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口水库,一座永恒的丰碑

发布时间: 2017.02.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徐彦胜

  位于仙霞群山怀抱之中的峡口水库,是浙西大地上一颗湛蓝璀璨的明珠。它有一道长276米、高68米的巍峨大坝,399平方公里的库区,贮蓄着丰富、优质的水源。水库建成后,福泽全市人民,为江山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宝贵水源非但没有被充分利用,反而给沿河两岸群众带来水患。据史料记载,每年春夏之交,遇山洪暴发则“庐舍为墟,人畜漂流”;到了干旱年份,两岸又禾草难生、水贵如油。因此,建设水库成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夙愿。

  追溯峡口水库的建设历程,要从1958年秋冬之际讲起。当时的峡口区委组织人员,在现在的峡口水库大坝上游140米处,筑起了一道8米高的砂石坝。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等多种因素,砂石坝被翌年春季的一场暴雨冲垮了。1965年初,江山县委响应国家“大办农业、大办水利”的号召,决定建设峡口水库。在浙江省委的支持下,省水利水电工程局第二工程处和相关单位到现场进行勘测设计,准备在牛头闯山这地方建一拦河混凝土坝,用以拦洪蓄水。

  在相关单位完成地址勘探放样和基础工作后,1966年10月29日,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退伍军人和民兵为骨干的2400多人,开始了水库建设的相关工作。水库建设者们全部按军事化组织编制,以区为营、以公社为连、下设班排;营、连设党、团组织。所有人员分成7个营:淤头营、坛石营、峡口营、城关营、长台营、上余营和清湖营。全体人员的主要任务是挖坝基、洗大坝、筛石料等。

  水库建设者们在峡口镇安营扎寨,一场浩大的战役从此打响。两千多名建设者不畏艰难险阻,在乱石滩上开始了艰苦的建设历程。“刮北风、当风扇,地冻三尺照样干!”“安下心、扎下根,修不成水库不回家!”“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豪迈的口号响彻在工地上空。未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像当时建设这一工程的艰难——当时大坝基础深约40米、宽约100米、长约200米。兴建如此规模的混凝土坝,就算在今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当时条件下,水库建设者们全靠布满老茧的双手双脚,一镐一锨,车推人担,昼夜奋战。

  从1966年6月到1968年10月,建设者们不畏严寒酷暑,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清基、搬运土石、挖齿墙、回填、碾压……大坝在一点点加高合龙。在建设水库的三年时间里,工地上始终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各营连、班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一起抢时间、比进度、树标兵,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改造大自然的壮丽乐章。

  碧波荡漾峡里湖,清泉畅流百里渠。峥嵘岁月堪回首,步步点点皆辛苦。峡口水库的建成,凝聚着党和国家的关怀、凝聚着水库建设者永不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我们仍然能从当年的水库建设者——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讲述里,感受到建设水库的艰辛和困难,同时也感受到他们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生命赞歌!

  如今,走过五十余年风雨的峡口水库,经过不断的建设提升和标准化管理,已不仅仅是灌溉、防洪、供水、发电的水利工程,也成了人们闲时散步纳凉的好去处。望着那一湖碧波和周围起伏的群山,人们将永远铭记铸就这座永恒丰碑的建设者们。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