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洲的乡情

发布时间: 2015.01.3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张玉恢

  作者简介

  张玉恢,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学习针灸,1979年从医至今,衢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杨继洲针灸”代表性传承人。

  张玉恢画解《针灸大成》(部分)

  在祖国医学广阔的领域中,针灸可谓占了半壁江山。从战国以前到明代的数千年间,针灸经历了《黄帝内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杨继洲《针灸大成》三次大总结。《针灸大成》即是此中的佼佼者,且编入了杨继洲的家传著作和他自己的著作。编撰出版《针灸大成》十分艰辛,光刊刻就花了二十二年。

  《针灸大成》的影响力,诚如黑龙江省祖国医学研究所领衔的校释著作——《针灸大成校释》一书所述:“从1601年至1963年的362年间有47种版本,平均每6.8年就有一个新的版本,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而且翻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其影响之深,声誉之高,意义之大,无与伦比。”

  校释《针灸大成》还是全国首届科学大会一致通过的提案。直至今天,许多国家都规定《针灸大成》是针灸医生必读的经典。

  明代实行世医制度,即一入医户,子孙就必须世代业医,而太医院医生则从各地世业医生中严格选拔。这个制度就保证了中医人才的质量。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是实行世医制的硕果之一。

  我先后拜读过几本不同版本的《针灸大成》。之所以喜爱此书,不仅因为它是一部有份量的名著,有着很强的实用性,还因为它有乡情的因素。杨继洲是一位很重乡情的学者,在《针灸大成》中有几处都署有“三衢杨继洲”或“三衢杨氏”。这“三衢”即是衢州府名,《隋志》就有记载。

  杨继洲祖父即为御医,他本人也为御医,虽一家早已迁居遥远京城,但在1601年首版的《针灸大成》中,仍署上三衢杨继洲,这是难能可贵的,也使一度出现的里贯之争,不攻自破。

  今天,杨继洲针灸已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衢州人又当怎样以浓重的乡情纪念他呢?在苦思冥想中,我渐入梦境——我站在下街杨家巷口,看到迎面屹立着一座金碧辉煌的高大牌坊,上面题写着:“明代针灸家杨继洲故居地”。巷内是针灸知识画廊,许多人在驻足观看。穿过人群我向前走,一座古色古香的青瓦白墙的建筑映入眼帘,那是杨家祠堂回来了!现在成了杨继洲纪念馆,人们终于找到了杨继洲的根。馆内正堂杨氏塑像四周鲜花环绕,两旁是《针灸大成》书画长廊,翼屋设有影视厅、学术厅,里面早已座无虚席……这里成了历史文化名城灿烂的一角,四处闪映着古城的辉光。

  正是:

  《针灸大成》,四百余年,誉满全球;

  百岁医星,三针而愈,名扬中外。

  功成名就,不忘故土,三衢祖根;

  德高艺馨,造福万世,恩泽流长。

  愿我的梦想成真吧!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