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5.26 来源:超级管理员
知青楼
古建筑
古井
“红霞捧日,泉韵随溪离坞去;白鹭飞天,梵音出寺破空来。”这副开化人李全撰的楹联,含“寺“、“坞”两字,描述的就是位于开化县池淮镇的寺坞村。
相传武周时期,开化还未建县时,就已有人在寺坞安居乐业,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2013年7月,寺坞村文化礼堂落成,吸引了一批文学爱好者前往。无论是“香消玉殒”的兴福寺,古色古香的福山书院,安然静驻的知青楼,还是粗壮遒劲的古树,都是文人笔下津津乐道的题材。
寺坞,因寺庙而得名。早在武周时期,兴福寺就在寺坞村山峦下矗立,香火燃烛,保佑着寺坞村一方水土。“早些年其他村的人都赶过来拜佛。”耄耋之年的余树坤小时候听到父辈们这样说,那时候他所见到的兴福寺里已没有和尚,仅有几尊菩萨。“后来因为没有人管,外面的泥墙都倒了。”因为年久失修,兴福寺在民国年间自然倒塌。大多数的寺坞人仅仅知道“寺坞曾有一个和尚寺”,但都未曾见过其“真面目”。
在兴福寺的旧址周围,原建有一个兴福院,还保留着残垣断壁,一口古井、一片池塘。古井一直是寺坞村的生命源泉。余树坤告诉记者,从前寺坞村的村民都是从这口古井挑水喝的。男子担负起家里挑水的担子,每天早晨挑着水桶,跑上三四个来回,直至把水缸灌满,有时还多挑一担,放着先用。井里的水从山上直流而下,清澈透亮、凉意彻骨。夏天,干完农活的村民,总喜欢俯下身,捧上一汪清泉解渴。井外是一片池塘,清澈见底。村妇们会在这里洗菜或洗衣服,闲话家常。小孩子们喜欢在池塘里抓鱼摸虾,玩水嬉戏。
余树坤挑水挑了大半辈子,后因每家每户都装上自来水,才渐渐地不再挑水喝。前几年池塘水因为含磷量大,大量繁殖水藻,水污染渐趋严重。在池塘里洗衣洗菜的村妇也越来越少,小孩子们去了别处抓鱼摸虾,池塘在山脚下和古井顾影自怜,无人问津。这两年,经过整治和污水处理之后,池塘水又恢复清明澄澈。虽然家中都有自来水,但许多村妇仍是每天提着衣服来到池塘,大家边洗边唠嗑,池塘又恢复了以前的热闹。
1850年,秀才方镜清在寺坞村创办了福山书院,供莘莘学子读圣贤书,虽然那时仅为泥墙糊成的矮平房。1908年6月,其子方樟标在原址重建福山书院,就是现在所能看到的福山书院旧址。雕梁画栋、雕花窗格都已斑驳,地面上布满着青苔,房顶上开了天窗,即使不开灯屋内也极为亮堂。“书院建成后,村里还有村外的人都到这里来读书。”
虽然福山书院在解放前就已经不办学,但在寺坞村一直是文化胜地。而作为福山书院的开创者方家,至今已是五代人从教。方樟标的孙子方集农当教师退休之后,至今仍一直驻守在福山书院旧址。
“新村建设并不需要全部推倒重建,把旧的文化保存下来才显得更珍贵。”寺坞村支部书记赖家余说,福山书院的外墙经粉刷修葺,知青楼经过打理后都以旧址的形式保存下来。新村建设中对村里的古文化以保护为主,对古树亦如此,村里最老的树树龄已有800多年,村里挂牌的古树名木共有68棵。
近年来,寺坞村通过各项整改,建设新农村,先后被评为“省级自然生态村”、“省森林村庄”、“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记者 祝斌斌 邱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