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三大资源” 塑造特色城市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信 息 简 报
增刊第5期
中共衢州市委办公室                    2005年4月19日
 
发掘“三大资源”  塑造特色城市
衢州市建设局
 
市委书记厉志海在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突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精品城市。这是市委、市政府从实施特色竞争战略出发提出的城市建设总方针,符合衢州实际,对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塑造衢州城市特色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城市的魅力在特色。特色是一座城市的内涵和外在表现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特征,它是自然地理、历史人文与城市性质、民俗民风、经济特点等特色文化结合的集中体现。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视觉上给人以特有的美感,二是体现鲜明的文化气质。城市资源是城市竞争优势最直接的来源,但只有关键资源才能带来城市的竞争优势。创造城市特色,其要旨在于依托关键资源禀赋,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比较优势。通过对我市城市资源的分析,并与省内及周边其它地市进行比对,可以发现我市在水资源、绿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上具有潜在优势。我市未来城市建设要注意充分发掘这三大资源的价值,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形成比较鲜明的城市特色和个性。
一、充分发掘水资源,塑造水景特色
衢州是全省惟一一个地表水达1类的区域,人均水资源是全省的两倍。水能使城市充满灵气,市区“两江”环绕,水体较多,有利于塑造水景特色,凸现城与水、水与人和谐相融的独特城市风貌,打造景观、旅游、休闲融为一体的亲水文化。发掘水资源,塑造水景特色,要着力实施蓄水、净水、水环境改造三大工程:
一是蓄水。衢江、乌溪江均为山溪性河流,流量不稳定,丰枯特征明显。要加快塔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使衢江、乌溪江城区段形成宽阔的人工湖,呈现长年城映碧水、船游清波的水乡韵致。
二是净水。城区内河水系水源来自于石室堰、黑溪河、南湖入水渠,沿途污染严重。要结合衢化路改造,截去河渠两旁的污水,确保清澈的乌溪江原水流入城区内河水系,使内河水系水质进一步优化。
三是改造水环境。以生态的理念建设好“百里清水河道”,营造优美的城乡水环境。建设衢江、乌溪江、石梁溪、庙源溪等防洪工程及滨江绿带时,多考虑亲水设施的设计建设,强化休闲、健身、观光的功能,营造有特色的滨水空间,彰显江滨独特的景观优势。尽力保留城市内河水系,将石室堰、黑溪河、南湖进水渠改造成城区连通南北的城市景观河,将费家塘、天宝池与内河水系贯通,完成东西排渠改造。如有可能还要扩展城区水面,如恢复城市内河、护城河,让清澈的江水通过条条水渠、湖塘穿行城中,使城市更显灵秀,以水乡文化提升衢州城市品位。
二、充分发掘绿化资源,塑造园林特色
衢州地处钱江源头,良好的生态既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对钱塘江流域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我市森林覆盖率达70.9%,绿化资源丰富,但大都集中在山区,城市绿地总量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与省内其它地市相比优势还不明显,必须大幅度增加绿地率,着力提高绿化景观性。首先,大幅度增加绿地率。利用我市城市土地相对充裕的优势,按照绿地系统规划,大手笔、快动作实施包括滨江绿带、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居住区公园、道路绿地等城市绿地系统,使衢城绿化覆盖率及人均绿地拥有率名列浙江省前茅,整座城市处在一片绿色之中,形成独特的城市风光。其次,着力提高绿化景观性。实践证明,生态城市建设不但要尽力扩大绿地面积,还要以树木为主体,以植物群落为基础,让森林进城,发展立体、多层次的绿化。为尽快营造城市森林景观,实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下一步我市园林绿化建设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提高绿化体量,多种树,种大苗,规划设计多层结构、物种丰富的乔木层,其下方加栽耐阴性灌木和草本地被植物,构成复层混交的植物群落,以得到最大的叶面积总和,从而制造出更多的氧气,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二是注重栽培乡土植物,根据自身的生态条件大力提倡栽培乡土植物,选育本地特产的“高效物种”,既能提高绿化成活率,也能创造自身特色。三是注重植物造景,一地一景,一路一景,绿化景观丰富而又变化。
三、充分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塑造名城特色
衢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以孔氏南宗家庙、衢州府城等为代表历史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确立以核心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理念,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很好结合,做好保护和弘扬两篇文章,注重延续城市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名城特色。
一是全面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展示各个历史时间城市发展的原貌。衢州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整体保护名城历史风貌是发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我市以点、线、面有机联系的名城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其中“点”的保护,如南宗孔庙、大南门、小南门为代表的众多文物古迹已得到有效保护和修缮。下一步要重点做好“线”和“面”的保护工作。“线”的保护包括两方面:保护古城墙、古城河主脉,重点是对现存城墙进行维修,拓宽、疏浚东护城河,拓宽北护城河东段,恢复护城河风貌;保护传统街巷,重点是保护、整修水亭街区和北门街区清末、民初历史建筑密集地区,降低街区人口密度,拆除违章建筑,改善建筑内部生活设施和防火设施,使古城的生活氛围得以延续。“面”的保护主要是对文物古迹点主要分布地区和历史街区内新建建筑的高度、色彩等进行控制和改造,使之与传统建筑相协调,塑造城市历史文化环境氛围。
二是丰富载体,大力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孔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发挥我市文化资源,首先要积极挖掘孔子文化中的精华。同时,围棋文化、古城文化等也是我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创新文化载体,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历史文化有形化、群众化。如近期在进行南湖西公园礼贤街“光远桥” 复建时,就是通过亭台、吊桥、铁链、石板等载体凸现古城文化。还可通过雕塑、壁画、亭台、画廊等形式,在城市入口、公园等重点位置重笔渲染,在城市公共设施命名中广为传送。通过不断挖掘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的新亮点,让悠久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名市的建设中得以弘扬,让城市独特的人文个性、风格情调得以充分显现。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