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 传 信 息
第16期
中共衢州市委宣传部 &nb sp; 2004年4月15日
编者按:市电视台《农技110特快》栏目创办以来,积极服务“三农”,落实“三贴近”,受到普遍好评。最近,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对该栏目服务“三农”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引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敏尔同志的重视,并给予充分肯定。4月14日,陈部长批示:“衢州市创办《农技110特快》电视栏目的做法和经验很好”,并要求省级相关部门和媒体“以适当形式介绍宣传”。现将该经验材料予以印发,供交流参考。
黄金时段关注“三农”
??衢州电视台《农技110特快》经验介绍
“三农”问题是全党关注的重大问题,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问题,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课题。2001年10月,衢州市电视台与市农技110集团联手,在新闻综合频道19:55的黄金时段推出了《农技110特快》栏目,打造为农服务的新途径,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两年多来,采编播出380期,共收到农民来信、来电、来访2900多人次,解答农民提出的信息技术问题3500多个,平均每月100多个,被农民朋友称为“天天见面的教授”、“农民伯伯的110”。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农技110特快》栏目的收视率一直处于衢州电视台所有自办栏目的高位。
为解决缺信息、缺技术、缺服务“三缺”问题,1998年11月20日,市委、市政府创办了农技110集团,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型载体,免费为 “三农”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开辟了为农服务的新渠道。如何将这一亮点做大?农民群众还有哪些要求? 2001年,市委宣传部及时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农技110在为农增收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量大,快捷便利,具有其它载体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因价格、技术等原因,电脑入主农家还是刚刚起步,覆盖面不广;网络信息庞杂、导向性不明确等等。调查还表明,新闻媒体的信息主渠道地位并没有改变,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88.9%是电视,71.2%是广播,25.7%是报纸。其中电视媒体因为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信息主渠道中占据首要位置。为发挥好农技110的网络优势,同时确保信息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形象性,实现信息资源的广覆盖,宣传部门在市电视台原有对农栏目??《乡村百事》的基础上,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推出了《农技110特快》栏目。主要做法是:
1、准确定位,服务“三农”。坚持贴近农民、贴近农业、贴近农村的要求,确定栏目的主要内容是:宣传对农新政策,介绍农业新技术,推广名优新品种,构建市场信息平台,提供实时农事提醒。栏目设立了《天天农事》、《致富经》、《连心桥》等小栏目。在采编工作中坚持把握“三性”:一是实用性。突出信息需求和技术需求这两大重点,避免空话套话,把栏目办成实用性强、农民看了就有用的节目。二是权威性。为保证节目质量,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准确性,由涉农部门专门成立专家组,由专家组根据各自的专业,结合农时季节提出拍摄题材,采纳后落实初步文稿和拍摄现场;同时,根据农民来电来信情况分析出农业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与有关专家讨论出共性问题做出回答。三是及时性。栏目每周播出六期,周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始终保持与农技110专家的联系,对农民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与服务。栏目开播至今,期期内容都起到了“及时雨”的效果,播出的内容主要有:种植类,包括粮棉油、蔬菜、柑桔水果、茶叶、经济林花卉、中药材等;养殖类,包括畜牧、兽医、水产;还包括电脑技术类、农村能源、农机;农业招商、政策法规等。
2、完善机制,提供保障。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服务“三农”的作用,党委政府与宣传部门切实加强对栏目组的领导,建立了三大机制。一是领导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为副组长,广电以及农、林、水、药监、气象、粮食等十多个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由市农业局派一名干部常驻电视台,负责专业指导和题材的联系。每月二十日左右召开专家组和相关部门、科站负责人会议,对栏目组提交的下月节目方案进行论证、落实。二是技术保障机制。建立了《农技110特快》联络员队伍和专家组,由市农技110集团的专家组以及众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农技专家为技术后盾,聘请了14名专家作为栏目常年顾问,电视台配备了三名专职编导、一名专职主持人,主要负责对题材的把握和节目的拍摄制作。三是责任落实机制。建立了供稿责任制、月例会制度、情况通报制度。衢州市农业局还规定每位高级职称的科技人员全年供稿不少于3篇,中级职称的不少于2篇;定期不定期地在各种会议上通报各站所承办节目情况,检查督促落实供稿责任制。通过有效机制,保证高效运行。
3、整合资源,扩大效果。在《农技110特快》与农技110集团实行联动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信息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内满足群众需求,宣传部门与农技部门联手,实现网络、电视、报纸、广播联动。相关节目材料寄送市广播电台刊播,寄送衢州日报《农家报周刊》刊用,同时媒体开通《农业科技影视频道》,现有农业科教影片124部,推进了网络传输与媒体传播互动发展。衢州日报《农家报》周刊,全市订阅总数11万多份,平均每5个农户就有一份;衢州广播电台开辟《农副产品价格信息》专栏,每天播出全国各大城市20个市场的农副产品信息。
4、强化基础,务求实效。针对广播电视在农村文化信息传播中的主渠道地位,而相当一部分农村由于地处偏远、广播电视有效覆盖率偏低的实际情况,从2001年开始,衢州市委市政府把广播电视农村入户工程作为“民心工程”来抓,三年来,共投入资金1亿多元,消灭了2303个广播电视盲点自然村。目前,衢州市有线广播电视乡镇联网达到了100%,行政村联网达到78.7%,网络用户超过35万,广播、电视综合有效覆盖分别达到了95.1%和97.6%。
衢州市《农技110特快》栏目推出后,农民来电不断,另外还有来信来访,咨询技术、求购(销售)农产品、良种、农资,以及了解市场行情、政策法规和求决问题。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章文彪对栏目先后批示肯定,并要求“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市委宣传部每年还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栏目的日常支出。在领导的关心下,各个部门齐心协力、通力合作,经过两年半的运行,收到了很好效果。
一是农民得实惠。栏目坚持“服务千家万户”这一基本原则,播出了一大批实用性、指导性的信息,观众反响强烈,纷纷来电来人向栏目组或有关单位寻求协作,或咨询详细情况,或要求购买。如《频振式杀虫灯》节目播出后,很多农民要求购买,柯城区蔬菜办立即组织货源满足农民需求;《奶牛品种介绍》、《高产优质奶牛选购》、《金华奶牛》等节目播出后,农民纷纷打电话咨询到什么地方买、价格多少、如何挑选等,掀起奶牛热潮;而《柑桔疏果》节目则应广大农民要求,予以重播。在播出的农民问题解答与市场信息中,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十分明显,如播出“江西省玉山县樟树镇赖明军10万斤茶籽饼待销”信息几天后,赖明军就来电告诉已有人按节目上的地址电话与他签订合同,并再请栏目组为他待销的1万多斤番薯粉找销路,栏目组再次播发了此条信息;衢江区横路乡芝坑桥村罗土根等农民欲购波尔山羊,栏目组经向有关专家了解,播出了种源信息,没过几天,衢江区坑口乡农场原存栏种羊全部售完,上门求购者还陆续不断;原衢县九华乡石坎源村郑渭堂寻找有关农业科技知识方面的VCD光盘,栏目组在回复本人后又播出:“市农技110有大量农业种养技术光盘可售”的信息,农民纷纷向市农技110购买。得到实惠的农民称赞《农技110特快》栏目是“农业生产的及时雨,农民致富的好帮手,政府与农民的连心桥”。
二是宣传拓领域。栏目组以为农民服务为中心,突出衢州主导产业柑桔、畜牧等重点,根据农时季节、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特点,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宣传农业政策法规;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传递市场供求信息;解答生产疑难杂症,指导农民调整结构;大大拓展了新闻媒体的宣传领域。2002年4至6月期间天气异常,栏目组先后采编了《连阴雨农作物管理》、《水稻秧苗受淹被冲怎么办》等节目及时播出,对指导农民抗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月上中旬是衢州柑桔的采摘期,每年的这个时候栏目组都要采访并播出全市天气情况,以方便桔农安排采摘时间,被农民朋友誉为“服务到家”,同时,还根据近几年衢州柑桔销售不畅等问题,分别采访制作“专家谈柑桔销售”和“贩销大户谈柑桔销售”等节目,从全国水果生产形势、柑桔销售优势劣势以及柑桔销售动态等方面给桔农以科学全面的分析,方便桔农及时掌握情况,做出适时销售的安排,以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2002年,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情况和衢州市农业生产实际,栏目组先后采编和安排了《入世对农作物影响》、《水产养殖市场前景》、《省专家谈我市水产养殖》、《安全使用农药》、《有机茶》和多期WTO常识介绍等节目和信息,积极宣传WTO知识和绿色农业、有机农业。2003年栏目组推出“不老神百姓保健之窗”小专栏,向农民朋友宣传“非典”防治常识,在盛夏干旱季节又推出了抗旱节水系列科普节目,这些节目因为及时、实用、通俗易懂,播出后都受到观众的好评。
三是媒体扩市场。由于面向广大农村主群体,贴近农村实际,服务农民增收,电视节目收视率得到了提高,保持了较高的人气。许多农民主动来信来电反映:“栏目办得很好,很实用,信息也及时,农民很喜欢”。如今年七月二十六日,兰溪市游埠镇周门村周正志来信说:“我是一位兰溪的农民,也是《农技110特快》栏目的忠实观众,我们村的村民都非常爱看衢州电视台的《农技110特快》栏目,对一些农事和病虫害防治方面收益非浅,今借此机会代表全村村民感谢栏目组全体工作人员”;杭州地区建德市麻车乡葛田垅村陈伟斌、龙游县横山镇大平畈村邓根木反映:“以前我们是金华38频道的忠实观众,现在衢州电视台有了《农技110特快》栏目,我们几乎每期不漏,村里有许多农民也像我们一样,对《农技110特快》着了迷,把节目当作天天见面的老师,收获不小”;江西省玉山县的赖明军告诉栏目组,尽管在当地衢州电视台的图像信号不是很强,但声音还是很清楚的,农民看《农技110特快》听声音也非常满意,直夸节目符合农民口味。
四是记者受锻炼。通过了更多地深入农村,作为市级电视台的记者进一步增强了服务“三农”的意识,提高了服务水平,改进了服务作风。栏目记者始终思考“农民需要什么、关心什么”这一问题,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选排节目、播报市场信息,并及时把发现的或热线电话中农民咨询反映的问题制作成一批节目,广为告之。每当农民碰到有普遍性的问题,农业专家就会和记者一起赶到现场,分析原因、给出解决办法;栏目组的采编人员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被农民和农技人员称为“编外专家”。同时,在与农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更多地吸收了农民的智慧,充分运用电视语言体现节目科学严谨、先进实用、通俗直观的风格,用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语言传达给农民朋友,选题实用,播出及时,形成了朴实的栏目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