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市经济委员会文件

 

衢市经办[2009]51号

 

 

关于印发《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2008年

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各县(市、区)经贸局、委各处室:

现将《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二00九年三月二十四日

 

 

 

 

 

衢州市经济委员会(中小企业局)2008年工作总结

和2009年工作思路

2008年,是很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一年,工业经济发展遭遇多年罕见的困难和挑战。年初遭受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上半年宏观调控政策从紧,利率汇率持续上升,出口退税多次下调,能源原材料、劳动用工、土地和环保等各方面成本全面上扬;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世界经济形势不断恶化,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跳水,国际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对衢州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一年来,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异常复杂和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市经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两大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工业提升工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在非常之年采取非常举措,以创新的理念、有力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克服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许多工作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成效显著。

一、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亮点纷呈

2008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我市工业经济出现大幅波动,从上半年增幅叠创新高到下半年快速回落,月度增速从最高49%到最低12.7%,工业利润从最高增长62.6%到出现大量企业亏损。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我市工业经济仍然体现了展现了一系列的亮点。

(一)工业总量跨上新台阶,主要指标增速继续居全省前列

2008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首超千亿大关,达到1031亿元,完成了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的“今年超千亿、三年翻一番、五年增二倍”的第一步目标。全市规模以上企业首次超过1000家,达到1077家左右,亿元工业企业达到136家,其中巨化集团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元立突破70亿元。

工业三大指标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17%,增幅居全省第二,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7.7%,再创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值768.8亿元,比上年增长36%,增幅居全省第二,实现连续第6年30%以上的高增长;全市制造业完成投资167.3亿元,增长27.7%,增幅居全省第二。工业经济效益增幅继续居全省前列。

 (二)明确了后五年工业新目标,工业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八月份,市委召开五届八次全委会,专题研究工业经济新目标,提出了以产业高端化为方向,实现工业经济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总体要求,着力打造氟硅产业、装备制造业、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三大千亿产业板块,工业经济总量“三步走”的新目标。围绕全委会的新目标,全市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发展大讨论,各县(市、区)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闻媒体加大了工业经济的宣传力度,社会各界关注工业、支持工业,全市工业发展的氛围空前浓厚。

(三)工业经济工作机制创新,一批重大政策体系出台

围绕五届八次全委会的目标,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完善主攻工业的领导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产业招商、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加强企业用工服务等一系列重大政策。围绕下半年经济 “保稳促调”,先后出台了社保、土地使用税、减少收费、保障企业资金链安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工业项目落地决策咨询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探索开展了工业项目能源评估制度、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等工业经济工作的新机制。今年以来,全市先后开展了三服务、百家部门结百企等活动;成立了工业110和金融110二大企业服务平台,人民日报和央视都作了报道,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氟硅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今年以来,特色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氟硅产业龙头项目引进取得新突破,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中国火炬计划浙江衢州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态势;高档特种纸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浙江省水泥熟料基地已经形成;输配电产业加快发展;竹木加工业规模扩大档次提升;节能灯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五)工业创新步伐加快,装备投资成为技术改造的主体

成功举办了全国氟硅、高档特种纸、轴承、机电等一系列全国性的产业专业论坛,举办了第六届中国衢州工业科企洽谈会。新产品开发明显提速,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达71.7%,创近年最高。工业技术改造加快,装备投资成为技术改造投入的主体。全市140个重点工业项目累计完成设备投资40.7亿元,占完成投资总额的53.7%。

二、经委的各项工作在创新中取得新突破

一年来,全市经贸系统注重创新、务实推进,在非常之年采取非常举措取得非常成效,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布置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经委各项工作在创新中取得新突破。

(一)在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剧烈动荡中经受住了考验

一年来,在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剧烈动荡中,我们加强了调查研究,加强了与兄弟地市的交流,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不少意见和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先后采纳,对市委五届八次全委会目标进行了全面测算,很好地起到了参谋作用,为促进工业经济的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在年初的雨雪灾害中,针对全市电网的紧急状态,紧急协调电力调度和电力抢修,紧急调度全市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协调调度抗冰雪物资,对全市煤、电、油、运供需情况随时跟踪、监测,协调电煤运输,将冰雪灾害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5月份,针对汶川地震,开展抗震救灾物资生产,协调帐蓬生产能力,配合来飞公司提前6天完成1.5万顶救灾帐蓬的生产,得到了省里的表扬。

加强了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协调。针对三聚氰胺事件开展了各种调查、监测,确保我市奶制品行业的安全。与银监局联合制订了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安全保障实施意见。确定了突发公共事件物资能源应急保障重点响应企业名单,确定了防汛防旱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企业名单。首次争取并安排了应急抢险救灾物资储备贴息资金12万元。开展了企业销售订单情况调研。加强煤炭和成品油和管理和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二)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推进。

成功开展了一系列产业活动。举办了全国氟硅、高档特种纸、轴承、机电等全国性的产业专业论坛,我市被命名为国家火炬计划氟硅新材料产业基地,浙江光伏产业基地命名工作进展顺利,浙江信息材料基地命名工作正在争取之中。

理清产业培育的新思路,提出了培育三大千亿产业板块目标,力争“十二五”期末全市氟硅产业板块、装备制造业、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三大产业板块总量均突破1000亿元。市区三大主导产业销售产值可均突破百亿目标。

产业基础工作不断推进。成立了光伏产业办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办,引进了装备制造业专业人才。起草了光伏产业的产业政策。新成立了衢州市特种纸行业协会和衢州市工艺美术协会。与统计局一起建立了三大板块统计体系。

整合产业招商基础资料。实现招商信息宣传的6个转变,即从政策宣传为主转变为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宣传为主;从直接生产要素宣传为主转变为产业相关要素宣传为主;从单个招商主体宣传为主转变为全面介绍、突出市区、突出重点的宣传从静态发展情况介绍为主转变为动态产业发展方向介绍为主,突出产业发展的引导方向;从招商主体的角度宣传为主转变为从投资者需求角度的宣传为主;从一般常规政策介绍为主转变为注重产业政策介绍。通过产业招商信息的整合,真正实现从单个企业的招商转向产业招商。

(三)工业项目工作有新突破

努力争取国家和省扶持资金。2008年市经委共争取国家、省扶持专项资金项目164项,共争取资金1.32亿,其中国家项目27项,争取资金8450万元;省级项目137项,争取资金4774万元,有关处室对应省各条线争取的资金占省级资金专项的比例均在10%以上,最高的占比达20%。

努力挖掘申报国家、省重点项目。积极与国家9大产业振兴规划衔接,年前申报列入国家9大产业振兴规划的5亿以上重大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383.7亿元;其中市本级13个,总投资282亿元。申报重点投资项目,全市申报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52项,总投资63亿元;其中市本级24项,总投资49亿元。一批企业和项目被列入省重点培育企业和项目,如开崇山峻岭集团被列入省39家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名单,中宁硅业年产3000吨以上多晶硅项目被列入省“三个千亿”工程项目,全市135个项目列入2008年省技改“双千工程”。

抓好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的实施。2008年全市重点工业投资项目140项,实际完成投资75.8亿元。

(四)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进一步完善。

加强项目决策咨询服务协调,严把质量关。2008年全市提交决策咨询工业项目686个,其中通过决策咨询同意落地的项目581个,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其中市本级提交决策咨询项目42个,通过决策咨询同意落地项目37个,固定资产投资22亿元。一批落后产能和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被坚决否决,全年否决项目67个,其中市本级否决项目4个,特别是通过杭州化工亏空咨询小组否决了29个难治理的化工项目。通过决策咨询的项目,单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在上年提高52%的基础上,2008年再提高13%,平均投资规模达到1.3亿元,项目平均投资强度达181万元/亩,比上年提高5%。

进一步补充完善项目决策咨询专家库,充实丰富化工等特殊项目决策的专家库队伍,新增装备制造业、电子产业和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的三新产业专家库。建立了项目决策咨询快速反应制度,简化和规范项目决策程序,进一步提高项目决策咨询工作效率。

积极探索项目工作新机制,优化项目流程再造,探索开展了市区工业项目集中验收试点工作。制订市开发区工业项目集中验收试点办法,会同市开发区管委会对开发区内通过决策咨询并符合验收条件的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确定了浙江乐叶光伏、硅成电子、天力紧固件、金德管业、华凯纸业等5家企业作为项目竣工集中验收试点企业。组织市开发区、国土、环保、安监、规划、监察等部门完成了对乐叶光伏大规格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项目的集中试点验收,为下步工业项目竣工集中验收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五)工业空间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

全市工业园区全年新开发土地1.7万亩,新入园企业278家,全市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548亿元,入库税收21.2亿元。

提出了市本级开发区空间拓展意见和工业发展空间近、中、远期发展规划,明确了工业发展空间平台拓展的工作思路、任务和具体措施。开展以市开发区为试点的整合提升、拓展工业空间发展平台工作,完成了市区工业发展空间的5年拓展规划。建立了市区不同开发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地按照严格标准、错位发展、专业化、互补型要求,整合资源加快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市区航埠、廿里、大洲三个重点乡镇工业功能区已完成空间发展规划的编制,基本完成框架性建设。

(六)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全市新增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预计15家左右,亿元工业企业可达120家左右,其中巨化集团成为我市首个超百亿企业,实现了我市百亿企业零的突破。市本级亿元企业新增7家,达到27家,其中开山集团销售收入接近20亿,明旺乳业产值超10亿。南方建材集团与我市水泥行业的合作进一步深入。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上市工作有新进展。开展了重点培育企业的相关政策研究,加强了对企业管理工作的引导。组织对企业上市资源情况的调查,走访有意愿上市企业10多家,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联系中间机构,配合上市办开展券商及中间机构到企业调查、沟通、辅导。目前,浙江捷马化工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申请上市材料,浙江华康药业和万向硅峰基本完成上市辅导,开山集团、乐迪电子进入上市辅导。

(七)着力加强对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服务

进口设备引进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时口设备大幅下降的情况下,我市全年办理引进设备额达到1.38亿元,比上年增长4.4倍,中宁硅业引进72台设备计8345万美元,成为我省2008年最大的单位引进设备项目。在进口目录变化多、政策复杂的形势下,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衔接,建立了与海关、商检的共建服务机制。加强对进口设备政策的主动上门服务,加强政策宣传,帮助企业出谋划策,使一批重大项目争取到了国家政策。

圆满完成了元立公司的省级审批工作,正在争取国家审批,元立二期的发电项目核准进展顺利。中宁硅业用电政策多次向省领导汇报并与省有关部门进行衔接。开山进口设备项目多次与杭州海关衔接。东港热电在亏损严重、难以维继的情况下,我市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解决方案。浙江开关厂多年遗留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同时,我们还配合市委组织部开展了“三服务”的有关工作。开展了“工业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开通了企业服务110和金融110。在年底针对企业困难的形势,全委干部对市本级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了“走访企业、服务企业”活动,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形势,为市委市政府“保稳促调”提供了第一手的信息。

(八)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成效明显。

完成节能降耗年度工作目标。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达4.1%,实现省政府下达的预定目标,累计完成进度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召开了全市节能降耗工作会议,与各县(市、区)政府及市级有关单位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实施了工业项目能评制度,完善《衢州市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办法(暂行)》,把好工业项目的能评关,禁止“十五小”、“新五小”项目建设,防止高能耗项目落地。加强能源队伍建设,成立民市能源监察支队。规范企业依法用能,加强用能监察,对全市部分主要用能单位进行用能培训,开展能源监察(审计),2008年完成对全市39家重点用能单位实施现场监察(测),提出整改意见39条。

大力推进工业循环经济。一是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大力推进节能项目。截止目前,我市已有23个工业循环经济项目列入2008年中央财政奖励和国债资金支持计划,预计共可争取资金8000万元,其中8个中央财政奖励项目通过了财政部和发改委的联合稽查,预计可获中央财政补助2480万元。目前国家发改委已下达7个国债项目资金1800万元。这是继2007年争取到8个国债和中央财政扶持项目4676万元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二是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2008年与市环保局下达了23家清洁生产审核计划,全部完成阶段性验收。至2008年底,衢州共有115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阶段性验收,实现了衢州市工业循环经济“5518”工程的预定目标。三是深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2008年全市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生产企业38家,全年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25.61亿元,同比增加19.59%。全年共计减免增值税9400万元,所得税减免208万元,共用废弃物468.64万吨。

进一步开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完成了巨化建化厂的全省最后二条水泥机立窑的拆除工作,召开水泥机立窑拆除工作总结会议。开展了小造纸企业关停工作。布置了水泥小磨机的淘汰工作。

墙改工作有序开展。实现新型墙体材料产量9.76亿块标准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50.15?。新体材生产应用比例56.85?,比目标任务高出16.85个百分点。做好新墙材认定和管理工作,全市共认定企业9家,换证26家,并对7家烧结类企业进行了质量检查。由于墙改工作的推进,全年节地2520.05亩,节能9.47万吨,利用废渣111.01万吨,减少SO2排放0.24万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九)企业改制和维护稳定工作取得新突破

加强对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的处理。完成衢州棉纺织厂和衢州煤矿机械总厂破产清算,经法院裁定破产终结。妥善处理衢州煤机公司和衢州太白酒业公司租赁经营。对巨大公司所欠资产转让款及一新装饰经营部所欠租金提起诉讼;对煤厂破产清算遗留债权进行追讨。完成市友兴针织厂整体收购和腾空交付拆迁,并启动改制工作。协助处理开山公司、市医药公司涉及旧城改造的拆迁工作。与三九方面就市医药公司股权转让和划拨土地处置问题进行多次沟通,配合市国资委拟定公司改制初步方案。严格按程序处理租赁经营问题。接待处理5人以上信访事件7次,均得到较好的解决。接待和处理职工来信来访事件6起。

信访工作保持稳定。今年以来,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42件次,其中受理群众来信31件,接待群众来访11批次计230人次,重要信访按期报结率100%。

 (十)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管理工作

组织5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通过了申报材料审查和专家答辩,并认定为省级第十二批企业技术中心。

深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完成与浙江大学合作的新一期工商管理总裁研修班招生,50人参加学习。完成各类短期培训35期,参加培训人员4000余人次。与市人才办共同举办一期人力资源培训班。完成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情况调查,为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教育数据库打下基础。

(十一)行业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加强行业管理。开展乳制品行业专项整治,建立了乳制品企业日报制度,保证全市乳制品行业的安全。开展了水泥化验室中期检查工作并通过省抽查。开展禁化武企业专项检查。完成我市工艺美术品种普查,争取省工业美术专项项目6个,获省资助资金31万元,占全省的15%。出台《衢州市中药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争取省中药产业专项项目6个,获省资助资金110万元,占全省的14%。首次争取到省船舶专项资金48万元。开展农用薄膜生产企业调查工作。开展了水泥、木材等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确认工作。配合省经贸委开展军民结合产业状况调研,开展民爆器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督查行动。2家食品企业通过GMP论证。完成全国冶金、机械、石化行业劳模评选、推荐工作。

(十二)加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工作

发挥市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工作的作用,应对欧盟PFOS指令和REACH化学品法规壁垒,指导企业解决技术应对问题,衢州恒顺化工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获得准入资格。组织企业参加应对欧盟EUP指令和REACH法规的培训工作,组织2批共21家企业26人参加培训。组织企业申报和实施好省级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项目。10家企业申报省级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项目,3家列入省重大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全部完成通过验收。

完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召开预警监测企业信息报送员座谈会,交流信息报送工作,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利用“浙江省产业损害预警监测系统”,开展重点产品的预警监测,并及时报送相关材料,按时完成产业损害调查局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做好产业安全数据库扩容工作,组织有关企业参加产业损害预警监测分析系统操作培训,督促企业及时准确报送数据。现我市已有19家企业开展预警监测,比年初省里确定的15家超出4家。

(十三)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哺育

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开展衢州邮政助推中小企业创业发展工程,积极争取扩容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4家。着力做好小企业融资服务,全年新增小企业贷款近3.5亿元。开展“银河培训工程”。组织举办初创型企业管理等9期创业辅导和专题讲座,参训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达一千人次。组织28家中小企业参与全国中小企业网上人才的招聘活动。

全市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全市担保机构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达16亿元。推进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18家担保机构的58位管理人员、业务骨干通过考试取得了浙江省信用担保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加强对我市担保行业的政策扶持,10家担保机构获得市政府扶持资金160万元,争取省财政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项目8个、国家财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补偿项目1个。

完成08年科工会的企业组织工作,共组织2000多家企业参加了今年的科工会。组织5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企业通过了申报材料审查和专家答辩,并认定为省级第十二批企业技术中心。

(十四)加强党建工作和委机关建设

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两次召开企业党组织书记会议,对2008年企业党建重点工作进行布置和阶段性工作讲评;指导企业党组织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前三季度企业共发展新党员8名,3名预备党员转正。截止到2007年底,经委系统党员人数为817人(其中经委机关74人)。完成了委机关和归口企业组织史材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工作。

做好十七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及时制定下发《市经委系统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邀请市委宣传部和市农办领导来委分别作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辅导报告会;组织召开委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和各县(市、区)经贸局长参加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交流会。

抓好党风廉政工作。围绕贯彻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重要决策部署,重大节日等机会,经常性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教育活动。委机关11个处室制定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工作措施。

(十五)加强宣传、调研和信息工作

结合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的宣传,通过各种媒体对我市工业经济开展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配合开展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选”,配合新闻媒体对30年工业的宣传报道工作。接待中央新闻媒体来衢采访。

加强调研与信息工作。委中层干部年度调查工作顺利完成。组织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21个调研课题。完成市政协等有关单位布置的多个调研报告。全年编印《经委信息》44期,25篇信息被《衢州政务》采用,11篇被省经贸委信息采用,被省经贸委评为信息宣传优秀单位。

此外,委属单位计划生育、妇女、武装、信息、档案等各项工作也得到加强。在统筹城乡发展、五城联创、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创建“双拥”城市等工作中,全面完成了各项任务。

2008年,我委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荣誉:我委连续第6年被评为市直机关最佳满意单位、连续第6年被省经贸委评为全省经贸系统优秀单位、在市级机关部门考核中名列前茅、被评为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

三、2009年工作思路

    2009年经济形势仍然严峻,非常之年要有非常之举。要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政府五届八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转型升级为方向,以保稳促调为主线,以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为载体,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着力培育三大产业板块,力争工业发展大局稳定,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工作重点上突出“一促二强三保”:

 (一)促转型

转型升级是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工作的全局性任务,也是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要把现代产业集群培育作为转型升级的具体载体和主抓手着力抓好。

制订产业集群规划,突出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做好与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省工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衔接工作。要针对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动态修订产业规划,在产业发展的新基础和新背景下上进一步明确产业升级的方向和重点。新一轮的产业规划必须引入现代产业集群理念,尤其是要立足于产业内在需求,突出政府在产业集群培育中的作用。突出氟硅、装备制造、区域特色产业及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培育。深入研究未来市场需求热点和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同时结合我市产业基础特征,寻找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认真研究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的具体措施。重点抓好光伏产业发展的研究,要做好“十个一”工作,建立一套机构、制订一个规划、建好一个项目库、成立一个招商小组、研究一个产业政策、举办一个产业活动、争取一个基地命名、谋划和引进一批龙头项目、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制度、努力培育一个产业集群。深入研究产业政策。针对重点发展的产业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产品、关键设施、关键平台、关键节点、关键人才,通过政策鼓励,政企联动,逐个突破,制订体现产业个性的产业政策。深化产业系列活动,争取中国空气动力机械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命名。举办一批产业论坛,争取省政府和中科院的产业系列论坛能部分在衢州举办,扩大衢州的产业影响。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政企联动,有序推进企业的重组整合。抓好以企业技术改造为重点的传统产业改造,鼓励企业加快装备升级,加大对进口设备和国内高端设备引进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品牌建设,实行有计划、有重点的品牌培育发展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工作。继续做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创新发展的氛围。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借力创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中心城市兴办研发中心,加快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创新扶持政策体系,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着力培育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引导现有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创新上做强做大,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产业龙头企业。

抓好工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的落实。要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围绕产业集群,构筑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和专业机构;支持工业企业进行非制造环节重组,鼓励大中型企业企业实行主辅分离。

抓好节能降耗工作。进一步明确节能降耗工作有关政策和机制。加大节能降耗专项工作资金投入,对节能降耗工作实施“工作奖罚制及能耗准入制”。进一步强化新上项目能耗控制工作力度,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项目,加大力度推进新项目的节能措施同步建设。加强能源执法和节能宣传。细化节能降耗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节能工作的考核办法。

(二)强内功

外部经济环境越严峻、生产经营越困难,越要引导企业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提高企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加强企业管理,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提升。以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为手段,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推广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培育一批管理示范企业,推广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狠抓管理薄弱环节,改变管理粗放现状,向管理要效益,强化成本、财务、营销、和人力资源等为重点的专业管理。把握加快企业洗牌的时机,加大对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的扶持力度。

进一步强化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结合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对我市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的培养;结合行业协会建设,加强对专业工种的企业技术蓝领培训;结合万名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做好农民技术培训。继续办好企业家大学苑。

(三)强服务

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民生为主要内容的“三服务”活动,继续推进“百家部门结百企”活动,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加强企业减负工作。

把为企业排忧解难作为服务企业的中心环节来抓。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市、区)对企业的各类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真正为企业办成一批实事,做好寒冬送暖工作。根据新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新政策,着力减少企业负担,帮助企业在经济回落中度过难关。

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率。根据形势需要和工作要求,要建立完善企业难题分季度收集整理制度、委领导企业难题解决责任分工制度、委领导产业培育责任分工制度、招商任务处室责任分解制度、产业规划与项目向上对接和争取责任与目标分解落实制度、产业规划和重点企业发展战略细化落实制度。完善和创新工业项目工作机制,在市行政服务中心建立招商引资专窗,实施一个窗口受理、全程服务代办的公开透明办事流程。总结完善和推广工业项目集中验收制度,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抓好衢州工业网的建设,切实为企业提供互动平台;抓好企业服务110建设,切实为企业解决难题;抓好经委信息的编印,切实为企业提供信息。

加强干部培训和学习,着力增强干部队伍的经济专业知识,提高服务能力。认清形势背景,增强工作针对性;认清宏观政策,增强工作的有效性;认清发展趋势,增强工作先导性;认清困难局面,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认清环境变化,增强工作创新性。抓好委内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干部队伍抵抗腐败的能力。

(四)保稳定

更加重视做好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工作。要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把握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加强调查分析,切实提出对策。要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动向、关注市场运行态势、关注主要行业发展、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关注衢州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对重大事项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力促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突出保企业稳定。牢固树立稳定企业就是稳定增长和稳定社会、保护企业就是保护生产力和保护民生的理念,高度重视做好保护企业和服务企业工作,确保工业增长大局稳定。

保企业主要是保行业龙头企业和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不是保落后企业。建立企业风险防范预警体系,重点做好龙头企业资金链风险防范工作。做好生产要素协调,加强土地、电力、成品油、煤炭等要素的阶段性应急协调。

 (五)保投资

投入是发展的硬道理。要将力保工业投入稳定增长作为遏制工业增长下滑、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充分利用中央和地方增加投资和支持技术改造的政策措施,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和投资意愿,扩大工业投资规模。

加强工业投资热点分析。对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加强研究,加大与国家、省有关部门及大型央企的对接力度,为引进国防工业、核电、高压输配电等项目创造条件。对适合在衢州布局的产业加强投资热点研究,明确主攻方面,出台配套的优惠政策,形成区域招商优势。

着力推进产业招商。按照突出产业高端化目标、产业提升方向和产业招商需求,编印新的产业招商手册《衢州市工业产业招商引资手册》。改进传统招商方式,从单个项目招商真正转到突出产业招商上。编制一批产业项目库,扎实做好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加强发挥专业招商组(局)的职业化作用,引进懂行人才,优化产业招商队伍,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性工作,提高产业招商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提高招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努力挖掘内部投资潜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对龙头骨干企业技改扩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项目资金扶持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和先进装备方面集中。对已签约和供地的项目进行详细梳理,对未开工建设、或建设进度缓慢的项目,切实加强服务和协调,促其早日投产达产。推进技术创新。以重点项目为抓手,扶持一批重点创新项目。

加强向上对接争取工作。充分利用国家、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项目投资的良机,积极帮助企业挖掘、包装、争取项目,力争有更多项目列入省“双千工程”,有更多的制造业项目、技术创新项目、节能降耗国债项目和中小企业扶持项目等得到上级更多的的资金支持。

提升园区建设品位。加快工业园区扩容工作,特别是要加快高新园区“厂中村”和“园中村”搬迁和扩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重点加快园区生产生活必须的服务配套。

 (六)保市场

今年企业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市场,保增长的关键是保市场。要把握扩大内需的机遇,克服产能过剩的困难,大力拓展国内市场。引导企业继续发扬“四千”精神争市场,借助国家政策挖掘潜在市场,特别是要抓好农村市场的拓展。鼓励企业抱团闯市场,发挥区域品牌作用,壮大品牌经济。

积极应对外需萎缩的挑战,大力稳定工业品出口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拓展外贸出口渠道,积极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展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提高产业损害预警水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