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把故乡的泥土——《衢州区域文化集成》作者一席谈(上)

发布时间: 2016.03.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啸报导航]

  “送你一把故乡的泥土,它代表我的叮咛和祝福,今后无论你在何处,别忘了这把故乡的泥土……”费玉清的一曲《送你一把泥土》,至今撩拨着中国人的心弦。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看一生也不厌倦的那山、那水、那人;故乡是背井离乡后,浓郁化不开的乡愁,是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故乡更是变迁中永不凋谢的人文风景,它不断滋养着一方儿女,绵长悠远。

  然而,故乡的人文之魂曾一度被无情岁月尘封和遗忘,以至于人们总会感叹“回不去的故乡”。

  前不久,由市文广新局组织编撰的首批《衢州区域文化集成》和《衢州名人集成》,经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系列图书作为《衢州文库》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衢州的历史文化、山水自然、民情风俗、文学艺术、乡贤名人等方方面面,可谓全方位梳理和解读了衢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大《集成》就像一把浓缩的故乡泥土,既散发着草根的芬芳,又渲染着厚德的情怀,它昭示着故乡的儿女们,不要忘却自己的文化根脉,“请坚守这片神圣的土地”。啸报工作室今起推出上下两期“《衢州区域文化集成》作者一席谈”专题,分享部分《集成》中新著的精彩观点,藉此与读者诸君重新打量脚下这片多情的土地。

  记者 李啸 通讯员 赵世飞

  愿昨天的风景不再远去

 

  ●受访人:陈才(《樸野清风——衢州民俗风情》作者)

  【人物档案】笔名陈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省文联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委员、衢州市文联主席。主要著作有《陈峻短篇小说选》《算了是什么意思》《墙界》《乡土中国·衢州》《净魂·锻造新的生命》《浙西剿匪记》(衢县篇、龙游篇)等。

  月明风清的夜晚,年近七旬的作家陈才忆起儿时的场景——母亲抱着他哼唱童谣“月亮婆婆,拜你三拜,给你穿双花鞋鞋……”

  这首童谣陈才也唱给儿女们听过,可到了第三代孙辈这儿,却悄然失传了,“尽管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每想到这些,我就会有种失落和惆怅,这是心中一种对文化断裂的隐痛”。谈起著作《衢州民俗风情》的缘起,陈才直言,“这其实是一种抢救。”

  陈才认为,民俗文化是前人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共同的文化之根和精神血脉,“留住昨天的记忆,温习过往的风尚,追思往日的美好,让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滋养过我们世世代代心灵的流风遗韵长留心间,并成为今天的精神滋养,这是我作为一位老衢州人的责任。”

  为了写《衢州民俗风情》一书,陈才穷尽两年时光,遍访民间文艺人士,查阅地方文献,在青灯黄卷和田野调查中厘清和挖掘衢州民俗的根深叶茂,“只有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才能走得更远。”陈才说,当他全身心地浸润在民俗研究时,也领悟到了衢州民俗中独特的人文精神魅力。

  陈才为衢州民俗文化总结出七大特点。首先是“风之古老,俗之大雅”。比如衢州有“九华立春祭”这样古老、经典,而又立意高远、大俗大雅的民俗活动。衢州人还将“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经典神话演绎加工出独有的地方版本。

  其次是“貌之朴素,神之飞扬”。陈才认为,衢州许多民俗貌似朴素,但含意深邃,充满思辨,闪烁着哲理的智慧之光,如衢州人说“三锄头一穗栗”,揭示了想要获得就必须付出的道理。

  三是“形之多彩,质之美丽”。陈才解释说,衢州民俗有一种原汁原味的美丽和一种特别旺盛的原生态活力和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力,集中体现在民间歌谣、民间音舞、民间戏曲等。衢州清代学者郑桂东在《西安竹枝词》中写道:“农忙时节入城来,歌舞沿街挤不开。三月三连四月八,大周王庙看开台。”简单几句话,传神描绘了当年衢州热闹欢乐、美丽诱人的民风民俗和市井文化。

  四是“品之清纯,骨之刚正”。陈才说,衢州长期受儒家优秀传统文化浸染,涌现出不少清官廉吏群体,也留下了“杨炯出巡”“铁面御史赵抃”“清官樊莹”等民间故事、信仰。

  五是“礼之恭慎,规之众范”。陈才表示,衢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教习、讲礼教、讲规矩的地方,百姓们常用最朴实和形象的说法来规范礼教,比如用“屋檐水跟样滴”来讲孝悌,再如各地有禁偷、禁溺、禁娼、禁山等村规民约,以稳固维系人伦纲常。

  六是“行之节俭,食之多味”。陈才认为,衢州历来多灾,百姓生活困顿,所以民众从小就接受勤俭的教育,而与此同时,衢州人也在节俭中求好、求新、求变,发明创造了大量舌尖风俗。

  七是“笃信善行,尊重生命”。衢州民间信仰的根本点在于重善行、重积德、重诚信,其生育、婚嫁、丧葬等风俗,都凸显出对生命的尊重。衢州方言说“有人有世界”,有了人,世界才有意义,对生命的企盼超越了一切。

  《衢州民俗风情》一书近400页,翻阅其间,如同步入时空虫洞,不仅可以激活久远的记忆,获得真、善、美、雅的享受,还可以随着传承的律动,真切地体验那些年的民俗风情、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方式、情感和人文伦理,感怀文化民德的亲和力。

  “但愿昨天的风景不再远去。”陈才坦言,《衢州民俗风情》留住的只是过去的民俗,而怎样保护、传承、发扬才是当下更大更关键的问题。

  多年前,陈才到韩国旅游时,曾参观了当地民俗博物馆,其中一间完整保留豆腐加工制作各个流程的展厅深深打动了他。

  “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我们必须要保持一颗坚强而又清醒的心。”陈才的心愿是,如果衢州也能有一座民俗博览园,就可以对抗遗忘的时光洪流,保留下民俗本真的火种,游客往来,燎原后世。

  让三衢琴音弦歌不辍

 

  

  ●受访人:刘国庆(《鹿鸣弦歌——衢州古琴文化》作者)

  【人物档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衢州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衢州市政协诗书画之友社三衢琴社社长。主要著述有《衢州书画人物录》《衢州明果禅寺志》《衢州姓氏》《衢州弄堂》《一代名人话衢州》《信安湖诗选》《赵抃研究论文集》《乌溪江水力发电厂志》等。

  2012年2月,衢州三衢琴社首开公益班,由资深琴师免费向有志于学习古琴的公众教学传授琴艺,意在复兴衢州古琴文化。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场地因素等诸多掣肘,公益班一时难以为继,最终不了了之,无奈的结局,也道出了衢州古琴文化式微这一公开却鲜为人知的事实。

  作为三衢琴社社长,59岁的刘国庆坦言自己所长并非琴技,而是琴学研究。早在20多年前,他就披阅典籍,搜罗史料,在报端发表《三衢琴师毛敏仲》一文,率先探求考证衢州古琴文化的深厚底蕴。

  后来,他在翻阅北魏郦道元之著《水经注》、宋赵抃之著《清献集》、元吾丘衍之著《闲居录》、明高濂之著《遵生八笺》、清释孤峰之著《僧家竹枝词》以及方志、谱牒时,愈发感到衢州琴学家底的山高水长。

  2007年10月,时任市政协副主席祝瑜英与时任市政协委员的刘国庆一道,共同发起成立三衢琴社,以图传承、振兴、弘扬衢州古琴文化,让三衢琴音弦歌不辍。

  与琴社成员切磋琴乐,交流琴史之余,刘国庆阅读和收藏的古琴文献也日渐丰厚,萌发了梳理解读衢州古琴文化的念头,去年他受《衢州区域文化集成》编委会之邀,着手编著《衢州古琴文化》,终于将梦想化为现实。

  《鹿鸣弦歌——衢州古琴文化》一书由刘国庆和琴人张涛共同完成,全书分为古琴与古琴艺术、衢州古琴艺术源流、存见衢州琴曲、衢州历代琴人、衢州历代琴诗、典藏琴谱等六大篇章,囊括了衢州古琴文化之精髓。

  “北魏《水经注》中记载的衢州烂柯山传说,并未提到围棋,而是说樵夫王质见四童子弹琴而歌,恍惚间山外已数百年。”刘国庆表示,这是古代文献中关于衢州古琴最早的记载,但衢州古琴真正高歌的时代,是自宋代开始。

  这以后,衢州竞相涌现出了赵抃、徐伸、江朝宗、毛敏仲等在中国琴学史上有影响力的著名琴人,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一时间雅风留香。

  到了明朝,衢州琴音依然飘逸河山。现在的西区鹿鸣公园里有一处名为梅花谷的景点,渊源便来自一段琴史。刘国庆考证,明代衢州太守瞿溥之妾赵姬精于鼓琴音律,可惜芳龄未满十八便香消玉殒,她死后葬于鹿鸣山,墓周遍种梅花,文人骚客常来凭吊吟诵,称为“梅花墓”。

  “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看来,含蓄、内敛的琴不仅是乐器,更是修身养性的法器道器,这也使得古琴在历史变迁中,逐渐变得孤傲和小众,不与世流合污。”刘国庆说,明清以后,衢州善琴者愈来愈少,当代琴人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浙派古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徐晓英女士。

  徐晓英的父亲是衢州籍著名学者徐映璞,她自幼向浙派古琴大师徐元白习琴,上世纪60年代又赴京,向查阜西、管平湖等大师学琴,后任职杭州艺术学校古琴和古筝教师,2001年创办“霞影琴馆”,收徒授艺,桃李满天下。

  徐晓英一直关心故乡衢州琴学发展,2007年三衢琴社成立时,众人劝她身体不适就不必出席,但徐晓英却说:“家乡的事就是我的事,我就是爬也要爬回去的。”这次,她也欣然为《衢州古琴文化》一书作序,写下“惟愿家乡琴学昌盛,不负前贤”的殷殷企盼和嘱托。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