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简报
第8期(总92期)
衢州市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综合办公室编 nbsp; 2005年6月13日
▲江山市采取五项措施培训“六六”产业人才
▲柯城区“农家乐”培训初见成效
▲开化县菖蒲乡蚕桑种养技术培训受欢迎
▲茶叶专家到常山传授茶叶管理加工技术
▲开化县农民培训与转移就业的调查与思考
江山市采取五项措施培训 “六六”产业人才
一是发挥培训基地优势。1?5月,全市6家市级培训基地围绕培养新型电光源、机电、消防器材、竹木加工、轻纺服装、绿色食品等“六六”产业的人才,已举办培训班22期,培训878人次。其中江山宏兴职业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7期,为三友电子公司培训电光源技术人员200多人;江山职业中专培训缝纫、机电、模具制造、轴承加工技术人员近600人,并实现上岗就业。
二是机关部门主动参与。市委组织部与市农业培训学校联合举办党员白菇培训班,组织了15个乡镇49名党员进行3天集中学习培训,通过培训这批党员发展白菇150万袋,带动村民种菇300多万袋;林业部门对全市9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采用三级培训形式,由林业局负责企业主培训,企业主负责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负责员工培训。
三是乡镇突出重点办班。对食用菌、蜂产品等绿色食品产业采取以乡镇办班为主,今年以来,市、乡(镇)两级30多位辅导员深入到乡村培训菇农800多人,主要培训推广反季节种植秀珍菇技术,全市预计秀针菇种植量达2000万袋比上年增1.7倍,食用菌种植量1.7亿袋比上年增20%以上。春节期间利用蜂农回乡之机,各地采取不同形式对全市4000多名蜂农进行培训,提高了蜂农养蜂技术水平。
四是加强企业内在培训。在“六六”产业企业中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常规知识、学历文化培训等,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大力打造技术蓝领,推进企业发展。如江山纺织公司在强化员工培训中,在技术上开展大练兵活动,开展岗位竞赛、班组操作技术对抗赛、新老工人结对等活动,现有30人打破公司技能操作记录,有的被选送参加省市操作技术大赛,员工叶供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全国细纱操作能手”称号。
五是实施借脑引智战略。健康食品公司为深入学习蜂产品加工科技知识,组织员工到北京中国农科院养蜂研究所学习蜜蜂人工授粉技术;公司领导及科技人员先后到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学习养蜂、加工质量管理、营销策略,并掌握市场信息,使公司产品和国际市场接轨;根据生产发展需要,从各地招聘技术人员18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中级职称5人,聘请中国农科院刘先蜀博士、中国蜜蜂研究所赵静、王凤忠和浙大胡福良、陈盛禄及德国克劳斯来勒坛?格尔博士等6位教授为技术顾问。竹木加工产业为提升档次,聘请省林业厅林业专家前来举办竹木加工专题讲座,同时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科技开发机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江山市农办 徐仁庚)
柯城区“农家乐”培训初见成效
柯城区充分利用七里乡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自3月份以来,在七里乡黄土岭村建立了“农家乐”旅游知识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开展旅游礼仪、农家菜制作、食品卫生等培训,并于5月1日正式对外营业,一个月时间,“农家乐”专业户已发展到20多户,拥有120多张床位,直接从业人员100多人,累计客流量达到7300多人,销售农特产品1000多公斤,实现利润5万多元,预计今年七里乡农民人均可增收3000多元,实现脱贫目标。
(柯城区农办 冯小青)
开化县菖蒲乡蚕桑种养技术培训受欢迎
菖蒲乡是开化县的蚕桑专业乡,共有蚕桑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饲养蚕种1500多张,产值120万元以上,蚕桑是当地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种桑养蚕技术水平,今年3月份,菖蒲乡特地从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邀请了朱俭勋等两位专家为蚕农传授蚕桑种养技术。第一天教室就被前来参加培训的320余名农民围得水泄不通,不得不移到大操场上进行上课。300余本《栽桑养蚕新技术》被早早前来参加培训的蚕农领取一空,来迟的蚕农只得与其他人合用一本,并认真做好笔记。朱教授边上课、边对一些重要技术进行了现场演示,蚕农们都说乡里组织这样的培训好,授课内容实用、授课方式易学。不少农民还要求乡里多开展一些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培训,为农民增收提供帮助。
(开化县菖蒲乡)
茶叶专家到常山传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常山县新桥乡茶叶资源丰富,但一直以生产加工常规茶为主,有优质的原料却制作不出优质的茶叶,种茶效益低下,致使不少茶园荒芜。今年3月初,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了解到这个情况,派章志芳、曾建明、朱红正等3位专家来常山上门进行名茶采制培训。对茶园管理、茶青采摘、茶叶炒制、商品包装都作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共培训一个半月时间,参加培训的茶农达80多名。经过这次培训,全乡共采制“浙江龙井”名茶5000多斤,茶叶价格由原来每斤7-8元,提高到100多元,销路畅通,效益增长了十多倍。前庄畈村茶园承包户王丽萍承包150亩茶园,经培训后采制名茶1300多斤,产值达15万元。
(常山县新桥乡)
开化反映当前农民培训转移就业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一是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普遍档次不高,培训质量难有可靠保证。目前除电脑、茶艺、少数技工类培训项目基地设备、师资比较完整外,其他项目还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师资。如“三保”初级培训主要还是集中在乡镇培训,乡镇普遍缺乏必要的实习场地和设施,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授课,实践操作少,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也有个别基地虽然建设档次比较高,但因体制等方面原因,还没有真正发挥实效。同时中高级技能培训面窄量少,两年来中高级技能等级培训仅有18期980余人,取得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人数为790人,只占培训总数的2.3%。
二是农民培训市场化运作不足,组织宣传还不够到位。目前农民培训多数还是由政府组织、政府买单的形式组织培训,一方面是由于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过重,不通过行政手段组织培训难以完成任务;另一方面是目前真正愿意自身掏钱参与培训的农民还不多。组织宣传工作还不够到位,如“三保”培训、厨师培训等,有些乡镇怕麻烦,只将培训信息通知村干部,村干部也只通知亲朋好友,所以有相当一部份有培训愿望的群众因不知道县里组织这类培训,而没有参加。另外基地建设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一项培训往往只有个别培训单位有能力承担培训任务,且组织农民培训,培训单位实惠不多,要形成市场竞争客观条件还不具备。
三是转移就业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收集发布渠道不畅。县里除了召开几次劳务输出大会、组织几次集中培训输出外,有关部门单位在劳务输出信息收集发布方面作为有限,特别是乡镇、村劳务信息收集网络尚未建立健全,难以及时掌握农民就业意愿、就业动态以及劳动力结构变化情况。
四是劳务中介组织发展不足,转移就业推介能力不强。全县目前有劳务中介机构10个,其中7个是培训机构组建的职业介绍所,主要介绍自身培训机构学员就业,很少参与社会劳动力就业介绍。其他3家民办职业介绍所,年职业介绍人数只有200人左右。有些不是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也在介绍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市场管理还不够规范。
五是本地企业吸纳劳力能力不足,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缓慢。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只要本地企业工资待遇与外地相差不大,他们还是首选当地企业就业。但从目前情况看,本地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少,新招员工数量不多,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不足。同时在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农民期望值及外地企业有较大差距,由此有相当一部分经过培训的农民不愿选择本地企业就业。
(开化县农办 王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