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落,八百年来的村名之变

发布时间: 2014.10.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胜元

  近日,在通过对龙游地方史料的搜索、整理以及实地寻访后,我们终于揭开了浙西一个普通古村落八百余年来村名的几度演变情况,从而考证出龙游横山镇西坞叶村,就是历史上的“龙游三十六都徐坞”,为丽水市青田县的乡亲们了结了“寻根”夙愿。

  2009年的冬天,青田县鹤城镇村民徐培明、徐桂发等一行五人,来龙游寻根问祖,却终无所获。据原供职于青田县政协的徐培明介绍,根据《东海郡徐氏宗谱》记载,宋绍兴(1131)年间,龙游灵山徐氏122世孙名世隐字遁齐者,自南乡灵山迁居“穀北垅岙”,为“龙游三十六都徐坞始祖”。越十二世至徐氏135世孙道惠,宦游福建,解官后卜居青田鹤城,为其始祖。时在明万历间,迄今已有四百余年,但遍查龙游县域262个行政村及其所属的自然村,都未见有名“垅岙”或“徐坞”的村坊。

  根据青田《东海郡徐氏宗谱》提供的信息,我把目标锁定在衢江之北,古三十六都范围之内。万历壬子《龙游县志》记载:“穀水在县治北五里,其源会开化、常山、江山诸水,沿郡城并西安众流以入境”。民国《龙游县志》同样记载:“穀水会开化、常山、江山诸水源并西安众流入境,自西至东凡八十里”。可见“榖北”之地就是今天俗称的龙游北乡。

  那么,古“三十六都”又在哪里呢?万历壬子《龙游县志·舆地》记载:“乡一十有一都三十有八”。又查民国《龙游县志》卷八都图表有“三十六都(旧乡名:宣教乡;所在地:在县北)”的记载,可见古三十六都就地处北乡腹地。与明时宣教乡对照,民国《龙游县志》都显示:古三十六都下辖五个图,区属有塔下叶、蛮王、新王等。而四图属下的新王就有“徐坞叶”一村。从字面上看,很接近青田徐氏后裔要找的祖居地“徐坞”。其村上通高排山,下达下东门,但再了解,竟既没有徐姓人家的记载,也未查到名“垅岙”的地方。此“徐坞叶”是否就是彼“徐坞”呢?

  于是,我与同事一行三人在龙游县横山镇文化站同志的带领下,前往龙游与兰溪两县交界处一个叫“西坞叶”的村庄。经向村中年长者打听,此村曾叫‘徐坞’,村中大部分姓叶,唯没有徐姓。在叶氏宗谱收藏者家中,我们更见到了十余本《徐坞叶氏宗谱》。见宗谱的行款题记,基本可以确定今“西坞叶”就是古“徐坞”了。

  翻开《徐坞叶氏宗谱》卷一,关于徐坞村名由来的记载,很是详尽。另一篇撰于清光绪十九年的序文记载该村村名之演变尤则更为细致。我们得出结论,西坞叶,宋时初名垅塘,后名齐坞,又改称徐坞。民国间为徐坞叶,今谐音称西坞叶。

  从《徐坞叶氏宗谱》中,我们未见历史上有徐姓人家曾经同村居住的痕迹。因此,以现有的史料,我们尚不能简单说徐坞就是青田徐氏前人的居住地。但倘若历史上徐坞曾有徐氏族人的存在,那么其最终从该村消亡的原因又何在?从历史上看,一村一族的式微乃至绝迹并不鲜见,他们或因兵燹造成一族尽绝;或因宦游他乡,举族随迁;或因经商为贾而异地谋生。正如民国《龙游县志》所记:“历代递嬗之际,恒有战争,其关系与地方荣悴,民生休戚者至大”。“又如方腊之乱,元季之乱,清初耿精忠之乱,皆于一县民族有绝大之变迁”。所以,现西坞叶不见徐氏后人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宋绍兴(1131)年间世隐公自龙游南灵山迁榖北三十六都徐坞,为其始祖,历十四世。至明万历(1573)间,分支卜迁青田,前后四百余年时间。从明万历(1573)迄今又逾四百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原先的徐坞,我们已然找不到它的印记,而从《徐坞叶氏宗谱》中关于徐坞八景的描绘,还能依稀想见当年的景致……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