛书》。协同有关部门推进《衢州历史文化研究丛书》三大系列研究,“研究系列”重点对南孔文化、围棋文化、军事文化以及与衢州密切相关的地方戏剧、古典诗词、古典音乐、古陶瓷等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推出若干阶段性专著;“整理系列”重点对散落在全市各地的古代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分类整理,以图文随记的形式汇编若干阶段性专册;“选编系列”重点将我市作者创作发表的优秀文学作品,分门别类汇编若干阶段性专卷。

二、推进社科普及

深入贯彻《浙江省科学技术普及实施办法》,注重拓展载体、打造平台,不断构建市与县(市、区)联动,品牌活动与创新活动联动,“社科普及周”与示范基地建设联动的新格局,推进社科普及下基层、进社区、到农村。

1、巩固提升“衢州人文大讲堂”。加强统筹谋划、贴近时代需求,注重创意策划、提升传播体系,做好主题确定、专家邀请、受众组织及媒体宣传,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推进“开门”办讲堂,创新讲堂协作方式,建立单位协办申报制,不断打造“协作单位有主办+协办、专家有省内+省外、现场有名家+白领、形式有主讲+互动、传播有讲堂+媒体”的“五个+”运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大讲堂品位,扩大大讲堂的社会效应。

2、组织开展’2011衢州市“社科普及周”活动。按照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的部署要求,精心谋划筹备,创新形式平台,组织开展大型广场咨询、社科知识竞赛、主题研讨、专题讲座、社科知识“六进”等系列活动。探索深化市、县联动机制,指导市级学会和县(市、区)社科联,组织开展规模大、内容新、形式活、覆盖广的“社科下基层”活动,促进社科普及“往基层里推、往平台里建、往活动里做”。切实加强社科普及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指导考核,命名新一批市级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积极发挥省、市级示范基地的带动幅射作用,推进社科普及社会化、经常化、长效化。

3、进一步办好《衢州社会科学》学刊。《衢州社会科学》作为我市唯一综合性社科理论刊物,是推动社科研究、扩大理论宣传、活跃学术氛围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要坚持学术立刊、质量立刊,创新办刊思路,立足我市改革发展的实践,关注前沿性、热点性、焦点性问题,组织刊发一批高质量文章,为干部群众解疑释惑,进一步提升学术性,增强可读性,体现地域性,使之成为展示我市社科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

三、加强社科管理

社科管理是社科工作的基础和保证。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科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科组织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不断增强社科队伍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1、推进社科联组织建设。在六个县(市、区)成立社科联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县级社科联的规范化建设和高校社科联的筹建工作。重点推动县(市、区)社科联加强基层基础,注重建章立制,深化成果建设,指导衢州学院、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社科联,充分发挥县级和高校社科联在社科研究、社科普及和社科管理中的龙头作用。

2、加强社科学会建设。坚持“依法办会、学术立会、活动兴会、服务强会”,探索学会管理办法,加强市级社科类学会的规范化管理,不断巩固先进学会、提高中间学会、促进后进学会、发展新兴学会。加强指导考核,组织交流考察,巩固深化“学会建设年”活动成果。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制定颁布《衢州市学术社团管理暂行规定》,建立社科类学会年检市社科联前置备案制,加强对所属学术社团的业务管理,促进规范健康发展。坚持以“达标创优”为目标,以评选先进学会为抓手,推进学会组织形式、内容方式、工作机制和服务手段完善创新,不断提升学会建设的整体水平。根据省社科联要求,加强对我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日常管理,促进依法、遵章、规范运行。

3、完善社科队伍建设。紧紧把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充实“社科专家库”,着力培育一支学科结构、年龄结构、梯队结构合理的社科人才队伍,把中青年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纳入市“115”人才工程,健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使用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科队伍建设健康发展。

4、提升市社科联机关效能建设。巩固扩大“创先争优”活动成果,坚持“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加强学习、提升素养,充实力量、创新实践,努力建设一支实干型、研究型、创新型的机关团队,不断提升社科联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扩大社科基地,完善服务功能,建设“社科工作者之家”,进一步增强社科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衢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1年4月13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