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11.28 来源:超级管理员
特约撰稿人 谢章华/文 王顺利/图
輶辂,清朝以前叫“二十都”,后又曾叫“一保”“二保”,如今是常山县新昌乡的一个行政村。这也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良好民俗民风的古村落。
每个姓氏都有传奇故事
輶辂现有人口近3000,由严、谢、李、鄢、黄、江、刘等姓氏组成。据族谱记载,輶辂诸姓,都是清朝初期从江西省南丰及周边县陆续迁徙而来的。而每一个姓氏,来时都有一个传奇故事。
因清初耿精忠之乱,輶辂几乎没有原住民,最早迁入的是刘姓家族。相传刘家太公经过几十年的勤劳苦干,家境渐丰。富裕后,他开始雇佣长工和放牛娃。一天,一大桌子人正在吃午饭,来了一位看相先生。刘太公留相师吃饭,并请其为子女看相。相师看过后,对刘家太公说:“这一桌子儿女,都命相平庸,只有放牛娃的面相最好。你以后要靠他帮你发家。”后来,刘太公就把女儿嫁给了放牛娃,并赠送了十几亩水田,为女婿安家置业,建房造屋。经过几代人努力,人丁兴旺,钱粮广进,买田置业,一下子就富贵了,子孙中亦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他们就是现在輶辂最大最兴旺的,目前拥有一千多人口的严姓家族。
谢氏先祖,和李、黄、鄢、江诸姓一样,也是从江西南丰迁徙而来。谢太公铣先公,乾隆三十年左右来到輶辂尖昌头筑蓬安居,地名叫谢家蓬。铣先公起初也是帮人打短工,开荒山种烟草。略有积蓄后,就开始购买油茶山和良田。其子芳昌公,生有八个儿子,目前也是人丁兴旺。輶辂诸姓,因语言、风俗相同,各姓之间世代联姻,谢姓始祖太婆其实也是刘家之女。几姓人除了有习武的风俗外,当年还约定,每年腊月廿五在常山过小年,然后结伴回江西老家过春节。后来人丁兴旺,子孙们就不肯回南丰过春节了,但是过小年的风俗保留至今。
习武风俗世代相传
当年,严家太公觉得世道纷乱,要守护家业,光靠“文”也不行,子孙必须习武健身防身,保家护院。为此,他让族中子孙学习武艺,还聘请拳师到家中教授武术。从此,輶辂就有了世代习武的风俗。
太平军来到常山一带时,军队中也混进了一批“逃荒人”。“逃荒人”实为流寇,他们在乡下为匪作歹,祸害老弱妇孺。一天,流寇在輶辂相邻的瑶琳村,强迫妇女赤膊推碾磨米粉,正好被谢家后生看见,就对邻村村民说:“如果‘逃荒人’敢到輶辂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这话很快传到流寇耳朵里。于是,流寇也放过话来,这下可急死了族长。族长马上邀请严、刘、李、鄢各姓族长,商量拒敌之策。
传说,谢家尖昌头的社公庙很灵验,族长为求社公社母保佑族中子弟,拿出一个铜钱,对社公菩萨说,如果你助我一臂之力,打败流寇,钱的字面就向上。谁知族长真的卜到钱的正面。于是召集弟子准备了刀枪棍棒等武器。那天,流寇倾巢出动,杀气腾腾地向谢家扑来。刚到村口,只见社公庙里天昏地暗,乌云密布,庙里冲出一队队五颜六色打扮的神兵神将。流寇一看,吓得哭爹叫娘,眼前一片昏花,最后被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原来,当时正好谢家太公在造房子,于是他们就把栓子削尖当枪,并让做工的人全部参加了战斗。流寇哪里想到,一个小山村有这么多男丁,而且个个会武术的啊。从此,人称輶辂为“小梁山”,輶辂拳也在方圆百里名声雀起。
輶辂人习武术,与这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里最大的经济来源是山茶油,过去也种土烟草。自清朝到民国,村民要挑烟草、山茶油到衢州府街上倒卖,早上四更起床,五更出发,挑着一百二三十斤担子,这可不是一般的体力活。采茶籽,收山玉米,都是肩挑背扛。榨油师傅打油,包饼,十几斤的茶饼,一天叠上拎下几百个,几十斤重的木橦,一天吭喽呜喽地击打,还要玩点小花样,什么“一支香”“鲤鱼穿梭”“老虎撞”等榨油方法。要是师傅们没有点武术底子,一个冬下来,哪里吃得消呀。
严家祠堂的故事
严姓子孙繁衍迅速,人丁兴旺后财力也日渐雄厚,到“尔”字辈,由“四房”族长主事,“六房”“七房”协助,筹资建造祠堂。
严家祠堂坐落在严家村口,据说是“猫形山下”,其实是“屋后龙山”。占地约二亩,三进两天井,四面立柱,砖木结构,马头墙徽派建筑。传说,祠堂中两根最大的柱子,是从邻村郭塘杨村采伐的。十六个壮汉抬,在过杨村到輶辂的小溪时,两头搁了起来,这下可累坏了大家,怎么弄也抬不过去。族长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严家有两个蛮汉,能肩挑三五百斤,只是饭量大,别家做事都不喜欢雇请他们。这次,族长想到了他们。等二人酒足饭饱后,发下话:“你们两个蛮汉,有力无力,今天可以拿出来用用了!”下午,他们来到河边,见众人围着大柱议论,一看木材也吓了一跳。如此粗又长的木头怎样抬过河呢?他俩提议,前面不用木杠抬,他们用肩膀直接杠,后面让人用木杠抬着,就这样一尺一尺地向前移动。“輶辂蛮”也是从这时叫出名的。
解放后,严家祠堂成为輶辂小学所在地。“文革”时期大队里拆了后五间,1986年被全部拆光,旁边建起了新的輶辂小学校舍……
輶辂有着世代习武的风俗。
輶辂的每一个姓氏,都有着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