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积极引导职技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研究

 

第 1 期

 

 衢州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编                                   2004年3月

 

 

关于积极引导职技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的思考

 

今年我市春季人才交流大会统计数据显示:各类用人单位需求技能人才810名,而报名应聘的却不到500人,这个数字还包括了重复报名的人数,真正洽谈成功的较少。带着这一供求矛盾问题,我们走访了有关部门、本地企业、学校,对我市培养的职技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从中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职技毕业生在衢初次就业的现状

据初步调查,从2002年开始的三年中,每年市区培养的职技毕业生超过6000名,包括衢州学院(筹)的工科毕业生、衢州中专毕业生、技校毕业生、职校毕业生,但留在衢州不到300人,90%以上在沿海发达地区初次就业。市技工学校近三年每年平均培养毕业生1200名左右,留在衢州企业的每年平均不到50名;市行知职教集团每年1000多名毕业生全部输往昆山等地就业,没有向本地企业输送过毕业生;衢州学院(筹)今年有工科毕业生1500多名,衢州生源仅有19人,从签订就业协议看,90%以上在外地就业。

二、职技毕业生选择外地初次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从职技毕业生自身层面分析:这些毕业生年龄大多数在20岁左右,心里向往发达地区,尤其是大城市的生活,毕业前去外地的机会不多,毕业了都想出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期望在那里落脚,工作和生活。立足家乡,在家乡创业,为家乡建设发展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

(二)从学校层面分析:学校为了确保高就业率,把向外地企业输送毕业生作为主要的就业途径,一直与外地企业保持紧密的、长期的合作关系,有的采取两头在外的方法,从外地招生,到外地就业,尽可能引导毕业生到外地就业。而考虑或引导毕业生为本地企业服务较少,具体引导毕业生在衢就业、服务本地企业的措施不多。

(三)从本地企业层面分析:一方面,本地企业与学校的对接不够,宣传不够,到学校要毕业生很少,有的学校从未接到过本地企业有关招聘等方面的联系;另一方面,本地企业所给予的薪金与发达地区企业相比较低,一般在800元左右/月,而发达地区企业在1200元左右/月。同时,相对本地企业,发达地区企业规模较大,员工管理规范,工作环境和劳动保护条件较好,企业文化氛围也较浓,大多数企业还提供了廉价甚至免费的生活、娱乐设施。因而,本地企业对职技毕业生的吸引力相对要弱一点。

(四)从政策环境层面分析:一是在舆论宣传上,前几年针对我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较多的现状,我市提出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因而在舆论引导上比较偏重向外转移劳动力的宣传,而对本地企业尤其在用工需求方面的宣传较少。二是引导本地企业吸引、留住本地学校职技毕业生的政策不多,政策倾斜不够。三促进本地企业与职技毕业生进行对接的办法、措施还不够多,特别是每年我们都有意举办本地企业与职技毕业生招聘专场,但一方面很难组织,另一方面招聘效果不理想。四是衢州生活、居住、信息、娱乐等环境与大城市相比,客观上仍有一定距离。

三、如何促进职技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的思考

(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职技毕业生本地就业,创造和形成有利于吸引、留住职技毕业生在衢就业、为本地企业服务的社会氛围,关键在加大宣传。

1、要通过媒体,大力宣传职技生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大战略”和“410”产业发展的实施者,提高职技人才的地位;适时开展技能人才比武、表彰等活动,树立、宣传先进职技人才的典范,强化技能人才的社会作用,提高职能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宣传,逐步营造以人为本、尊重技能人才的舆论氛围。

2、要加大吸引、留住职技毕业生工作的宣传,及时报道有关政策,报道工作动态和成效,一方面反映职技人才的供求状况,强化并引导全社会共同树立吸引、留住职技人才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形成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上要逐步从向市外企业转移,转到市外转移和向本地企业转移并举的导向。同时,也适时报道职技毕业生在本地就业居住、在衢创业的生活、工作、学习、交流环境,营造优化职技毕业生就业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要建立和完善吸引职技毕业生来衢就业的政策体系。一是要通过公布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引导提高职技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工资水平,据测算:当前技校生、职校生、中专生应在1000元左右/月,大专生应在1200元左右/月,本科生应在1500元/月。二是要制定有利于学校、职技生为衢服务的优惠政策,对学校的经费补助,要与毕业生在衢就业挂钩;对在衢就业的毕业生给予一定奖励;由政府出资或筹资在各开发区建造毕业生公寓,廉价租用。三是建立专项督查制度,定期检查毕业生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保障毕业生的合法权利,防止欠薪现象的发生。

(三)要采取有效措施。

1、强化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就业指导水平如何能决定毕业生的就业去留。学校在学生就业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毕业生就业的指路人、引导者。因此,学校有责任把热爱家乡、服务家乡、发展家乡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的过程,也有责任引导和做好学生选择本地企业就业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就业指导中,一要把握好就业政策,特别要把握好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指导意见,引导外地生源毕业生留衢就业。二要提高专业水平,要结合职业生涯设计,开展分类指导。三要开展各类有益于毕业生选择家乡、选择本地企业就业的活动,通过就业指导,促进本地毕业生选择本地就业、服务本地企业。

2、要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事实上,缺少沟通,缺乏了解是造成本地职技毕业生与本地企业供求错位的一个原因。在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上,学校、企业都要加大力度。

(1)学校要发挥教育优势,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一是在培养上充分结合本地企业的需求,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战略和“410”产业发展要求,大力推行不同形式校企联合办学制度,把本地企业需求贯穿于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过程,有意的培养并引导毕业生在本地就业。确保毕业生就业率。二是在就业服务上,要逐步把就业方向和就业重点转移到本地企业,经常走访企业了解需求,定期请企业来学校介绍企业情况,适时召开就业和实习供需见面洽谈会,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促进毕业生在衢就业。

(2)企业要加强与学校、毕业生的联系与沟通。企业要充分利用本地学校资源,大力吸引、留住职技毕业生。一方面要主动到学校,大胆的宣传企业,宣传企业在现代管理制度建设、劳动法执行等方面成效,让学校充分了解企业,学生就业后的管理与待遇,以便让学校制定教育方案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要大胆地向学生推荐自我,在学生中宣传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的企业文化,让学生逐步熟悉企业、熟悉企业发展,以便学生更好地比较与选择。

3、政府要加大公共服务力度。一是畅通信息。充分发挥衢州人才网、衢州就业网作用,定期公布职技毕业生供求信息和各技能岗位价位信息。要定期召开学校与本地企业参加的信息通报会,为畅通供求信息提供平台。二要开展各类专项招聘会,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搭建双向选择的平台。三要从人才引进上,重点放在衢州培养、衢州生源现在外地就业的毕业生回归上,建议市里启动“万名人才引进回归工程”,这样不仅使毕业生初次就业在衢州,而且使在外地就业的,回归衢州就业。四要督促用工规范管理,企业要与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交纳有关社会保险。

4、企业要提升吸纳人才的能力。一要改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使初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舒心,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二要创造和谐厂区生活学习环境,企业要积极培育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凝聚人心,搭建平台,建造必要的生活、学习、娱乐设施,使毕业生在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较好的休息、生活。三是要建立企业职技毕业生培养经费机制,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要把培养职技人才列入每年的培训费用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校或专业或毕业生提供经费支持,比如给予在校生每月200元的生活费补贴等措施。也可以根据情况,采取向学校、毕业生资助或赞助等形式,吸引、留住职技毕业生。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