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记者在市民徐先生家里,见到一纸落款为“民国二十四年三月”的开化县食盐通行证(见图),它见证了七十多年前国民党围剿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历史。
这张食盐通行证右下角残缺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完好。通行证由“开化县封锁匪区管理所”发给华埠镇一户人家。1933年5月,蒋介石为围剿赣粤闽和湘鄂赣边区红军,在南昌行营发布“封锁匪区管理办法”,对中共领导下的红色革命根据地实行物质、邮电、交通封锁,并设立“封锁匪区管理所”,作为统一的管理机构。而食盐作为维持生命所需的重要消费品,就是物质封锁的一大内容,由各地设立的食盐公卖委员会审核本区逐月所用数量,填发购买许可证。
这张食盐通行证上,明确规定“人口共计拾八口,每日每口五钱计算”,同时还有总计购盐数量和购盐起止日期,由“军警分卡查照放行”,以防止食盐被民众“走私”到苏区。32开纸的通行证上,盖有“开化县封锁匪区管理所图记”、“开化县封锁匪区管理所检查人员验讫”、“开化县食盐公卖委员会”等7个印章,可见国民党对苏区封锁检查之严密。
土地革命时期,开化县华埠镇是通闽浙皖赣边苏区的红色贸易路线的重要商埠之一。1930年11月至1934年底,蒋介石纠集重兵,向我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等,连续发动了五次军事“围剿”。同时,国民党还在经济上实行最严厉的封锁,苏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生活必需的食盐严重缺乏。为此,赣东北红军在方志敏领导下一面组织人民群众自力更生,一面突破封锁开展对外贸易,而重要的贸易窗口就是华埠镇。当时华埠镇的7家盐仓不仅供应本地,还供应江西的德兴、乐平与玉山的西北山区,以及婺源等地。在地下党组织的精心安排下,先后从华埠镇开辟了两条通往苏区的贸易路线,一条是以白沙关开化—区苏维埃为中心,经油溪口、航头至华埠;一条是以岭头山中共开化特区委为中心,以坊塘、大畈、王坂、桐村、青阳至华埠。从1931年初到1934年底,华埠镇为闽浙皖赣边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数百万斤食盐,其中很大部分食盐运往中央苏区,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1934年秋,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在项英和陈毅等领导下,同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开化在皖浙赣边游击区范围,从食盐证上可以看到,1935年初开化的“封锁匪区管理所”还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