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 州 市 经 济 委 员 会 文 件

 

衢市经办?2010?26号

 

 

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关于印发

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县(市、区)经贸局、委各处室、下属事业单位:

 

现将《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九年二月五日

 

 

 

 

 

 

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

2009年工作总结和2010年工作思路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衢州市经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工业发展为己任,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等政策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对我市实体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全力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节能降耗、服务企业稳定发展等工作,全市工业经济在困境中企稳回暖。

过去的一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负重前行。在经历7个月的负增长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从8月开始实现了正增长,全年实现利润43亿元,增长24%。到9月止,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增幅也转负为正,全年实现利税65.7亿元,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呈现明显的逐月加快走势,全年完成840.5亿元,增长11.4%,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全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29.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224亿元, 增长16.1%,增幅位居全省第二位, 超过全省平均水平9.9个百分点。全市11项经济指标综合得分276.11分,位居全省第二。

过去的一年,全市工业投资增幅逆流而上。全市全年完成限额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17.56亿元,比2008年增长21.5%,增幅居全省第一。20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开工159个,当年完成投资额8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29.2%。市区通过决策咨询的项目103个,固定资产投资额74.57亿元,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比2008年翻了一番。全市工业园区新开发土地面积12789亩,新出让土地面积8169亩,增长34.14%;园区基础设施投入17.62亿元,增长4.26%。园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157.37亿元,增长26.98%。

过去的一年,全市节能降耗工作卓有成效。2009年,我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节约标准煤65万吨,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6.8%,年耗能千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增加值能耗平均下降10%以上。2009全市共争取到省级节能专项资金1218万元,占全省总量的六分之一;全年共上报中央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项目17个,占全省上报总数的60%,这1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8亿元,年可节约10万吨标准煤。

回顾2009年,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为抓手,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务实开展工作。

(一)以服务企业为主旨,确保经济稳定

2009年初,全球金融危机在国内的影响逐渐显现,各地经济形势严峻,企业生存发展步履维艰。为贯彻国家、省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委以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为全年工作重点,贯彻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一系列服务活动,千方百计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1、制定落实政策,帮助企业发展。

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园区、服务民生”、“政企携手、帮困解难”等活动,集中排查解决了一批企业发展难题。加强调查研究,许多政策建议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如市本级设立5000万元的企业贷款周转金(全市共设立2亿元),深受企业欢迎;出台社保缴费优惠政策、清理企业各种收费,市本级企业土地使用税率下调30%,为企业减负1.45亿元,缓解了企业效益差、税费负担重的情况。与银监局联合出台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实施意见,确保全年未出现行业龙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各项政策的扶持。2009年,市区工业企业仅通过经委投资口就争取国家、省技改资金3495万元,是市区争取国家、省专项技改资金扶持最多的一年。

2、加强担保服务,帮助企业融资。

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提升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能力。组织全市担保机构开展帮扶中小企业度难关的暖春行动,鼓励担保机构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拓展贷款担保业务,降低担保费用,帮助中小企业尽快走出困境。据全市16家贷款担保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业务统计,2009年为全市768户中小企业提供16.5亿元贷款担保,贷款担保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1.5%。为担保机构向上争取政策扶持,2009年先后争取到国家工信部担保风险补偿项目、省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项目13个,已下达576万元补助资金;为5家担保机构申报免征营业税并获通过。

3、建立长效机制,帮助企业办事。

2008年12月,我市成立企业服务110和金融服务110二大企业服务平台,负责接收和处理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建议。全年企业服务110接收企业反映问题43件,解决35件,正在解决8件;金融服务110受理87件企业融资申请,解决17家企业的贷款问题。同时,建立经委与海关、商检的部门合作机制,主动对接省有关部门,加强对进口设备政策的主动上门服务,提前做好企业进口设备抵免税相关服务工作,使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到了国家政策支持。对国家、省、市出台的保稳促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汇编成册,发放到企业手中,帮助企业了解政策、运用政策、享受政策。

4、加强运行分析,保障经济平稳。

每季开展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分析,针对工业经济运行变化,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提出建议。深入企业调研,开展产业损害调查工作。部署全市年度产业损害调查工作重点,继续做好监测企业的报表催报工作,向省产业损害调查局报送有关信息及行业分析材料,协助省产业损害调查局做好企业竞争力调查问卷工作。上报全市19家小化肥生产企业2010年生产计划;为19家企业享受优惠用电政策做好前期工作。编印《调查与研究》5期。加强要素保障能力,每季召开生产要素分析会,撰写生产要素分析报告,编印《生产要素简报》12期。做好成品油市场和煤炭市场的监测工作。每周、月对全市成品油和煤炭的进、销、存及价格情况进行统计、监测,及时掌握成品油和煤炭的供需状况,有效组织成品油和煤炭的供应。全市全年成品油销量45.5万吨,煤炭经营企业煤炭购进321.2万吨,销售311.4万吨。组织指导加油站建设工作。2009年,共组织指导业主上报加油站建设项目4个,审查加油站建设项目设计方案4个、竣工验收项目9个。

(二)以积极应对为行动,保持经济增长

由于工业结构的原因,我市工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工业增速从2008年9月开始急速回落。为保持全市工业经济较快增长,我委全力以赴,积极应对,挖掘各种能够助推经济增长的力量,取得良好成效。

1、通过推进项目、产业提升增长动力。

开展“推进工业项目服务”活动,成立经委“推进工业项目服务”领导小组,委领导和中层干部分别结对市本级32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为企业提供从项目的前期、报批、建设到竣工投产的全程服务。对我市光伏产业和装备制造业进行调研,出台光伏产业有关扶持政策(初审),制订装备制造业扶持政策(初稿)。开展衢州市块状经济调研,制定衢州市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方案。作好项目储备。申报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改项目72项,总投资92.8亿元;申报工业中小企业技改项目7项,总投资1.7亿元。编制省技术改造“双千工程”项目二批共154项,总投资185亿元;编报2010年省技改重点项目88项,总投资121亿元;编报2010年市重点项目计划,全市预排年投资2千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81项,总投资204亿元。组织企业申报省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志高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获国内首台(套)产品,开山整体式高风压潜孔钻车获省内首台(套)产品。争取国家、省财政政策支持。市区16家企业获中央、省专项资金扶持3337 万元。组织申报浙江品牌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并成功获得资助。并加强中央投资、省补助项目的监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实施早出效果。

2、通过举办大型活动激发增长内力。

举办浙江衢州光伏产业发展论坛。邀请中科院、国家发改委等多位光伏产业领域的专家为相关企业作讲座,指明光伏产业良好的前景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坚定了广大企业的信心。会上举行了省经贸委对我市的“浙江省光伏产业基地”授牌仪式。在北京承办了衢州与央企的项目谋划和科技合作洽谈会。30多家央企及央企下属科研院所参会,市政府与5家央企签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第7届科工会,2500多家企业参会,与73所高校院所达成合作意向168个,签约项目202个,技术项目合作金额1.18亿元,增强了企业技术研发的实力。协助举办浙江衢州山海协作投资洽谈会,我委首次创新举办“腾飞的衢州工业”为主题的衢州工业品展示会,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提高了衢州工业在社会各界的地位,引起了媒体和客商的关注。

3、通过培育中小企业挖掘增长潜力。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做好微小企业培育,推荐150多家微小企业进入重点培育库进行培育。扶持成长型中小企业,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固定资产类项目2个,已获得补助资金200万元。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新增省级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5家。组织中小企业参加第六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辅导。加大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的扶持,2009年积极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1个,获150万元补助。加强小企业创业辅导,举办和组织小企业创业辅导培训和现场咨询活动,深受广大企业欢迎。深入开展“银河培训工程”。依托市经委培训中心和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中心,举办了《现场管理务实》、《中国式精益管理》等6期讲座和专题培训,参训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近一千人次。同时,组织中小企业参与全国中小企业网上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引进人才。

4、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凝聚增长合力。

加强机械行业管理,完成2009年省机械工业统计上报工作,我市有1个单位获省机械工业统计先进单位。组织企业参加装备制造业、船舶等产业转型升级报告会。完成2008年省机械工业年鉴衢州市机械工业资料。组织开办输配电行业在岗职工技术培训班。加强建冶煤行业管理。为10家企业审核、上报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确认书相关材料。加强医药石化行业管理。圆满完成国际禁化武组织核查巨化氟聚厂工作。加强医药企业管理,开展供应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情况调查,组织企业参加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报告会。加强轻纺行业管理,起草衢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规定;完成浙江省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衢州篇的编写。组团参加首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我委获优秀组织奖。争取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专项资金6项,共30万元。抓好国防工办工作,推荐上报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我市经济开发区、龙游县成为全省第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向省国防工办推荐10家有意参与军工生产的民营企业。

(三)以各项工作为抓手,推进转型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市的工业结构面临调整。为此,我委坚持转型发展的理念,以招商引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等各项工作为抓手,力求解决我市目前所存在的产业及产品层次偏低,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过大等问题。

1、加大招商力度,促进产业升级。

创新性地编印了《衢州市工业产业招商资源汇编》,为我市产业招商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配合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衢州与杭州、宁波“资源与产业合作”,三市互设资源与产业合作办事处。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均成立了一批产业专业招商小组,积极推进产业招商。协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主动与央企、上市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对接。目前,我市已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核电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中建集团计划到2012年在衢州投资30亿元,建设水泥熟料基地、新材料基地、建材设备制造基地和建材物流中心。全球最大的轴承生产销售企业瑞典SKF集团,已全资收购我市轴承龙头企业?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从各方面提升我市轴承行业。开山集团和英国精密技术集团的合作,已从技术层面发展到产品层面,正在合作开发螺杆计量泵等产品。日本中央硝子株式会社携手上海康鹏化学有限公司在衢设立了浙江中硝康鹏化学有限公司。美国库柏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也来衢考察、商谈合作。全市全年引进工业项目344个,实际到位市外资金99.68亿元。

2、抓好节能降耗,推进结构调整。

进一步落实节能降耗责任制,要求全市范围内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用能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2009年,全市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的企业达172家。推进全社会节能工作,起草了《关于开展全民节能行动促进节油节电工作的实施方案》、《衢州市节能降耗实施计划(2009年)》、《衢州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将运输节油、锅炉(窑炉)节油、公务用车节油、电机系统节电、空调和冰箱节电、照明节电及机关办公楼节电等领域的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明确细化到职能部门。淘汰落后产能,全年淘汰2.4米以下水泥磨机14台。加快墙材行业转型升级,7条隧道窑建成投产,另有3条在建,墙材行业的工艺水平、装备水平、质量水平得到提高。扎实推进甲醇汽油试点工作,制定《衢州市甲醇汽油试点实施方案》,成立市甲醇汽油试点工作小组,促成生产企业与加油站的合作,并与安监、工商等部门沟通,选定6家加油站办理好相关手续后,正式销售M93#甲醇汽油(M30)。

3、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转型升级。

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宣传和调研,鼓励指导企业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全年组织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个,经评审认定2个。加强对企业向上申报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指导。2009年,全市共组织指导企业申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2个,列入计划15个;申报省高新技术产品项目20个,列入计划6个;申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技术攻关项目11个,列入计划4个;申报企业信息化项目7个, 列入计划5个;全市申报省工业新产品43个,同比增长30%。全年争取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约622万元,其中技术创新类566万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共60万元。

(四)以自身职能为结合,促进民生稳定

保民生就是保稳定,就是保增长。因此,我委结合本身职能,将“保民生”与经济工作相结合,倾听民声,关注民生,力求使各项工作合乎民意。

1、按“以人为本”的主旨维护改制职工稳定

我委原有直属企业职工14,876人,其中在职职工10,166人,改制后还行使着5609名企业退休人员和45名企业离休人员的管理工作,维护这些职工的稳定一直是我委的工作重点。2009年,我委按“以人为本”的主旨开展工作,在处理遗留问题、接待职工信访、离退休职工日常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改制企业职工的稳定:应对衢州医药有限公司三九药业51%股权转让工作,经长时间反复谈判,三九方最终同意承担51%的职工安置成本,维护了职工的权益。做好原开山公司礼贤街职工宿舍电费补差的调查、核实和落实工作;完成原酒厂职工集体信访调查核实和答复工作;协调善后组人员养老保险费和公积金的交纳;答复棉纺厂职工信访件;做好宝光实业公司职工信访事件答复和处理工作;做好原乌溪江煤矿农民工稳控工作;做好市水泥厂职工矽肺复查工作;做好百余名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落实生活待遇稳定工作;解决市装卸公司遗属生活费问题;做好衢州市工业供销公司不予保留工商登记的解释和答复工作等。

2、按“为民谋福”的要求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大力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全市83个村被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村,7个乡(镇)被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乡(镇),柯城区被省命名为新农村电气化县,江山市的新农村电气化县命名已基本确定。对三聚氰胺生产销售企业进行检查,确保三聚氰胺不销往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调查掌握我市抗流感类药品及医用防护物资的生产和储存情况,拟订《2009年市级医药储备建议品种》,起草了《衢州市医药储备管理办法(讨论稿)》,并建立应急小分队,做好防护服、口罩、消毒液等防护用品的采购、分发、储存工作,及时补充采购有关药品及物资。配合市西区管理委员会做好西区城市拆迁涉及到原经委下属企业的职工思想工作。做好归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圆满完成年初责任书考核的各项任务。

3、按“和谐社会”的理念承办两会提案议案。

2009年,我委承办的建议提案共40件,比2008年多29件,承办工作量大幅增加。市政府召开市“两会”建议提案交办会后,我委及时落实办理措施,认真开展办理工作。召开2009年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提案交办会,委主要领导对承办工作亲自布置,亲自协调研究,参与办理工作,并明确分管领导为牵头责任领导,各办理处室处长为直接责任人。同时,研究制订2009年市经委承办“两会”建议提案工作责任分工表,根据建议提案内容将办理工作落实到责任领导,交办到承办处室。至9月21日,所有建议提案全部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答复完毕,见面率达到100%,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市经委的办理态度满意率达到100%,办理结果满意和基本满意率100%。

4、按“强化自身”的要求抓好日常行政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就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维护民生,因此,我委按“强化自身”的要求抓好日常工作: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广大干部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理解,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得到加强,工业领域科学发展的政策、制度得到完善,干部服务意识得到强化。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印发市经委系统惩防体系建设有关制度;组织委机关党员干部学习市纪委五届七次全会精神和《2009年市直单位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责任分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度,分两层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副科以上领导干部继续作出廉政个人承诺,并加强监督和检查。加强信息宣传,全年编印《经委信息》36期,12篇被省《经贸委信息》采用,25篇信息被《衢州政务》采用,6篇被省政府办公厅采用,在市政府信息考核中排名第三。加强保密工作。为涉密处室专门采购保密电脑和保密U盘。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在市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发布信息40条。加强“衢州工业网”网站建设,全年共发布信息4437条。做好信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151件次,其中受理群众来信25件,接待群众来访62批次计126人次。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生大规模集体访和去省赴京越级上访,重要信访件按期报结率100%。此外,委属单位计划生育、妇女、武装、工会、档案、财务等各项工作也得到加强。

 

二、2010年工作思路和措施

 

2010年的工作既要着眼当年,努力化解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工作目标,更要着眼长远,明确“十二五”期间的工业发展战略体系。

2010年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工业立市主战略,坚持突出工业、主抓工业、突破工业,围绕转型升级主线,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加快工业平台拓展,完善工业发展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支撑和企业服务,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主要目标预测: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5%。

??工业增加值增长12%。

??工业投资增长15%。

??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率比2005年下降20%以上。

围绕上述工作思路,重点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一)拓宽思路,明确发展方向。

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主战略、突出工业经济主战场。针对工业经济的新形势和新背景,全面总结“十一五”以来我市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编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我市 “十二五” 工业发展路径、发展方向、发展重点、产业布局、保障措施。突出产业集群培育。加强与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的对接,力争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工业政策体系,整合、梳理、完善工业发展政策,突出导向性、激励性、机制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加大政策对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和对突出贡献企业的激励力度,加强产业集群培育,鼓励做强做大。

(二)拓展平台,完善空间体系。

超前谋划工业发展空间。在新的环境背景下,结合“十二五”规划研究,按照“着眼长远、规划10年、启动3年、确保当年”的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市区工业发展空间,控制连片宜发展工业区域。市开发区跨乌引干渠向南、市高新园区向西南、衢江经济开发区跨上山溪向东、柯城工业园远期向华墅方向拓展,市区10年内规划新拓展面积60平方公里以上,争取10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各开发区(园区)原则上保持工业熟地动态储备面积1500亩以上。发挥经委市区开发区(园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开发区建设工作的协调。继续做好工业园区(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东港片区的服务配套。加强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重点推进航埠、廿里二个功能区建设,鼓励建设特色专业园区,鼓励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标准厂房。市高新园区加快“园中村”搬迁工作,加快高新园区的空间拓展工作进度。

(三)强化招商,推进项目投资。

加强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前期研究和谋划,完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储备库,突出重大项目招商。加大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推进力度。深化央企对接,重点跟踪落实市领导已对接过的一批央企的具体合作事宜。完善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严格执行市区工业产业空间布局指导意见,优化产业布局,把好项目入口关,杜绝新增落后产能。将项目服务流程向前延伸,推进创业辅导工作,建立以创业辅导为主的项目前期服务、以工业项目决策咨询为主的项目决策服务、以领导和经委干部联系项目制度为主的项目建设期服务的完善的工业项目服务体系。

(四)转型升级,培育产业集群。

落实市委五届全会提出的“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工业转型升级目标。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重点抓好氟硅产业、装备制造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光源及电子信息为导向的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规划,加快编制光伏产业、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规划。健全光伏产业办公室和装备制造办公室工作体系。积极鼓励存量企业以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提升装备水平、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创新体制的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完善《衢州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把产学研联合开发工作作为创新体系的重点来抓,扎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企业精细化管理等现代管理的推广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推进企业以联合、兼并方式进行重组。抓好节能降耗工作,2010年是国家节能减排五年目标的最后一年,要千方百计确保省政府对我市节能降耗任务的完成,要针对新上项目的用能情况,细化节能降耗目标和考核措施,加快节能项目的实施和节能示范工程的推广,进一步挖掘节能降耗潜力。加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重点做好全市88座2.4米以下水泥磨机的三年淘汰计划安排和实施。

(五)优化服务,加强要素保障。

进一步深化工业立市主战略,营造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加强煤、电、油、运、资金等的调度协调,加强要素保障。继续加大困难企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进一步完善与企业的沟通渠道和机制,及时将企业关心的各种信息送到企业手中。加强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强对小企业的培育指导。加强企业家队伍、企业经营管理队伍、企业技术蓝领队伍“三支队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进一步发挥经委企业家大学苑的培训基地作用。加强经委队伍建设,加强与省经信委机构改革后的职能与工作的衔接工作,完善省权限下放后经委系统工作协调的新方法和新机制,切实落实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抓好团队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和廉政文化推进企业工作。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