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开 发 区 信 息
理论专刊 第1期
衢州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2005年3月31日
贯彻落实特色竞争战略 实现开发区经济新跨越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区通过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两大战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活动,经济社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与2001年相比,开发区工业发展空间扩大了3.8倍,开发面积扩大了4.5倍,工业总产值增加了3.5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8倍,三年来工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7亿元,投产工业企业86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2家。
两大战略的成效是显著的,但随着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开发区当前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引进资金的势头有所放缓。同时,由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速度不断加快、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开发区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经济形势下,开发区要跨过难关,抢抓机遇,除了要继续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战略外,更重要的是要落实“特色竞争”战略,确立跨越式对接与招商的理念,主动与跨国公司、国外境外投资商对接,努力引进外资、台资以及高科技项目、大项目,实现开发区经济新跨越。
一、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使开发区必须转变粗放式发展的模式。
2003年底以来,为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热,国家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各地普遍感到了“四紧”,即土地收紧、电力趋紧、银根收紧、审批从紧,纷纷采取措施顺应宏观政策的变化。其中发达地区开发区把这次宏观调控当成一次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良机,如温州经济开发区面对纷至沓来的排起长队的内资,将宝贵的储存地“圈”起来等候有实力的外资外企的高科技项目;江苏昆山经济开发区把发展重点转向IT、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原有的纺织、食品等传统工业迁出开发区,促进产业升级。但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薄弱,实力不强,招商引资是被动式的,受到影响非常大。宏观调控前,丰富的土地等资源是我们对外招商的优势;宏观调控后,我省大幅提高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在指标要求上把产业基础差距悬殊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放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不允许我们再走低水平扩张、粗放式发展的路子。如果不努力营造特色,创造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工作,向提升产业结构、集约型、环保型的发展模式转变,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在未来的地区经济竞争中,衢州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二、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开发区走特色竞争、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工业立市”、“借力发展”两大战略提出后,在具体发展思路上,我市提出要甘当配角,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全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加工车间。甘当配角的思路,使我们加强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对引进产业转移项目、做大衢州经济总量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衢州的发展步伐在加快,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更快。在衢州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存在不小差距的情况下,发达地区不断进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投入产出率更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而我们仍以承接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为主要招商目标,只会使差距越拉越大,将无法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路径选择上也必须有跨越式的思路,在做好常规动作的同时,寻找捷径,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增强竞争优势,以特色取胜,实现错位发展。
三、国际形势变化,给开发区实施“特色竞争”战略,跳跃对接外资项目、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带来了可能性。
我国加入WTO已经三年,国内的市场规模和开放程度不断吸引外国公司扩大对华投资。据商务部预测,今后三年,八成以上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业投资,加速基础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无论是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的投资规模与速度,都将逐步提高。而从周边地区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国际资本向我国内陆扩张的趋势逐年增强,如台资已从原先集中在上海、昆山、嘉兴等长三角核心城市投资调头西进,去年到金华地区投资的台资、外资明显增多。开发区内企业接触的跨国公司也在增多,如浙江电瓷厂与英国B.H.W公司合资的高压电瓷项目、衢州港都电子有限公司与台商合资的自动摇控门项目都已落实,另外,浙江豪盛集团与德国企业、浙江通天星集团与美国公司、浙江开山集团与日本公司等跨国合作的项目也在洽谈中。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为我们走特色竞争之路、跳跃式对接外资项目、高科技项目、大项目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四、贯彻落实“特色竞争”战略,重在抓落实。
“特色竞争”是市委对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正确把握提出的战略,是对区域发展战略的丰富和发展。开发区作为实施单位,重在抓落实。
一是在工作思路上贯彻特色理念,全力推进特色工业发展。要确立“特色竞争”战略的主导地位,优化增长方式,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差异化发展为核心,以量质并举为路径,整合各种资源,营造特色环境,发挥现有特色产业的基础优势,引进增量,提升存量,不断延伸特色产业链,增强产业关联度,以产业的集群发展来形成专业化生产的特色产业,带动开发区制造业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推进特色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在招商引资上强化产业关联度,推动特色工业规模的扩张。在招商理念和招商方式上,要大胆创新,敢于探索,建立跨越式对接与招商的理念,不仅要接受省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更要跨越式对接上海,对接台资、港资,对接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变承接产业转移为主动参与产业分工;不仅要加强常规项目的招商,更要大胆选择引进大项目、高科技项目、外资项目,以大项目、高科技项目来带动一批关联企业入园。在项目选择上,着重抓好开发区有比较优势的钢铁、铜管、不锈钢等产品的后续加工项目、皮革深加工项目和服装制造项目、绿色农产品加工项目和汽摩配加工项目的招商,有针对性地引进特色产业项目,扩大特色产业的企业群,拉长产业链,加快特色产业企业群的集聚。同时招商选资,将土地出让价格、税收优惠政策与项目产出效益挂钩,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在具体工作措施上,继续开展产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发挥开发区专业招商员与聘用信息员、招商员相结合的队伍网络优势,充分利用发达地区行业协会、中介代理机构等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招商引资。
三是在项目推进上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夯实特色工业的基础。抓好开发区现有特色产业项目的建设,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做好矿山风动机械行业中浙江开山集团、浙江红五环机械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技改项目建设的后续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全部建成达产。进一步加大项目融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金属制品行业中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和浙江嘉禾管业股份有限公司二期项目的建设进度,形成年产5万吨高硬度螺栓、1万吨螺母、5万吨汽枪钉、8万吨打包带、30万吨焊接管、1万吨精密铜管深加工生产能力。推进服装皮革行业中浙江通天星集团高档汽车沙发革技改项目建设,使之建成国内最大的牛皮革加工基地。加快农产品园区已引进的项目的建设,重点抓好衢州梅林正广和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建设进度。做好引进的8个汽摩配招商项目的服务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建成投产,尽快形成生产能力,培育新的特色产业。
四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注重特色配套,构筑特色工业的发展空间。要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提高设施配套的产业针对性。围绕开发区的产业规划,根据不同产业对基础设施的不同需求,做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在供电、供水、供热、环保设施上针对不同产业实行差别配套。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满足多产业招商项目的用地需求,确保随时有地用于规划中的特色产业项目招商。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拓宽特色产业协作企业的平台。
五是在扶持政策上倾斜特色产业,提升特色工业的竞争力。要贯彻落实好“工业五十条”政策,培育、扶持一批主业突出、管理先进、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加快发展,促进特色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引导企业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以资本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战略协作。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技术水平。鼓励企业设立技术中心和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制造加工水平。
六是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开发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提供有力保障。要抓紧完成开发区管理体制的调整工作,创新工作机制。根据衢委发[2004]年52号文件,做好开发区内部管理机构的增设和职能调整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强化功能。尽早完成内设机构、派驻机构的职能调整和人员到位工作。建立开发区岗位领导联系一个特色产业的工作制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负责抓好各个特色产业的情况调研和规划制定,协助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协调解决特色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发展特色工业的领导能力。深入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特色理念,创新工作,推进开发区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徐素荣)
从城市设计视角看衢州城市特色营造
由于人们往往习惯从“城市空间环境特色”如城市空间布局、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标志性建筑、城市园林绿化等非常直观的城市外在表象来认识一个城市的特色,因此,“城市形象特色”是所有“城市特色”中最具感染力的关键所在,今天我们从城市设计视角探索衢州城市特色发展之路应是个最好的切入点。
一、提升城市竞争力需要城市设计
我们谈到巴黎会想起凯旋门、德芳丝;说起北京脑海里肯定浮现出故宫、天安门广场;海边展翅的悉尼歌剧院已成为了澳大利亚的国家象征,这就是城市设计的魅力??城市设计创造了城市特色,城市特色又提升了城市竞争力。
“城市特色”是集先天禀性和后天雕琢于一体的。我们在尊重城市“先天”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城市设计“雕琢”手段的得当与否,这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找到一条科学继承、发展和创新之路,能否在“统筹发展”的框架内快速提高城市“特色竞争力”。
二、营造城市特色必须善于挖掘独具衢州特色的自然素材和文化素材
1、要善于挖掘“山、水、绿”等自然素材
“依山傍水”是城市依赖和尊重自然的必然选择,是衢州和所有南方城市的共性,而要更加突出自己的个性,衢州迫切需要挖掘“特色内涵”来充实,并应用城市设计手法予以升华。
(1)要充分利用城市周边和城中的山景做美城市天际线。
放眼衢州城市和周边,东西狭长平坦,视线通达,南北山峦起伏,云雾缭绕,高低错落的城市建筑林立在这山水之间,共同构筑出了一幅诗情画意的山水画。面对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我们在城市设计时必须学会“借景”的设计手法,将远山和城中心区的府山作为背景来和城市建筑共同构筑优美的城市天际线。
(2)要精心拾取城市周边“河、岸”特色素材做足水文章。
南方几乎所有城市都是濒水而居,可惟独绍兴水乡、杭州西湖等为数不多的城市因“水”而闻名于世,这主要得益于当地人祖祖辈辈善于保护和利用“水”文化。衢州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有许多绵延曲折的河岸线,完全有条件营造有特色的滨水空间,以“水”文化提升衢州城市品位。
要写好这篇文章,笔者认为在城市设计时应注意留足滨河空间,梳理好河、岸层次,以动态的思维做足“水”文章。重点要把树立以“动态”思维综合策划“空间、层次” 的理念。滨河“空间”规划预留多少,分几个“层次”合理,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概念,我们必须结合水面的宽窄、河岸的高差和坡度、潮起水落、河岸两侧建筑及滨河空间的用途等因素,以四维的分析手法进行“动态”研究。例如衢江、乌溪江穿城而过,由于受山溪和水库的影响程度的不同,其性格变化多端,贯穿其间的支流也各具特色,绵延千里的河岸线更是千差万别,这些都是衢州城市有别其它城市的“河岸”特色素材,我们在具体设计时必须以动态的思维来写好这篇“水”文章。
对部分地段滨河空间的不足之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城市设计手法逐步弥补。例如江滨公园本是衢州城市特色的“点睛”之笔,是古城文化与滨河文化的最佳交融点,但现状的江滨路穿越其间,使该地域的滨河空间与古城墙、绿带隔路相望,导致整体空间环境产生了断裂,弱化了整体空间气势,面临宽阔的江面,雄伟的城楼等大的空间尺度,该区域的滨河空间因为不连贯而略显小气,今后可以采取在古城墙保护带少草多树、加密绿化、提高道路绿化率等立体措施加以完善,以形成一条茂密的江滨林荫绿带,将二个相对分隔的环境在空间上串联起来,使其形成更大气而独具特色的“古城滨河特色区”。
另外,还有石梁溪、乌溪江、常山江等临水界面,都具有绝好的水、岸素材,是今后构筑水文化精品的摇篮。
(3)要坚决保护好深入城市中心区的四条“城市生态绿锲”,为后人留足谱写“特色”的文章素材。
衢州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城市规划了四条“城市生态绿锲”,一条沿常山江、江山江、衢江,第二条沿石梁溪,第三条沿乌溪江及石室堰,第四条分布在衢化和老城之间。“生态绿锲”是人与自然相沟通的纽带,是衢城迈向生态城市的基石,通俗地说就是野兔、野鸭与人类共享休憩的天堂。我们要树立保护好这方净土,避免被近期利益蚕食就是保护子孙后代生成环境的意识,以法律形式将其列为非建设用地,给后人留足谱写“特色”文章的素材。
(4)要认真把握好“空、灵、透”的设计原则,深度应用自然素材构筑城市特色。
大自然因开放、包容而生机昂然、灵气十足,我们在应用自然素材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时,心底应时刻保留着那份对“生命”的珍重。钢筋水泥使城市人日益窒息,人们向往自然,渴望突破压抑的空间而与自然融为一体,“空、灵、透”就是城市与自然环境结合设计的最佳境界,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好体现。
2、要善于挖掘千年古城深厚底蕴等文化素材
衢州城市的文化丰富多彩,如果期望面面俱到的都要在城市形象设计时予以体现,则可能步入“泛文化”、“泛特色”的泥潭。我们只有树立以核心文化塑造、创新城市特色的理念,才能使文化真正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
衢州能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最得益于孔儒文化、孔子建筑群(孔府、孔庙)和保存完好的古城遗址。如今,有形的孔府、孔庙、古城楼已被高度重视并成为衢城的地标建筑之一,可惜无形的孔儒文化在城区却少觅踪迹,是个很大的遗憾,诸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之类的名言名句,如能通过雕塑、壁画、亭台、画廊等形式,以城市设计手法在城市入口、公园等重点位置予以重笔渲染,则衢城文化特色立可突显。近期在进行南湖西公园礼贤街“光远桥” 复建时,通过亭台、吊桥、铁链、石板等“土生”素材整合设计,就是一个挖掘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很好尝试,依此思路今后继续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有所加强,则衢州古城文化特色脱颖而出也是指日可待了。
另外,“衢州三怪”之类的典故、传说,既有情节又有遗址,可惜仅自身保护都没有做好,更谈不上充分挖掘、做足文章和处理好周边的空间环境设计,也是个遗憾,否则又可为衢城添置几处特色旅游景点。
三、应用城市设计理念构划衢州城市特色必须关注四大问题
1、要十分珍重原生素材的“土味”
在历史保护区拆古迹建仿古是城市设计的败笔,城市原生素材的“土味”真实地蕴涵了城市的兴衰荣辱,是构筑城市特色最基础的分子,它们有自己的文脉,我们可以充分地去继承、发扬,并充实以新的内涵,但不能凭空想象,必须充分珍重其原生的“土味”,这是我们创造城市特色的基本点。
2、要小心谨慎地进行城市特色创新
现存的城市原生素材代表了城市发展的几个局部精华片段,其能够被保存或继承下来,体现了其内在的生命力,我们在重塑城市特色时必须深入研究其内在轨迹,挖掘其历史文化沉淀底蕴,小心谨慎地进行特色创新,放缓脚步,没有把握的宁愿放一放,给后人留点空间。
3、要把握好城市地标建筑周边的空间处理
衢州由于受机场净空限制,因此是座“长不高”的城市,许多人为此感到很遗憾,但其实对于古城风貌保护却是因“祸”得福。我们虽然没有能成为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现代化摩天大楼,但遍布古城区的城楼、古城墙、钟楼、庙宇等却因此而更加脱颖而出,成为代表衢城特色的地标建筑。
由此也带给我们一个须重视的问题,既如何保护好城市地标建筑的空间视线走廊?对于古城楼、古钟楼、孔府、古民居等地标建筑本身的保护比较好把握,而其周边区域的协调,特别是空间视线引导与保护等问题却容易忽视,我们在具体把关时应该牢牢把握住“通、透、”二字,并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以突出局部“点”为城市特色设计的主要原则。
4、要善于捕捉营造城市特色的机遇
浙赣铁路的改线置换出的空间又为衢州营造城市特色增添了千载难逢的平台,在此平台上规划城市快速列车?快速干道?公园?城市生态绿锲?立体交通网?等等构思,只要我们以营造特色的理念去策划,就不难会有个科学决策。
另外,衢州一直以来比较重视人防建设,可惜在规模和利用上特色并不明显,今后只要善于挖掘,我们在特色利用地下空间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去做。
四、营造衢州城市特色当前必须以历史保护街区和现代特色街区为平台
1、要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新生上下功夫
衢州古城区的北门街区和水亭街区虽然作为历史街区被较完整地保护下来,但其间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其焦点主要集中在历史街区的破烂衰落与现代城市文明的不协调上。
其实,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的延续,必须予以珍重和保护,而让市民更好地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是城市设计的宗旨,因此,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国内外许多历史街区通过内部结构、功能更新,人口引导,空间疏导等措施,使历史街区重焕新生,我们完全可以在充分借鉴后探索出一条衢州特色的道路。
2、持之以恒地以“规模特色”营造现代特色街区
如何营造现代特色街区是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最关注的课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发展水平与营造现代城市形象能力是成正比的。根据衢州目前的经济实力,很多年之内不可能具有与深圳、上海比现代化精品建筑的实力,因此我们必须探寻一条符合衢州实际的营造特色之路。笔者认为,除了重点窗口地段上精品外,应广泛推行“规模特色”之路。
所谓“规模特色”是指将较大规模的建筑群或街区按统一的风格塑造特色的模式。回顾我们的上、下街,除了交通繁忙给人留下深刻影响外,两侧建筑很难让人回味,从城市设计角度分析其原因,就是街区的建筑形式和风格缺乏统一的主题,谁都想有特色、唱主角,最终由于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合力而变得“无特色”。因此,我们在开发一个街区的时候,首先要做街景设计以确定该区域的主题风格、色调、材质和天际线等,然后逐步建设,以至最终形成特色街区。但在这里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主题特色的确定必须科学合理,经得起实践检验。二是确定目标后必须历届政府职能部门持之以恒地贯彻,不能换个领导换个思路。三是具体执行人员应具备较高的建筑、规划、文化和美学素质,否则会将城市设计的“协调”误导至刻板的“仿制”。
城市特色素材蕴藏在我们生活城市的每个角落,只要我们树立起营造特色城市的理念,善于挖掘、提炼,衢州城市特色肯定会脱颖而出,城市面貌一定会变的更美。
(范展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