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御公祠和侍御公

发布时间: 2015.04.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江升趾

  侍御公祠,坐落在开化县华埠镇前民主村煤山坞寺门自然村。这地方在古代被称作“谢源”。

  侍御公祠青砖黑瓦,主体为木构建筑。其拱梁牛腿都雕有精致的人物、花鸟、动物等形象,在大门横额上则刻有“侍御公祠”四个刚劲雄壮的大字。整个祠堂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加辅助房有700多平方米。这一历经千年沧桑的文化古迹于去年冬天,完成了历史性的抢修保护工作。同时完成抢修保护的,还有洪家宗祠、徐家宗祠等该村的三处古文化建筑。

 

 

侍御公祠青砖黑瓦,主体为木构建筑。

  凿舟沉籍

  这“侍御公祠”的侍御公,就是五代吴越名臣江景房(915-987),也是衢州江氏、桂岩八派江的开宗始祖,属于开化县华埠镇前封家乡渥溪村人。但这个纪念他的祠堂,并不是他的子孙族人建造的,而是由一位感激侍御公大恩难报的人造的。

  故事发生在太平兴国三年至雍熙四年(978-987)。当时,身为吴越国镇海军节度使的江景房,还来不及享受太祖皇帝封他殿前侍御史的官福,宋太宗就承宋太祖继位了。三年三月(978),国王钱弘俶被召进京一去无回,国内形势很紧张。

  受命监国的侍御公苦撑局面、万事缠身,捱到五月初,又突然接到国王要纳土归宋的命令。吴越举国一片哀声让他寝食难安,心里总想着国亡民生不能亡的问题。最终,江景房在出使纳土归宋的途中,冒死“凿舟沉籍”(全国赋税档案),只身进京请罪。皇帝惊怒,在群臣保奏下,才免他一死,让他罢官回家。但不久后,皇帝果真废除了吴越旧沉苛,改亩田三斗为一斗。

  人民翻身,奔走相告,并把侍御公和钦差王永(调查定赋官)两人当作恩公来供奉。

  放怀桑梓

  这位六十多岁的吴越三朝元老,回到开化老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诫子孙:“沉籍乃逆上之事,从今后不得再提,当知皇恩浩荡为幸。”并吩咐亲人,晓喻家乡人民一同遵守是言,除掉他的塑像神位。这也是后来,江氏子孙尽管有着一门三侍御、十子九登科、两宋一朝七十八进士的显赫地位,也没有造过一处官府豪宅、建过一座旌表牌坊的原因。

  江景房做了老百姓的侍御公,便隐居在桂岩(今华埠镇郑家村阁底),与山水为伴,与保安院寺僧往来,还题诗相赠。在放怀桑梓的清闲日子里,他为一位同乡打赢了昭雪含冤的官司,又拒绝他二百四十两黄金的酬谢。同乡感慨非常,将二百四十两黄金买下保安院及其周围的田园山林,赠给侍御公,委托院僧看管。并为侍御公立庙塑像,吩咐院僧要朝夕供奉香火,替他源源不断的拜谢侍御公。因此,此地有了“谢源”地名。

  后来,侍御公又将地产转赠给保安院,请求移去他的塑像。院僧不肯,经商量,才答应为他的塑像另取一个对外佛名。为此事,侍御公再次告诫子孙,不得对外张扬赠金塑像事。因为,“谢源”不但成为两县江氏族人祭祖之地,更成为缅怀侍御公的浙西人民朝觐之地。

  见证历史

  侍御公祠始建时,是谢源保安院里的一个庙中庙,直到民国以后,才废院存祠,成为单独的建筑。

  岁月悠悠,历史上侍御公祠不知修建了多少次,有史记载的就有四次:北宋崇宁四年(1105)一次,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一次,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一次,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一次。崇宁和至正这两次,各有修祠碑记。崇宁碑是尚书礼部员外郎徽猷阁待制程俱撰文,至正碑则是龙山大儒程斗一人撰文书石。

  这两块见证历史的侍御公祠纪念碑,虽未能保存下来。但我们希望,它们能在侍御公祠完成软件修缮任务工作中,恢复起来。让华埠镇丰富多彩的儒家历史文化走进国家公园的春天。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