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2.05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灵庚诸葛慧艳
南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重心南移,衢州的地位逐渐提升,学术文化也随之发展。衢州地处闽、浙、赣三省之界,是浙学、闽学与心学交汇必经之地。衢州古代学人著述丰富,虽然大多散佚,但仍有不少价值较高的著作传世。近代以来,衢州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人物,如余绍宋、毛子水、方光焘、华岗、毛汉光等,他们在各自学术领域卓然成家,备受学术界推崇。在此将衢州古代著述按经、史、子、集四部类分别介绍,对其中有价值、有影响的著作稍作评述。
一、衢州经部著述
衢州学术绝不是边缘学术,而是始终融汇于大中华主流学术文化之中,经学著作在现存衢州文献中处于显著地位。
经部之首是易学。衢州学人阐发《周易》著作甚多,可考者有五十余种,著名者有徐庸、徐敷言、柴翼、江泳、徐霖、吾丘衍、鲁贞、郑伉、方应祥、周一敬、赵世对诸家,其学说或继承程朱理学,或传承陆王心学,亦有另辟蹊径、自立一说者。现存著作有明儒方应祥《周易初谈讲意》六卷、《新镌方孟旋先生羲经鸿宝》十二卷和清人赵世对《易学蓍贞》四卷。方氏《讲意》主旨在于阐发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创作《周易》之初意,发人之未发,今存此书为明末写样待刻稿,弥足珍贵。
随着宋、明理学的发展,四书学日益兴盛,衢州亦然。合计宋元明清四书类著述有三十余种,至今可见者仅有詹文焕《四书合讲》十九卷。
衢州古代学人在文字学、音韵学方面皆有创获,以小学成就最为突出。衢州所撰小学类传世著作有八种,学术价值极高。宋有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其子居正校勘重增,此乃指导科举古赋用韵而作,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有吾丘衍《周秦刻石释音》一卷、《续古篆韵》六卷,另有朱宗文增订《蒙古字韵》二卷。明人叶秉敬有《字孪》四卷、《韵表》三十卷、《声表》一卷。《字孪》乃小学入门重要著作,清代学者李慈铭为《字孪》作批注,称叶氏在明人中最为有功于小学。《韵表》《声表》审音、辨音精准,其编排方式便于把握拼切原理,成为沟通“平水韵”与《洪武正韵》之桥梁,在音韵学方面甚有价值。清有徐钟郎《读诗韵新诀》二卷,此书为便作近体诗之用,富有价值。
二、衢州史部著述
北宋以后,衢州史部文献不断出现。浙东学派比较讲究实际,分外注重史学。衢州地近婺州,属于浙东学派范畴,也分外注重史学,比较重视致用,故尤以奏议、政书、地理类著述为多。
衢州地理类著述比较丰富,方志、边防、山水、游记、杂记等属类皆有,其中衢州学人撰述著作有二十余种。除衢人撰述其境外地理著述外,另有八十余种衢州府志和各县县志,其中不少为衢州邑人纂修。民国时,衢属五邑皆编修县志,多按传统方志体例修纂。除衢州府志、县志外,另有不少记载衢州山水志、古迹志之作。在现存的众多府县志中,其代表作当属余绍宋(民国)《龙游县志》,樾园此志乃民国方志之佳构,得方志界广为推崇。
自宋以来,衢州学人比较注重致用,故政书类著述特多,总计约三十种。衢州古代还有不少“史评”之作,可考者有十余种,然皆散佚。目录类著述有四种。今所存清代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十六卷,属金石学方面著作。
三、衢州子部著述
衢州子部著述比经部、史部著述都要多,儒家类、武学类、农学类、天文历算类、艺术类、术数类、医学类、杂学类、类书类、道家类、佛教类等皆有。
宋以后,衢州儒学比较发达,南宋朱子曾讲学于柯山书院,明代深受阳明心学影响,故儒学类著述亦比较丰富,与其相关之家训、蒙学著作亦可归入此类,计有八十余种。儒学类著作以《袁氏世范》最为著名,有“《颜氏家训》之亚”之称。
明清衢州名医较多,曾撰述著作五十余种。农学类著述有五种,天文历算类著作有四种,兵学类著述有六种,惜都已散佚。术数类著作有十余种,可见者仅有三种。艺术类著作有十余种,见存者有元吾丘衍《学古编》二卷。《学古编》卷首《三十五举》为最早研究印章艺术专论,吾氏在古印汉法基础上加以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印学理论奠基之作,六百年来一直被印学界奉为经典。
衢州古代著述可归入“杂学”者约有百种,其传世者亦有不少。宋江少虞《事实类苑》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上至朝章典故、将相名臣逸闻逸事、边政外交,下至各地民情风俗、里巷琐事,无所不有,有助于了解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诸层面。清詹熙《兴朝应试必读书》为研究戊戌变法在地方社会的反响,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献。
在衢州佛教类四十余种著述中,以明代释传灯著述最为宏富,有近三十种,传灯大师被视为佛教天台宗第十九世祖师,在天台宗上升到“台教存,佛法存”的高度中起到关键作用,为天台宗中兴功臣,此诸多著作为其功绩之印证。
四、衢州集部著述
衢州学人多为儒雅君子,文、道并重,在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吟咏诗歌,抒发性情。自唐宋以来,历朝历代皆有各具个性、比较著名的文人出现,著作如林。在衢州著述中以集部居多,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诗文评类、词曲类皆有。
楚辞类著作有清夏大霖《屈骚心印》五卷,此书仍存。唐代徐安贞《徐侍郎集》为衢州文集权舆,此书散佚后,由龙游先贤童佩辑录,今存二卷。唐人之作,除衢州学人自撰诗文结集外,另有衢人辑佚、评选、音注唐人著作。杨炯之作至明代已散佚,童佩每见其诗文辄录之,诠次而成《杨盈川集》,此书成后,不断翻刻,遂使杨文得以流传。
宋以后衢州学人文集层出不穷,宋代诗文集有八十余种,宋代衢州词学成就突出,毛滂《东堂词》、方千里《和清真词》、毛幵《樵隐词》都很有代表性。元代衢州文人诗文别集约有二十种。明代衢人诗文集特多,计有二百五十余种。清代衢人诗文集比明代还要多,有三百余种。趋于晚清,衢州词学开始走向复苏,产生了刘履芬、刘观藻、刘毓盘家族词学。江山刘氏词学著作,使衢州学术著作在晚清大放异彩。
由上述可见,衢州著述主要集中于五代以后。五代以前衢州仅有几种著述问世。自北宋始,衢州著述日益丰富,这与当时衢州经济、文化提高有关。据《宋会要·食货志》,宋神宗熙宁十年衢州商税税收位列今浙江各州第二位,仅次于杭州。衢州商业经济的繁荣,与此地的交通位置的重要有密切关系。杭州是宋代的第一大都会,由此地通往南方各地,皆需经过衢地,从而促使处于驿道要冲之地的衢州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也使衢州成为东南的军事重镇。
随着衢州经济的发展,宋代以来衢州教育受到重视。古代衢州较大的家族都有家学传统,此由衢州家训、蒙学类著作较多可见。自唐宋以来,衢州府学、县学较为兴盛。衢州书院教育比较发达,为衢州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北宋时衢州有五所书院,南宋时增至十七所,其数量和知名度都名列全国前茅。衢州教育的发达,促使该地不断有文人涌现,这些学人多著书立说,因而产生了大批著作。
研究衢州历史,建设衢州新文化,需要了解衢州的过去,方可把握衢州的现在,并预知衢州的未来,这都离不开对衢州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但是,历史文献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据研究,在衢州一千五百余种著述中,传世至今者仅二百多种,大多已湮没于历史劫乱之中,甚是可惜。在传世之作中,有近百种为孤本,另有二十余种孤本近些年始有影印本。如果现在不采取抢救措施,现存的这些古籍也可能消亡。而且,这些古籍多深藏于国家各级图书馆,普通人难得一见尊容,也不利于对衢州文献的研究。衢州市人民政府出资编纂、汇刊《衢州文献集成》,不仅可以弥补两浙郡邑唯衢州无丛书之缺憾,也有利于保存与研究衢州文献。此文化工程乃一伟大壮举,为藏之名山、功盖千秋之事业,必将载入衢州史册,流芳百世。本文转载自《古籍新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