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8.22 来源:超级管理员
梁木海福/文顾志坚/摄
曾因参加衢州市“古树王”的评选活动,常山县辉埠镇西坑村(现已并入彭川村)主任老汪告诉我们:在他的老家山坳中,有一棵古樟树,其冠幅可能居全市之最。于是,我们跟着老汪的脚步,走进了西坑这个寂静的小山村,去寻觅那些留存在山中的遗珠。
美丽的自然风光。
一块越国宗祠的牌文
一脚踏入狭长的西坑村,就看见村口学堂的门前有一堵祠堂门匾遗迹。这块门匾似徽派建筑,正上方刻有阴文楷书“越国宗祠”四字,遒劲有力。据老汪介绍,这里原来就是西坑村汪氏祠堂,建造规模很大,祠堂坐北朝南,堂号“敦伦堂”,共有三进厅堂和一个院子。这就有点奇了,大凡人们建造祠堂,取名时都把它称为“某氏宗祠”或者“某家宗祠”,可这里为什么不叫“汪氏宗祠”,而称“越国宗祠”呢?
原来,西坑村汪氏族民本来就是隋唐徽州人氏越国公汪华的后代。据《西川汪氏正宗谱》记载:“汪氏先贤文璟公致仕告归庆善里上章故里,游乐山水来到西川(原辉埠镇西坑村),见此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心爱之,遂卜居于此”,是为西川汪氏始祖,距今已有20多代了。而文璟公即越国公汪华的后裔,至此,西坑村汪氏祠堂之所以能称之为“越国宗祠”就不足为奇了。
天下汪氏出徽州,汉姓汪氏素有“汪氏无二姓”的说法,这些观点一直以来都是汪氏人的固有认识。西坑村汪氏族民徽州迁入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汪氏族民也得以更多的外迁繁衍。在常山县,有越国公汪华后裔所生活的村庄不下10个,但从宗谱记载来看,最早能拥有“越国宗祠”的只有西坑村汪氏族民。
《西川汪氏正宗谱》清楚地记载着,族人最后一次修建时间是光绪25年。虽然,西坑村“越国宗祠”现在已经残破,但西坑村汪氏族民已经意识到,这部厚重历史还得由他们传承下去。于是,自2012年新修著完成50多万字的《西川汪氏正宗谱》后,他们正在着手考虑再一次重修“越国宗祠”。
有“冠幅第一”之称的古樟树。
一棵冠幅第一的樟树
沿着村中蜿蜒的水泥路一路行来,处处是风光。远望,蓝天白云、峰峦叠翠;近看,屋后溪边,竹幽树绿。“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西坑村的现实写照。每当春天,清峰滴翠,繁花似锦;夏时,飞瀑高悬,清凉一片;秋日,天高气爽,红林满目;冬季,雪花飘舞,银装素裹。但凡四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村中是一路一景的古树木,不仅让人记忆特别深刻,这也是村民们最感欣慰和引以自豪的。
不知不觉,我们跟随老汪登上了寻觅“冠幅第一”古樟树的山路。一条古山溪,似乎是我们的向导。水碧似染,波光粼粼,静缓而流,时而可见水中鱼儿游得自在欢畅。走过水潭边还遇上了采药的山民,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在荆棘丛生的山崖上拨开了一条崎岖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一个叫“阔竹苏”的古村落
遗址上。但见山坡上,一块相对平缓的草坪路旁,耸立着几棵高大的古樟树,遮天蔽日,似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据老汪分析,随着汪氏族民在西坑定居、繁衍生息,人丁逐渐兴旺,需要向外扩张。然而,向外都是狭长的山谷,只得向屋后的山坳中去发展。而汪氏的祖先都有一个传统——每选择一个居住地,首先都要种植几棵樟树,看成活率和生长情况,以此来判断该地的生态环境、是否适宜人居等情况。于是,不出几年,这个山坳里种下的樟树繁茂不息,村民们也开始挖基建房,这里便很快形成了一个叫阔竹苏的自然村,并发展了10多户人家。他们细心照料着那几棵樟树,也被写进了村规民约,使之得以茁壮成长。
近几年来,随着下山脱贫和中心村建设,村民都迁到山下居住,这里就成了静静的山坳。唯独山坡上的古树林见证着他们的历史。其中一颗香樟树高近40米,树冠可达3亩多,树龄约有300年。这就是村民津津乐道的“樟树王”。
一片形神兼备的地名
临将告别西坑“第一树”,我们意犹未尽,在与老汪的闲聊中,我们对西坑村又产生了好奇——这个不足700人口的小村,竟有8个自然村,且地名也十分具有人文特征。
地名应该是地理事物的名称,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记号。它是人们交际、交流情况的工具,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自然境物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我国古代地名的命名规则来看,“凡地名必从山、从水、从事迹,除此之外,必取美名”。我们了解到,西坑的地名也大多是从地理形态、地理位置、始迁姓氏、物产标志产生。
生长“樟树王”的“阔竹苏”自然村,就是因为村民始迁之地,当时盛产毛竹和苏木,因而取了一个独特的“阔竹苏”之名。那是汪氏于清朝顺治年间由附近西坑迁入的印记。
作为主村之地的“西坑”,是因为村处杨坞(山)西麓之沟谷中,因此而得名。据《汪氏宗谱》记载:汪氏于明洪武年间由南京徽州府庆善里上章迁此的,地名的意思就更直白明了;“凌家”自然村,是凌氏于清光绪年间由安徽徽州府安庆迁入的;“金家坞”自然村,因村处昔为金姓所有之凹谷中得名;“青杏坞”自然村,村处坳谷内,山谷中因盛长靛青色的杏树得名;“桐树坞”自然村,因村民居住地生长油桐树得名;还有“独木坳”自然村,村处丘陵间之洼陷地,唯独生长着一棵大古松,因此得名;“祠堂门”自然村,乃汪氏从西坑迁此,村处汪氏祠堂的大门前方得名。
地名正因为含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具有名称来源的历史性和地形地物的地域性,因而在今后废弃或新启用地名时,期盼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刻有“越国宗祠”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