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扶贫工作2009年总结及2010年要点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衢市扶贫办〔2010〕1号

 

衢州市扶贫工作2009年总结及2010年要点

 

一、2009年工作总结

2009年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五年规划的第二年。一年来,我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以产业开发、培训就业、下山搬迁、金融服务、社会援助等行动为抓手,狠抓工作落实,深化帮扶制度,充分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引导农民选准项目、发展产业,有效增强了低收入农户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以实现“双增”目标为中心,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一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增强低收入农户致富能力、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这一中心,认真开展工作,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措施,确保了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

1、特色专业村建设。2009年全市新建特色专业示范村85个,其中市本级28个。两年来累计建设特色专业示范村185个,辐射带动低收入农户5.1万户。

2、下山搬迁。2009年全市完成下山搬迁3451户11552人,其中乌溪江库区搬迁296户955人,分别完成年初计划的115%和106%。

3、来料加工。至2009年12月底,全市有来料加工经纪人1463位,从业人员21万人,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下山脱贫小区设来料加工点890个,全年来料加工费收入8.99亿元,比上年同比增 120%。

4、劳动力培训。2009年全市培训低收入劳动力2.5万人次,其中30天以上的新型农民技能等级培训0.7万人,培训后获证率和获证人员转移就业率均超过80%。

5、扶贫小额信贷。至2009年12月底,全市合计已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9495户20095万元。其中市本级(柯城、衢江)累计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5893户11421万元,2009年1-12月发放3349户7552万元。

6、资金互助组织试点。至2009年12月底,全市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22个村,1097户农户参股加入,互助资金规模达到670万元,周转借出资金373万元。另外有9个试点村正在抓紧做好启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7、结对帮扶。2009年,市、县(市、区)638个部门领导干部到村走访4.1万人次,实施帮扶项目1122个,落实项目资金4027.2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基地5.67万亩。其中,市级机关101个部门领导干部到村走访5500多人次,实施帮扶项目179个,落实帮扶资金1200余万元,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61万亩。

8、低收入农户增收。2009年度扶贫成效统计监测仍在开展中,从初步情况看,预计全市2009年底将在去年基础上,再实现21%、累计达到42.1%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2500元,顺利完成了省定的年度工作目标。

(二)从市情实际出发,扎实推进各项特色工作

我市是浙江省欠发达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低收入农户数量多、分布广、增收难度大,资源、基础设施条件、农民群众思想观念不尽相同。因此,我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分类指导,从衢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比重和低收入农户比重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实际出发,以切合实际的抓手和载体,引导农户寻找致富途径,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

一是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根本之策。2009年,我市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脱贫致富为目标,按照“乡乡有规划,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要求,积极开展种植、养殖、加工、农家乐等各类特色专业村建设,来拉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低收入农户的创业、就业和增收。①加大政策扶持。根据衢委办[2008]65号《关于开展特色专业村建设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若干意见》精神,2009年市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扶持柯城、衢江两区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新建特色专业村28个。柯城区财政安排特色专业村建设专项资金92万元,用于扶持16个区级产业特色村建设。其中新增桔园套养白鹅补助项目,并按照每只白鹅补助2元的标准,鼓励低收入农户利用桔园地养殖白鹅,全区已养殖白鹅4万只,发放鹅苗补助资金8万元,养殖户户均增收1052元。开化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政策》(县委办〔2009〕6号),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重点扶持茶叶、清水鱼、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发展。②加强服务管理。市里依托“竹林增效、柑橘改造提升、生态养殖、食用菌、山地蔬菜、素质培训、农家乐、来料加工、小额信贷”等9个特色产业服务中心,为部门联系帮扶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规划、技术、培训、市场等全方位服务。江山市为扶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特色产业发展,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制订并实施了《江山市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特色农业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江山市来料加工以奖代补项目管理办法》。③注重龙头带动。2009年,我市积极开展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申报工作,申报重新确认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11家,申报新增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11家。同时,依托全市扶贫龙头企业联合会63家会员单位,积极推广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大力发展温氏养鸡、山地蔬菜、食用菌、茶叶、笋竹、油茶等产业。

二是着力推进金融服务。2008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贴息工作。2009年,我市在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工作方式,注重产业导向,进一步解决了低收入农户贴息贷款申请难、信贷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①创新投放模式。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结合型贷款新模式,把低收入农户吸纳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种养业,再以社员联保形式办理贴息贷款,既为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资金,又为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创造了条件,不但解决了单个低收入农户致富无门,资金使用无路的难题,而且降低了信贷风险,提高了金融部门放贷积极性。如柯城区九华乡凉棚食用菌合作社以80多户低收入农户社员为基础,申报贴息贷款达180万元,发展食用菌生产50万袋,可使全村农民增收50多万元。②简化办贷流程。在贷款申请上,改变较为复杂的办理程序,低收入农户只要进两个门,即到村两委提出书面申请,进当地信用社提交贷款意向,就可以办妥贷款手续。在贷款审批上,将原来的“一户一报”改为“一乡一报”,“一月一报”改为“一季一报”,将“先审后贷”改为“先贷后审”,加快了贷款发放进度。在审批程序上,由各乡镇政府和村两委根据《实施细则》负责所辖区域低收入农户贷款申报情况的调查、审核和确认;当地信用社确定专人,负责农户还款能力审核和办理贴息贷款;区扶贫办、财政局对借款人的低收入农户资格进行审核确认。办理过程中,各单位加强协调,对碰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尽量为低收入农户提供方便,保证低收入农户贷款的及时和便利。③突出产业导向。为充分发挥贴息贷款“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低收入农户产业发展,我们在发动农户申请贷款时,引导农户从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出发,结合个人特长和市场需求,选好产业发展项目。信用联社则重点支持高效生态农业、养殖业、食用菌、柑桔、毛竹等产业项目,对这些项目的贷款予以优先发放。同时,加强项目审查,严把低收入农户资格审查关和贷款资金投向关,对无产业依托,虚编贷款用途,冒用他人名义等各种不正当手段套取、骗取贴息资金的对象不予放贷或贴息。总的来看,我市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贴息工作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贴息力度大。市本级安排800万元贴息资金、信用社安排1亿元专项贷款,对低收入农户贷款给予全额贴息。相比省里政策给予低收入农户贷款按基准利率的60%贴息,其他符合条件的贷款对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来料加工经纪人)按基准利率的40%贴息的标准来说,我市本级的贴息力度是比较大的。

三是着力推进来料加工。去年以来,我市结合实际,把发展“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的来料加工作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长效措施来抓,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落实保障措施,提升服务水平,使全市来料加工业步入了新的快速发展和提升阶段。①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发展氛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衢委办[2009]25号),把推进来料加工业发展作为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市来料加工业协调指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市妇联主抓来料加工。市财政每年安排4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来料加工业发展的人员培训、考核奖励和市场开拓等。全市年底开展了首届来料加工“双十佳”评选活动,评选了来料加工十佳经纪人、十佳专业村。常山县下发了《关于鼓励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若干意见》安排了发展来料加工专项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各职能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在培训、管理、信息服务、发展项目对接等方面对发展来料加工业给予最大限度支持与帮助。不少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还积极帮助解决加工场地问题。②加强外联内引,搭建发展平台。在供需对接平台方面,我市不少地方成立了来料加工协会;市里经深入调研、筛选推荐,排摸出业务扩散能力较强的经纪人名单,编印成册,提供给各有关单位和人员,方便联系来料加工业务;市妇联、柯城区、江山市等开通了来料加工网站,架起了快捷、高效的电子商贸平台;柯城区与《衢州晚报》合作,在华墅乡、沟溪乡、石梁镇等乡镇开办来料加工“订单超市”,邀请经纪人现场演示加工流程及技术要求,方便农民观摩和现场培训。在商贸对接平台方面,全市有柯城、龙游、开化等地在义乌设立了来料加工办事处。市农办、妇联、协作办两次组织经纪人到义乌参加全省来料加工业务对接洽谈会和义博会,共达成合作意向251个,加工费总值1.2亿元。常山县选派12名干部到义乌市妇联及镇、街挂职锻炼。同时,各地还充分发挥示范基地和优秀经纪人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召开来料加工座谈会、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以点带面,推进来料加工蓬勃发展。③加强技能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市、县(市、区)农办、妇联依托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基地和妇女远程学堂等载体,一手抓经纪人素质培训,一手抓加工队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技能水平。2009年,全市举办经纪人培训班21期,培训经纪人560人。各地还积极开展来料加工技术大比武,营造比技能、赛业绩的浓厚氛围。

四是着力推进下山脱贫。下山脱贫是一项惠及山区、库区农民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据调查,全市近五年内(2008-2012年)有下山搬迁意愿的山区、库区农民约3万户10万人,山区、库区下山搬迁的愿望迫切。2009年,我们从探索创新机制入手,不断推进下山脱贫工作。①公司化运作机制。龙游县以市场化和公司化的方式,用经营的理念和资源整合的手段,由县农办发起、县财政出资1000万元注册成立龙游县奔康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向农发行首期融资0.7亿元,负责下山脱贫安置小区项目、农业开发项目、农业基础设施项目等的投资建设。龙游晨东小区自2009年2月26日开工以来,8个标段抓进度、质量和安全,整个小区施工进展顺利,工程主体部分基本完成,进入装饰粉刷阶段。同时,严格把握政策,精心组织实施,稳步推进下山脱贫晨东小区的安置报名工作,据统计全县有1556户农户报名,2009年底下山脱贫晨东小区安置报名资料审核、公示工作仍在进行中,预计2010年6月底前可完成3000多名下山农户的安置工作。目前,晨东小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这一做法得到省农办副主任邵峰高度称赞,他说这是农村投融资体制和扶贫开发的重大创新,在全省、全国尚属首例。②公寓式安置机制。衢江区启动实施乌溪江库区异地脱贫工程公寓式安置,首期工程规划在廿里脱贫小区,新建公寓式安置房2幢,安置自愿要求下山脱贫并拆除原住宅后可以立项实施宅基地整理的农户,安置房建筑面积按90平方米、105平方米、125平方米三种户型设计,目前有60户农户采用这种办法得到安置。据统计,2009年全市投入下山搬迁资金4.37亿元,完成下山搬迁3451户11552人,超额完成省委、省政府6000人,市委、市政府10000人的年度目标。2003年至今,全市已经累计投入下山脱贫建设资金超过20亿元,建成下山脱贫小区67个、下山脱贫点233个,完成下山搬迁农户3万多户10万多人。③增加补助机制。我市各地把下山脱贫与退宅还耕结合起来,加大自然村整体搬迁力度,实施退宅还耕项目,通过退宅还耕筹集部分下山搬迁工作经费,增加下山农户补助。江山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山搬迁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江山市下山搬迁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意见,对在规定期限内拆除旧房的农户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租房补助。龙游县制定了“鼓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与退宅还耕”的文件,整合退宅还耕和下山脱贫项目,对通过退宅还耕获得的新增耕地,县财政给予乡镇(街道)每亩1.6万元的补助,其中1.2万元/亩用于乡镇(街道)组织村民房屋拆迁、土地平整等,0.4万元/亩作为乡镇(街道)工作经费和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是着力推进联系帮扶。2009年,我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把开展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作为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来抓,使帮扶行动真正做到“动真格、扶真贫、真扶贫”。①制定工作方案。先后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09年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和《“助村联户奔小康行动”实施方案》,对机关单位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市直机关单位开展走村入户调研,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帮扶目标并落实举措,扎实做好结对帮扶工作。②加强工作考核。今年4月份,市扶贫办组织人员赴各县(市、区)的12个低收入农户重点乡镇和20多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专题调研检查市级机关单位结对帮扶工作。12月份,制定了市级机关部门联系帮扶工作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市级机关部门联系帮扶工作考核,经基层推荐,评选出33个市级联系帮扶工作先进单位。③创新帮扶模式。在结对帮扶工作实践中,衢州市、县两级机关部门千方百计出资金、抓项目、强服务,探索了种子种苗帮扶、生产技术帮扶、产业设施帮扶、产品销售帮扶、产业基金帮扶、转移就业帮扶等六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如产业基金帮扶,是指机关单位筹措资金,在结对村设立产业基金专户,用于扶持奖励产业发展突出农户。市人防办根据联系结对的开化县村头镇际底村发展清水鱼养殖的实际,专门安排清水鱼养殖奖励基金2万元,对低收入农户开垦清水鱼养殖鱼塘达到标准面积的按500元/个进行奖励。柯城区文教体局与沟溪乡宋家垅村结对,针对部分农户在柑桔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设立总额为10万元的扶贫创业发展基金,以无偿借贷、及时归还、滚动使用的方式发放给有发展项目的低收入农户。目前市、县两级机关部门已经在60多个村设立了结对帮扶基金,基金总额达到180余万元,灵活运用奖励、补贴、借贷、济困等方式,激发了低收入农户创业热情,促进了结对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从找准问题入手,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总结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宏观经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扶贫工作依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全面完成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的五年奋斗目标,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工作上也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一是从目标上看,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市委、市政府提出:“到2012年,除低保户以外,8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完成这一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①农民收入总体水平较低,预计2009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为7336元,约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0%多,相当于全省2006年的水平。②低收入农户比重大,全市有低收入农户17万户、51.7万人,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31.63%和27.99%。③低收入农户分布广,全市98%的村庄分布有低收入农户,其中低收入农户、人口均占全村总数4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946个,占全市总村数的近40%。而且,这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大多数地处边远,生存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服务欠缺,扶贫难度较大。

二是从外部环境来看,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制约因素增多。除了因病致贫、因缺乏劳动力致贫等因素继续存在外,宏观经济环境尽管目前已企稳回升,但仍具有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巩固性,将导致农民就业形势、来料加工等不确定性,此外生猪、柑橘等我市的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这些都给低收入农户增收带来了新的制约因素。

三是从工作角度上看,还有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作进展不够平衡。总体上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但也有一些部门、乡镇不够重视、工作抓得不实;一些产业提升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二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够到位。如小额贴息贷款受益面比较窄,目前仅有5.6%的低收入农户享受贷款贴息政策。三是下山脱贫难度相对加大。山区、库区农户下山搬迁能力下降,下山搬迁建房资金紧张,脱贫小区建设特别是小区配套建设资金短缺。四是帮扶方式单一,帮扶效果有待提高。少数单位没有找到对路的帮扶产业。一些企业对扶贫工作艰巨性认识不够,缺乏实质性的帮扶措施和办法。五是部分低收入农民生产资金缺乏,增收能力不强,发展信心不足,主动进取意识不强。

上述困难和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既要有清醒认识,更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深入实施。

二、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五年规划的第三年,也是实施工程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我市扶贫开发工作要以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深化提升,注重总结交流,围绕“提高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每年脱贫20%低收入农户”的目标,扎实推进“五个提升”行动,力争时间过半,任务完成过半,至2010年底累计实现6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年收入超过2500元。

一要推进产业帮扶提升行动。全市争取省财政产业扶贫资金3000万元,市、县(市、区)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并做好省、市、县(市、区)产业扶贫资金整合文章。实施产业扶贫资金到村、到龙头企业政策,建立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资金安排与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相捆绑机制。加快种养业、加工业、农家乐等特色专业村建设步伐,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全市再建特色专业村100个,其中市本级20个。继续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扩大来料加工在重点扶贫区域的覆盖面,力争全市来料加工经纪人达到1600名,从业人员达到23万人,来料加工费收入达到10亿元。

二要推进下山搬迁帮扶提升行动。进一步做好下山脱贫工作,积极探索退宅还耕(林)、公寓式安置、农房改造与下山搬迁相结合等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自然村整体下山搬迁,加快脱贫小区建设和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社会文化事业发展,促进下山农民转产转业、创业就业,促使山区农户“搬得下、留得住、富得起”,实现全年搬迁下山农民1万人,其中乌溪江库区900人。

三要推进社会帮扶提升行动。深化市、县两级低收入农户联系帮扶工作,及时做好省级结对部门对接,主动争取省级部门帮扶。鼓励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帮扶。推广结对部门扶贫基金模式,由结对部门筹集资金,设立以产业扶持为导向、以适度奖励为手段的扶贫基金,让结对村农民自主管理扶贫基金,改变传统的“输血型”救济式帮扶的做法,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到户、资金到户、效益到户、帮扶措施到户”的落实。

四要推进金融帮扶提升行动。进一步完善低收入农户小额贴息贷款制度,用好用足省、市、县三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和财政贴息资金,加快贴息贷款发放进度,力争全市当年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2亿元,其中市本级发放8000万元。进一步深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工作,全市新增试点村15个,其中新增国家级试点村6个,累计试点村达到31个。

五要推进培训帮扶提升行动。创新培训就业机制,进一步抓好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提升低收入农户整体素质,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发展种养产业。力争全年培训低收入农民3万人,其中技能培训1万人。

 

二?一?年一月二十九日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