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10.29 来源:超级管理员
水亭门城楼下,时而响起踽踽跫音,那定是一些怀旧的老人,来这里捡拾回忆。
古街新韵,悠长的街巷与粉,木格窗与雕花窗棂古朴静雅。
衢城何人不知天王塔?何人不识水亭门?在“老衢州”们心中,天王塔与水亭门是老衢城的象征,也是萦绕在他们心头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天王塔与水亭门,它们因水而生、因水而盛。在那个陆路并不发达的年代,无论是仕宦求学的游子,还是走南闯北的商贾,进出衢城,都要经过朝京门,也就是今天的水亭门。
当轻舟划过万重山,对故乡的盼望也像吸饱了水的海绵一样沉甸甸地压在心头。不待船靠岸,便站在船头早早地眺望——近了,近了,家乡天王塔的影子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接近。到了码头,穿过水亭门,进了衢州城,终于算是回家了!当他们再一次离家远行,望着塔影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一片迷蒙水雾中,这离别的滋味,又怎教人不消魂? 如今,站在巍巍水亭门城楼俯瞰四方,铺展在我们面前的,一侧是粼粼江水,一侧是曾经繁华的水亭门老街,以及一幅存活在老街居民口耳相传间供后人怀想的“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的依稀图景。
水亭门街区重建天王塔的效果图。
天王塔
不见天王塔,眼泪滴滴答
老衢州人常说,先有天王塔,后有衢州城。史料记载,天王塔为六面七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35米,建于梁朝天监年间(502—519),那时的衢州城仅限于府山一带。据现存最早的明弘治《衢州府志》记载:“今龟峰之城(峥嵘山东相连者曰龟峰)亦不知其初建,州人相传,先止土墙而已。”可以想象当时衢州城郭的版图:在莽苍突兀的峰峦中,隐约有夯土而成的雉墙垛口。不远处,瀫水南来,绕城而东,在城郊旷野中,则是高耸凌云的天王塔了。
作为旧时衢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天王塔无疑成为古城的地标性建筑,丈量着这块土地历史文化的厚度。而民间也素来就有‘不见天王塔,眼泪滴滴答’的民谣,意即衢州人见不到天王塔,就意味着已经离开了家乡,相思、乡愁就会油然而生。年复一年,天王塔就像一位历尽沧桑的老人,凝视着衢州城的建立与变迁,而这座沉默伫立的塔,亦逐渐成为衢州人心目中家乡的象征。
在街巷间流传着的故事里,天王塔的建成经历尤为奇妙:相传,天王塔是神仙一夜间从衢城各家拆了一块灶头砖造起来的。正当结顶时,鸡叫天将放明,神仙害怕泄露天机,丢下一座没有塔顶的天王塔走了。所以在许多“老衢州”的印象中,他们小时候所见的天王塔,也正与传说中一样,并没有塔顶。
因为对天王塔的特殊感情,人们赋予了它一个美好的传说。事实上,在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的《西安县志》建置篇如此记载着:“天王塔,在朝京门内天王寺,不知建于何时。后寺毁延烧,塔亦剥蚀。明崇祯壬午(公元1642年)八月,大风吹坠塔顶,上铸字有梁天监年号。”
塔身无言,历史却早已翻过千年光阴。上世纪50年代,伫立一千多年的天王塔顶部裂开,砖石风化掉落,1952年9月的一场台风最终导致天王塔被拆。“当时天王塔摇摇欲坠,因有台风过境,附近居民要求当时的城关区政府拆掉天王塔,确保生命财产安全,最终天王塔的地面部分被拆毁。”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柴福有如是说。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天王塔,衢州人的乡愁又该何处安放? 2014年8月,天王塔复建工程新塔成功结顶,标志着在不远的将来,衢州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魅力,又将在天王塔的层层檐角间重现,而老一辈衢州人心中那个事关故乡的标志与温暖符号,亦行将归来。
修复中的水亭门街区,不仅是衢城人文生活的珍贵影像胶片,更是多少年来城市沧桑演变的真实缩影。
巍巍水亭门,这里的居民们曾经见证过衢城历史上的富庶与繁华,见证过衢江上的千帆竞发,见证过古今战争带来的血雨腥风,也见证过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奔走相告。
水亭门街区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夕阳西下,一脉余晖穿过拱形门洞,温柔地栖息于这一片青墙黛瓦间。修复中的水亭门街区,时而响起踽踽跫音,那定是一些怀旧的老人,来这里捡拾回忆。而他们脚下的那条古街,千百年来,白居易曾从这里走过,周召曾从这里走过,徐懋简也曾从这里走过。
这是一片“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据民国《衢县志》记载:“街市坊巷今有可考者,大都皆明以后胜清時代遗迹也。已朱雀野草、乌衣夕阳,非复曩時之景象矣。”水亭门街巷目前尚存有三街七巷:水亭街、柴家巷、天皇巷、黄衙巷、上营街、下营街、罗汉井、皂木巷、宁绍巷以及进士巷,现存多为晚清至民国时的遗迹。南宋时期,水亭门街区达到鼎盛:雕梁画栋,望族聚居,有“五色人家,十八宗祠”的美称。仅民国时期,便有叶、徐、黄、周四大家族居住于此,它们构成了一条跨越晚清至上世纪80年代的历史文化长廊。
这些坊巷、宅邸、古迹,衢州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期间多少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打砸折腾,终究还是留下来了。水亭门就像是一本书——这里,每一个遗址,背后都包含着一个举重若轻的道德诉求,都在讲述着忠孝节义的传说,这也恰好是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继续打造的东西。水亭门还像是珍贵的影像胶片——这里,南来北往的船只带动了岸边的繁华,一面是江枫渔火,一面是酒肆茶楼,顾客盈门,人流不息……老街不仅是衢城人文生活的折射,更是多少年城市沧桑演变的真实缩影。它们见证过衢城历史上的富庶与繁华,见证过水亭门外衢江上的千帆竞发,见证过古今战争带来的血雨腥风,也见证过解放战争胜利后的奔走相告。
而仅仅只在两年前,这里还纵横密布着蛛网般的电线和广告牌、沿街两旁随意搭建着破败店面,大雨滂沱时,无处分流的雨水织成一张泥泞的水网,沾湿行人步履匆匆的裤脚。这是定格在记者相机中的2012年的水亭老街,也是改造前水亭门街区的实况。
市委市政府的果断决策,为水亭门街区改造带来了曙光。
“我们研究水亭门街区,并不是看一座房子有多老,而是要更关注这片土地的背后包含了什么样的故事与贯通古今的意义。”去年春天,浙江大学吴宗杰教授应邀作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报告》,教授说,“衢州过去的历史,她的物质以及非物质的遗产,对于这座城市的未来,甚至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带着这样一种追问,我们走进了水亭门。”
翻开“古城卫士”、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主持编制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为特色的活力街区,一个传统与现代文化共融的复合型社区,一座展示当地传统文化的开放博物馆,一处年轻人向往的城市文化空间,跃然眼前。
眼下,透过热火朝天的“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作为我市“十大专项”工作之一,整座古城的历史风貌与文脉复兴的愿景正在重现——穿过老街两侧那些绿色的香樟,缓缓铺展在我们眼前的,是悠长的街巷,两旁粉墙黛瓦马头墙,木格窗与雕花窗棂古朴静雅。如今的水亭门街区,小巷深处依然是历史的回响;马头墙上,依然记录着在杏花春雨中传唱了千年的家园牧歌。
古街新韵,多少美丽的传说故事仍在这里继续,新一轮的城市年轮,已经向我们缓缓铺展开来。徜徉在秋日午后宁谧的水亭街,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之于这个城市,我们不是过客,而是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