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5.26 来源:超级管理员
大陈古建筑
江山大陈村地处江山城西北端,是清末江山至常山的主要驿道,素有“江南古村落”的美称,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再加上嘹亮的村歌,如今的大陈早就名声飞扬。
大陈古村落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汪氏入居以来,距今有600来年历史。大陈拥有79处清至民国初期的徽派建筑。汪氏宗祠是保存相当完好的一座,始建于1866年,一直作为汪氏族人祭祀办学之所。汪氏宗祠布局为三进二天井,白墙、灰瓦、马头墙。门前门楼为三重出跳飞檐,各层以花拱承重。大门两侧檐下各设五对人物故事的牛腿,有拿箫、持拐杖、扶羊头等栩栩如生的镂空雕刻。
大陈1700多人以汪姓为主,“三衢阖郡之巨族”的汪氏历来“贾而好儒”,视读书为“第一事”。大陈的祖先重教崇文,热衷于创办文学诗社和义塾、私塾。“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门九进士,同胞两翰林”的佳话多有流传。清同治十一年(1872)族长汪膏“为培土久远计”,引领族人捐资,置田370亩作基金,创办萃文义塾和萃文(基金)会。上世纪30年代,大陈创建了衢州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办中学——萃文中学。当时在校任教的有一些有名望的大学教授,著名数学家胡定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后来这所学校便成为浙西南地区培育教师的重要基地。
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告诉记者,2005年他初当村书记时,汪氏宗祠破破烂烂,村集体欠债60万元,还曾被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他就着手从文化中发掘动力去改变。“我这不仅是修汪氏宗祠,我修的是‘民心’。”
“祖先殷殷的叮咛和嘱咐,就像这碗浓浓的大陈面……”汪衍君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唱起这首《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了,然而,不论再唱多少次,他依然会被歌中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乡情所打动。大陈村歌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曾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的赞扬。如今,村里还有唢呐班、腰鼓队、排舞团……大陈几乎成了音乐之乡。
大陈的非遗项目很多,有求雨、吃新稻米饭、“挂对联”等。大陈每年农历十月十都要举办麻糍文化节,邀请有关人士与村民互动,现场参与“打麻糍”比赛;举办文艺活动,让全体村民登台演出。同时,村里还开展“孝子贤孙”、“十佳绿化示范户”、“文明和谐家庭”等评选活动,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
各级媒体对大陈报道很多,汪衍君因此非常开心,但同时他表示:“这只是开始,大陈还有更美好的未来。”(后川)
大陈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