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2.05 来源:超级管理员
林华
早听说常山县辉埠镇大埂村有一毓秀塘,自光绪年间将一塘改四个塘后,各个塘有不同的功能。100多年来,村民自觉遵守护塘规则,精心呵护,使毓秀塘秀气永存,将这一文明举措代代相传。
利用休息日,几位文友相约来到了毓秀塘,只见四个塘相挨,塘与塘之间水泥塘埂上干净清洁,几位妇女洗菜,洗衣,但她们都在不同的塘里进行。我们赶紧掏出相机或手机,在不同角度“嘎嚓、嘎嚓”地将其摄入镜头,但任凭在哪个角度,很难将四口塘都摄入其中。
在塘西边,有一“毓秀塘”石碑。“毓秀塘原仅为一泉,后掘为塘,光绪年间一塘改为四塘,保留至今。‘罗汉崖盘泉水涌,严冬塘中热气腾。不是温泉胜温泉,四塘组合功能全。’故称‘毓秀塘’之美名,寄翼毓秀塘带来灵气。”短短70来个字,为我们拨开毓秀塘神秘的面纱提供了引路之功能。
相传在清顺治十二年(1656年),当地人为寻找清澈甘甜的饮用水而伤脑筋。那年初冬的一天早晨,当地一陈姓农民起早到地里干活。在经过罗汉崖时,他发现崖底下的草丛中有一股热气袅袅升起,便好奇地扛着锄头走近一看,原来这里竟有一股温泉汩汩地涌出!他立即用锄头挖了几下,泉水冒着水泡哗哗地从地底下涌出近一尺高的水柱。该农民已顾不得到地里去干活了,他立即喊来几位村民,大家拿着锄头和畚箕,仅一天时间,竟然挖出了一口约四丈见方的小水塘。从此,乡邻们饮用水解决了,并且该塘水清晰透明,毫无杂质,而且冬暖夏凉。在寒冷的冬日,水塘里冒出热气,就像水蒸气一般,雾气氤氲;夏天酷署时,塘水阴凉彻骨,尤其是乡亲们从地里干活大汗淋漓回来时,舀一脸盆水往身上一浇,顿时凉爽无比,汗水尽止。
后来,随着村民们生活用水的需求量增大,逐渐将水塘挖深挖宽。若干年后,水塘面积已达两亩多,取名“毓秀塘”。寓意是饮用毓秀塘的水能身强体健,并能给大家带来好运。
到了光绪十三年(1888年),村里族长看到毓秀塘既是大家取饮水之地,又是众乡邻洗菜、洗衣之场所,觉得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一塘多用之弊端。于是,他召集乡民商量其良策。在大家集思广益下,最后决定将一塘改四塘,即今日看到的,四塘既分割,又紧挨着。最西边的为饮水塘,然后是洗菜塘,再是洗衣塘,最后是清洗家具塘。并立下规矩,一是四个塘用途分明,任何人不得任意混乱使用;二是任何人不得将垃圾扔到塘里;三是挨家轮流打涝水塘里的树叶、菜梗、青苔等杂物,任何人路过看到塘里杂物都应其打涝;四是严防小孩单独到水塘边玩耍,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这一规矩经历过一百多年的时间检验,代代相传,人人遵守,无一违反,与今日的治污水是何等的相似。在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毓秀塘的灵气,看到了大埂人的道德,看到了文明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