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文件
衢市组〔2009〕2号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2008年工作总结
2008年,我市组织工作在省委组织部的有力指导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改革创新精神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1、全面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全市各级举办各类培训班172期,培训干部18218人次。按照分级负责、不漏一人的要求,分三个批次对市管领导干部进行了十七大精神的集中轮训,并指导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开展轮训工作。丰富学习形式,通过读书会、培训班、专题研讨班等多种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真正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市管领导干部在职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管理的意见》,对领导干部在职参加学历教育加以规范。从教材体系、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围绕创业创新、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奥运安保等主题,先后开展了“创业创新蹲点调研”、“走进矛盾、再破难题”、“百家部门结百企、创业创新三服务”、“百局千企联千村、万名干部联万户”以及“落实信访与维稳百日行动”等专项活动。全市3100多名领导干部走访基层农户12000多户,开展各类恳谈或听证会议7600多次,4200多件迫切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都拿出了破解方案和实施计划。通过深化拓展“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服务基层、帮扶群众、破解矛盾中锤炼党性、增强能力、转变作风,解决了一大批基层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增进了干群感情,推进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及时总结“树新形象、创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汇编成册,转化为制度成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根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总结本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经验启示,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
二、抓制度促规范,提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日常考核管理水平
1、切实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完善全委会、常委会和书记办公会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强对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提高会议质量。认真实施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对市直部门领导班子和市管领导干部进行了年度考核。充分运用考核结果,评选表彰“十佳团结和谐好班子”和“十佳敬业奉献好干部”,在干部队伍中不断浓厚干事创业氛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省级开发区干部管理的若干意见》,加强省级开发区干部队伍建设,助推工业经济发展。
2、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行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纪实制,实行干部任用备案制,建立统计部门定期提供领导班子实绩分析材料机制,规范干部考察预告制、考察责任制、票决制等制度,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逐步构建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建立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年度工作报告制度。指导有关部门做好公务员宏观管理工作。
3、继续抓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举办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加大后备干部实践培养锻炼力度,先后安排一批干部到中央部委、发达地区、中西部等地挂职锻炼,选派一批援藏、援疆、援川和赴湖南挂职干部。推出17个单位25个职位,面向基层一线开展市直机关集中公开选调公务员工作,拓宽选人用人视野。
三、深化“希望之光”计划,实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工作,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1、实施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工作,统筹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紧扣我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职能,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选拔和培育力度。出台《关于引进海内外领军型创业人才的意见》,推出“四个一百”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继续实施市“115”人才工程,全市列入“115人才工程”培养人员达854人,第一、二层次培养人员共完成项目(课题)研究200多个。以各类人才交流会为平台,举办高层次人才招聘专场,着力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帮助90个企业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研发中心。
2、深化“希望之光”计划,统筹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希望之光”计划,加强与浙江工业大学的合作,带动衢州人才资源的综合开发。开展人才合作培养,联合举办新农村建设规划管理、双师型职教教师、科技乡镇长等9期培训班,培训600余人次,为基层输送了一批科技型创业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浙工大衢州技术转移中心。开展智力支持,由浙工大选派博士、硕士到我市各级科技部门挂职指导、派出专家服务团来衢开展技术服务。深入实施“创业素质工程”,培训各类创业人才近万人。举办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部长培训班,开展技工培训、技能鉴定和蓝领工人的在职教育。
3、围绕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村人才开发“7123计划”,分层次、有计划地培养新型农民。深入实施以万名技工、万名实用人才、万名困难农民为重点的“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全市共培训农民近10万人。把农村实用人才列入市“115人才”工程选拔范围,对农村实用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实行财政补助扶持。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制定出台《衢州市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招聘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管理。
四、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整体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1、扎实做好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重点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换届完成率分别达到99.4%和99.5%,党员参选率和选民参选率均达到95%以上。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辞职承诺等方法,选好配强村级班子,进一步优化了村级班子结构,精减了村干部队伍,有效解决了村级班子能力偏弱、村干部素质偏低等问题。不断深化以“先锋工程”建设为主载体的“三级联创”活动,农村党的建设得到全面推进。全市已创建45个“五好”乡镇党委和643个“五好”村党组织,分别占总数的48.9%和25.2%。
2、深入推进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整合农技110技术服务体系,在市农技110设立服务总站,在各县、乡、村分别设立服务站、分站、站点,形成上下联动、各方配合、齐抓共管、综合利用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用工作新格局。开展“百名专家联百村帮千户”、“远教助创送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视频互动系统的功能,切实提高站点利用率。统筹制订教材开发计划,与有关部门签订《教学资源制作协议书》,积极开发特色乡土教材。出台《衢州市远程教育站点管理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站点管理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学用典型评比活动,在基层站点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3、统筹抓好各个领域党的建设。在非公企业党组织中开展“增活力创和谐”活动,推进党员人才工程建设,切实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城市社区开展“创五好社区党组织,建温馨和谐家园”活动,大力推进社区组织架构创新,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强化社区党组织的龙头作用。积极探索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共同参与的“四联共建”模式。同时,积极抓好新社会组织、机关、学校等领域党的建设。
4、切实做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经常性工作。认真落实先进性教育四个长效机制,抓好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推动党员奋发有为、服务群众,充分发挥应有的先进性。汶川大地震后,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扎实做好支援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全市党员中掀起交纳“特殊党费”热潮,全市共有76104名党员自愿交纳抗震救灾“特殊党费”1662.6万元。
同时,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组织工作信息、调研、信访、宣传、信息化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启动了组织史第四卷的编撰工作,创办部刊《衢州党建》,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衢州组织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和总结,为做好今后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切实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
根据中组部和省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干部集中动员,在全市组织系统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制订学习计划,设置交流平台,推进部机关干部的学习。召开由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各方面对组织部门和组织工作的意见建议,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积极参加结对联系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作,市、县两级133名组工干部共结对低收入户190户,为结对户提供了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帮助。通过活动,着力解决组工干部在政治坚定性、品德纯洁性、行为先进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立组工干部可信、可靠、可敬、可亲形象,有力推进了各项组织工作任务的落实。市委组织部在2008年度部门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被评为最佳满意单位。
中共衢州市委组织部
2009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