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业态发展加快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衢州统计分析

第  五十一  期

     衢州市统计局                   二00五年十月十四日

 

新型业态发展加快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

??前三季度消费品市场分析

 

今年以来,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各类现代商业经营方式和业态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领域扩展,加之假庆经济和旅游业的拉动,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见旺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全市累计实现消费品零售额89.35亿元,同比增长14.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4.66亿元,同比增长14.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38亿元,同比增长14.2%;其他类实现零售额3.3亿元,同比增长7.1%。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基本情况

1、节庆消费对市场拉动作用明显。以旅游、娱乐、餐饮、购

物为主要特征的假日消费对我市消费品市场拉动作用明显。从前三季度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情况看,1、2月份由于受元旦和春节消费影响,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4.6%和16.4%; 5月份,受“五一”黄金周旅游休闲消费拉动作用,当月同比增长14.2%;9月份,喜逢教师节、中秋佳节和国庆前夕,同时一系列衢州建市20周年庆祝活动的举行,拉动了零售市场的快速增长,当月同比增长16.2%。从分季度的消费品零售增长情况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5.6%,二季度同比增长12.8%,三季度同比增长14.6%。(见PDF文档)

2、餐饮业在去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外出就餐已成习惯,加上饮食观念的转变,消费档次也逐年提高。同时我市餐饮企业加快调整经营结构,发展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现代经营方式,增强大众化的餐饮服务功能,扩大了服务消费领域和提高了服务质量。家常菜馆、火锅店(城)、小吃街、中西式快餐生意兴隆,极大的活跃了我市的餐饮市场,使全市餐饮业零售额在去年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我市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2%。分季度增长情况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6.9%,二季度同比增长13.3%,三季度同比增长12.7%。

3、农村市场发展提速,城乡差距在缩小。随着目前我省农村现代流通网“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的实施,许多连锁超市已进军农村市场,极大的改善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前三季度,市及县的城市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61.6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5.3%,县以下的农村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7.71亿元,同比增长12.2%,城市市场零售额增幅高于农村市场3.1百分点,差距较去年同期缩小了2.5个百分点。

4、现代营销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近两年,外地新型流通业态纷纷登陆衢城并很快抢占零售市场份额,天润发辐射南区、巨化和周边乡镇,联华超市在市区也多处布点,肯德基和麦当劳在洋快餐中各占半壁江山。面对目前严峻的现实,我市本地企业也感到市场竞争的激烈,纷纷采用现代的经营方式来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当前在城市零售业竞争趋于白热化的时候,本地企业把竞争的目光纷纷投向扩张空间极大的农村市场。东方商厦目前发展到有门店共20家,而去年同期仅有3家;新组建的衢州供销超市10月初在市区一口气就开了三家供销超市,这还只是开始,供销超市计划年底门店数达到15至20家,最终的目标是农村广阔的市场。

5、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零售额大幅增长。由于现代新型的流通业态如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等具有宽舒的购物环境、信得过的商品、良好的售后服务、大量可供选择的商品和合理的价格,倍受消费者青睐。前三季度,全市12家大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实现零售额3.3亿元,同比增长17.7%。

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速平稳。前三季度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6.80亿元,同比增长11.0%,增速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

一是居家日常用品类商品销售增长稳定。前三季度,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4.6%;日用品类增长22.9%;化妆品类增长14.8%;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器材类增长11.7%。

二是中西药品类和石油及制品类较快增长。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保健及美容产品等已成为节假日走亲访友、孝敬老人的必需品,从而拉动中西药品类的销售,前三季度中西药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5.7%,其中西药类增长32.1%;同时近段时间受石油价格上涨因素影响,石油及制品类也保持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零售额同比增长27.4%。

三是汽车销售形势逐渐回升。车市经过漫长的低谷后,今年

销售形势逐步回升。前三季度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9.9%,比上半年回升2.9个百分点。

二、市场发展需关注的三个问题

虽然我市消费品市场的大环境是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保持较快增长,但还是有些不协调的因素阻碍我市的消费品市场发展,期待我们的关注。

1、消费环境还是左右居民消费热情的关键。虽然通过政府各级部门的大力整治,我市消费环境较以前大为改观,但是目前消费市场中消费环境问题还是尤为突出。一是消费市场存在价格欺诈现象影响消费,一些新兴消费领域的价格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商品房、汽车以及医疗、通信等服务行业,价格缺乏标准和透明度,价格欺诈现象时有发生,消费者反映强烈。二是消费者被动接受不公平条款影响消费,不公平条款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表现在保险等服务领域以及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领域。三是以虚假广告为代表的虚假宣传影响消费,相当多的经营者采用广告、包装、说明书等形式,故意隐瞒产品的真实性能、主要成分、使用方法等,对必须说明的内容含糊其辞或故意夸大功效,引诱消费者上当。尤其在保健食品、美容等行业更为普遍。四是消费纠纷解决不及时,对消费者救济不够,影响消费。

2、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居民不敢大胆放心消费。目前,随着我市各项改革制度如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到位,城乡居民家庭用于医疗、住房和子女教育费用支出快速上升,购买房屋和培养子女几乎成了家庭最大宗的开销。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加上我市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比较落后,保障水平比较低,大大抑制了城乡居民的即兴消费。因此,要启动内需就要加速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给老百姓一个定心丸。

3、农村消费市场直接影响我市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农村消费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市场发展开始提速。前三季度,县以下的农村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12.2%,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0.9个百分点,但与市及县的城市市场增幅仍还有3.1个百分点的差距。因此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的“瓶颈”是低收入者,特别是拥有我市82.8%人口的农村市场将直接影响我市消费需求的增长。

三、扩大消费的四大着力点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有依靠并发挥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作用,才能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使经济运行长盛不衰。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使用中的比重,实现投资和消费双重拉动经济增长,以消费引导投资,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实现内需扩大。因此,针对当前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特征,只要抓住时机,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消费和投资必将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1、平衡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关键。调整投资结构,合理改善供给,不仅有利于投资效益的提高,也会促进居民消费。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改善消费环境,同时也会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教育的投资,势必消除居民的消费顾虑,提高消费倾向;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低档住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规模,有助于扩大住房消费;发展现代服务业,会带来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等连锁反应。只有消费同正在大量增加的生产相适应,以防止因消费滞后引发的商品过剩和市场疲软,才能确保整个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2、挖掘潜在消费亮点,培育新的消费亮点。对目前已经形成和潜在的消费亮点,要积极促进和正确引导。一是在目前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谷的时候,要继续鼓励居民合理的住房消费,强化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使房价与居民收入更加贴近。二是在汽车市场经过较长的低迷后有回升迹象时,及时激发居民汽车消费热情,充分发挥金融、保险服务对汽车消费的作用,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积极发展和完善汽车信贷抵押以及保险服务,鼓励保险业推进汽车保险产品多元化和保险费率市场化。三是促进近两年来长兴不衰的通讯、文化、旅游等消费更上一层楼。四是培育新的消费亮点,如大力提供绿色商品和绿色服务,挖掘绿色消费潜力,大力提倡环保型、能源节约型和可持续消费方式,做到绿色、安全、健康的消费。

3、把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作为今后需求扩展重点。经济发展和消费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是我市最大的消费群体,而农村市场的开拓,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其消费能力。首先把帮助农民增收落到实处,在继续完善各项支农政策的同时,今后要坚持把工作的重点转向帮助农民通过增产增效、提质增效、节本增效、增值增效、就业增效等方面上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努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其次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各地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第三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最后扶持乡镇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小城镇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实现五城连动、优劣互补。

二是通过合理引导商业设施的投资方向,加大对农村市场的投入,努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设施,使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质量和服务,最大程度的激发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使农村消费市场成为我市今后需求扩展的一个亮点。

4、健全消费环境,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一是大量普及信用文化,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文化环境,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优化社会信用环境,注意加强对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通过法制化管理,使消费市场规范化、秩序化,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二是对市场存在的诈骗、欺瞒和损害消费者的行为,要强化打击力度,强化部门责任管理,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三是在抓紧制定新的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基础上,政府要有长远目光,积极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实现居民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引导人们增加旅游、健身、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促进消费结构转变,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扩大居民购买力的实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