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宣  传  信  息

第10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2005年6月1日


推进特色文化村建设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市级第二批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开局良好

    根据衢委办(2003)35号文件精神,各县(市、区)按要求展开了第二批市级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5月17日-19日,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抽调人员分组到各县(市、区)对其申报的第二批市级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同时抽查去年命名的首批市级特色文化村工作情况。
    总体上看,首批命名的市级特色文化村活动正常,市政府奖励经费基本到位,并已(将)专款专用于文化事业发展上。今年各地申报的特色文化村,重视以典型引路,重视基础建设,重视与其他创建工作结合,从规划、投入、活动、效果上下功夫抓创建工作,潜力大、后劲足,为实现创建目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一强四抓":
    一、强领导,精心选点
    各地党委政府坚持把特色文化村建设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相继调整充实了创建活动领导小组,有关乡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各村也都建立了由村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创建工作,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网络。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积极引导,多方扶持,提供相应的保障。柯城、常山、开化等县(区)以"先争创县(市、区)级特色文化村,后争创市级特色文化村"的工作思路,在去年创建市级特色文化村的同时,精心挑选了一批有一定发展后劲的村作为县(市、区)级特色文化村,给予重点扶持培育,并好中选优申报创建市级特色文化村。其他县(市、区)也将一批集体经济较好、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村作为创建对象,予以扶持,使第二批特色文化村建设初具规模。
    二、抓规划,有序推进
    借鉴去年的创建经验,各地都把"以特色文化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创建目标;以"抓队伍、抓阵地、抓活动、创特色"为创建工作思路;以"宣传教育阵地、文化娱乐中心、素质培训基地"为创建工作要求;以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与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与群众素质紧密结合的"三结合"的工作原则,作为编制特色文化村的基本指导原则,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契机,充分利用农村发展基础,深入开展创建规划编制,做好特色定位。开化县青阳乡旭日村以被列为市级生态村建设示范点为契机,依托该村花桥表演队、睦剧演唱队、民乐队等传统文化基础,提出并实施"走唐宋古道、观古树名木、听民间乐曲、尝生态山珍、品生态茶果"的生态旅游建设规划。常山县的东乡村、新峰村、芙蓉村,柯城区的航埠村、下彭川村,衢江区的大洲一村等地也都从本村实际出发,编制了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队伍建设、特色定位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
    三、抓基础,加大投入
    各地把创建工作融入到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双整治双建设活动、乡村康庄工程等项目当中,从去年开始,各村就着手完善文化设施,不断加大投入,进行文化设施建设。2004年,衢江区大洲一村投资15万元购买了一处活动场所,并添置乐器等设施,作为村民的文化活动场地。常山县新昌乡新峰村投资15万元新建了一座有360平方米的文化综合大楼,并配备了相应的设备。常山县球川镇芙蓉村筹资一百多万元新建面积约1400多平方米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拟今年10月完工)。开化县青阳乡旭日村根据自身条件和生态建设拟投资30万、柯城区九华乡下彭山村拟投资10多万元新建文化活动中心。开化县张湾乡塘林村依托本村文化资源,进行项目包装(圣潭风景区),对外招商,现已正式签约(总投资1500万,第一期450万已到位),并启动项目的开发,同时利用该项目开发筹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其他各地也计划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活动场地,增加活动设施,为村民的文化活动提供方便,创造条件。常山县招贤镇古县村还积极鼓励个人兴办文化,省委党校舒开源教授个人在该村投资12万元在建二百多平米的"古县读书室",并拟赠价值20万元的图书,到目前为止,各村均拥有100平方米以上的室内活动场所,村容村貌等方面基本符合创建市级特色文化村的要求。
    四、抓队伍,着力培育
    文化以人为本,惟才是兴。加强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必须造就一支能满足群众需要的文化建设大军。针对农村文化人才欠缺的实际情况,各地在具体工作中,确立"人才兴文"的理念,立足本地建队伍,培育文化活动主体。常山县球川镇芙蓉村今年元宵节时,为活跃节日气氛,筹资2万元组建了一支130人的男子舞龙队和一支18人的女子滚灯队,开展文化活动。为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柯城区石梁镇白岭村拟组建舞龙队、剪纸队,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拟组建舞龙队、茶道表演队,常山县新昌乡新峰村重新组建一支富有移民特色的民间竹棍舞表演队,龙游县模环乡姚西塘村准备恢复本村传统的节节龙、十番两项民间艺术,组建一支特色文化表演队。其他一些村还在不断扩大队伍,如常山县辉埠镇东乡村的体操队、球川镇芙蓉村的演唱班、招贤镇古县村的腰鼓队等正在组建培训中。经过培育和指导,各村都建有一支以上的文化活动队伍,多的达六支队伍(如江山市廿八都镇枫溪村)。
    五、抓活动,营造氛围
    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丰富农村群众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各地在创建工作当中,充分利用队伍资源,立足各村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载体,搭好特色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精心组织一些自编自导自娱自乐的节目,经常性地开展活动,让群众乐起来。如衢江区大洲镇大洲一村去年组织五次书法活动,每天都有20多人在活动室进行民间器乐活动,自娱自乐;全旺镇全旺村板龙参加了2004年孔子文化节、2005年市元宵灯会舞龙表演,并均获金奖。江山市淤头镇永兴坞村的锣鼓队每年活动30多次。柯城区花园乡上祝村坚持开展农民读书活动。开化县张湾乡塘林村举办乒乓球邀请赛2次,上下片经常性开展文体比赛;开化县池淮镇滩头村每年组织一次蓝球赛,茶道表演队参加沪、杭等地的茶叶推介活动。常山县球川镇芙蓉村今年元宵节时组建的男子舞龙队和女子滚灯队利用节日进行活动,并创收9000多元,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效果。各村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较大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营造了农村文化氛围,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素质,为下一步的创建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各地宣传文化部门的大力扶持培育下,通过各级的努力,第二批市级特色文化村开局良好,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一是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少数村受条件所限,临时借用民房开展活动,部分村的场地正在建设中,需加快进度,配套设施差距较大。二是规范化建设欠缺。这是第二批市级特色文化村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各村的文化活动基本上无记载,各项活动规章制度欠缺,组织开展活动无章可循,随意性较大。三是队伍素质不高。多数队伍活动质量不高、水平亟待提高,需要加强指导。还有一些村队伍偏少。
    在下阶段的创建工作中,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指导,总结经验,推广经验,不断探索,克服困难,改进工作,深入开展创建工作。
    一是创新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以全新的发展理念来审视文化工作,以新的视角来定位文化发展思路。因此,各地在已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要注重文化工作的创新,用发展经济的思路来规划文化工作,用发展经济的方法来完善文化工作,用发展经济的手段来建设文化。增强工作的统筹性,避免就文化而建设文化。大力挖掘文化和经济的契合点,注意在文化发展的定位、内涵、主体、运作方式、载体、趋势等方面多下功夫,解决好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用形式多样、层次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让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都能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保证广大群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
    二是完善机制。创建特色文化村活动是我市建设文化名市、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在今后的创建工作中,各地要科学认识统筹发展的意义,本着政府主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文化设施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引导,提高活动的指导性和认可度。并加强工作领导,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落实各项措施,切实解决创建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将特色文化村建设列入工作考核当中,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以此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创建活动过程中要常检查、勤督促,及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确保工作有安排、有考评,保证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促使创建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
    三是加强交流。各地在创建特色文化村(社区)活动中有许多经验,其中不乏典型性。如去年命名的市级特色文化村中,龙游县湖镇镇的下童村,是一个经济薄弱的村,村年集体收入只有四千余元,但在村主要领导的带动下,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挖掘整理出"小脚灯"、"十二月花名"等颇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使其成为该县特色文化的知名品牌之一,可以作为经济欠发达村发展文化的典型加以推广;柯城区姜家山乡三山村积极争取市、区有关部门的支持,借力创建,建成规范的村文化活动场所等等,都是创建活动中的成功典型。各地要很好的加以总结,以开现场会等形式在本地进行推广,促进特色文化村的建设。
    四是加大力度。特色文化村创建立足于农村,服务于人民。但是,由于农村缺少人才、资金,光靠农村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项工作的。实践证明,工作指导到位的、扶持力度大的地方,工作都开展的较好。因此,各地在创建工作中,要加大扶持力度,对综合素质比较好的村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对有群众文化基础的村,要加强指导,在经费、场地、器具等方面给予支持,配置必要的文化设施,丰富文化内容,开展经常性群众文化活动。同时要设计好载体,搭建好平台,多建队伍,常搞活动,使队伍在活动中提高水平、提高档次。如利用送文化下乡的机会,组织各村的文艺队伍在本县、本镇范围内演出,营造文化氛围,展示文化建设成果,使群众在感知文化的同时,积极融入到文化建设当中。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队伍外出演出,参加省内外的文化活动,借此提高水平,提高知名度。有条件的乡镇,还可自行组织演出活动,增强属地文化的氛围和品位。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