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8.31 来源:超级管理员
文/图 刘志科 胡萍 许颖
祠堂内人山人海
穿越:祭祀余玠
阵雨过后,暂时隐去锋芒的阳光照在开化县村头镇小溪边村,小山村如洗过般的洁净而安详。这里,是抗蒙主帅、宋代名将余玠的故里,余玠曾入“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
8月20日,既迎来了鹊桥相会,也是开化县村头镇小溪边村举行民俗文化节的好日子。上午9时刚到,身着红黄两色民俗服装的祭祀队伍从村口缓缓出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先锋号声浑厚悠长。
此时,祭祀地点——余氏宗祠敦怡堂外人头攒动,从县内县外赶来的游客、村民们抢着吃由村里免费提供的香辣开胃的“状元羹”,喝着爽口消暑的“将军大碗茶”,“再来一碗”的声音不绝于耳。
祭祀队伍到达敦怡堂后,仪式正式开始。“先公讳玠,字义夫,号樵隐,世居芳山。力学雄浑,气宇伟岸……”主祭人宣读完祭词后,十余名书生打扮的孩童齐声朗诵《余氏家训》:“人以德行,正直刚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随后,先锋号响起,主祭人、伴祭人就位,主祭人敬酒三杯,持香火三叩首,司仪带领村民们高喊“爱国爱家、心系民生、弘扬祖德、振兴我村”的口号,其余村民纷纷燃香同拜,寄托着村民美好愿望的香烟在祠堂内缭绕。
余玠的事迹在村里广为人知,上至80岁的老人,下至刚开蒙的孩童,村里的人都能说上一段关于余玠的佳话,余玠将军的睿智、坚决和孝道已经随着岁月的流逝,融入这个小山村中,成为村民们笃信的精神信仰。
“其功日月可冀”
历史上,余玠所筑的钓鱼城防御工事在宋与蒙元的战斗中,曾取得了重要的实战胜利,让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哥大汗折毁于此,被历史称为“其功日月可冀”!钓鱼城因此被称为“上帝折鞭处”。
当日下午,开化县举行“2015年余玠文化学术研讨会”。一批专家、学者共同缅怀余玠将军的丰功伟绩,商讨余玠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发展。
四川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陈世松表示,他曾被余玠将军所吸引,在1982年至1999年这17年间醉心研究余玠文化。他说,余玠因守卫四川十年安定,一度被奉为神明,在鬼城丰都都有造像受供香火,余玠的精神对后人影响巨大。
“通过重庆地区的考古发掘,南宋抗蒙山城体系的缔造者余玠的睿智显露无遗。以2010年5月发现的老鼓楼衙署为核心指挥部;钓鱼城、白帝城、泸州神臂城等为次级城;三级有南充苦竹隘等;四级如渝北多功城等……如此科学完善的防御体系,已成为如今重庆合川的精神财富。”重庆邮电大学钓鱼城研究院研究员池开智如是说。他还建议,若能修缮重建开化村头小溪边村的古村落,结合余玠文化和历代出现的15位进士,做大祭祀活动,不仅能很好地传承文化,也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旅游景点。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宋史专家粟品孝将余玠的生平娓娓道来,并介绍余玠在学校教育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展示了武将余玠鲜为人知的一面。
名列《中国大百科全书》衢州人
研讨会上,专家和学者文人畅所欲言,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刘国庆介绍了余玠的定蜀事功和历史地位,认为余玠是宣传衢州的一个亮点,呼吁开化应打好这块金字招牌。
据衢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陈定謇考证,《中国大百科全书》收入唯一的衢州名人就是余玠。《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是世界上规模较大的几部百科全书之一。此书能收录衢人余玠,说明余玠厥功甚伟。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化县的一批文史工作者,特别是退休教师余炳松,对历史名人余玠的籍里问题进行了考证。2011年开始,开化村头镇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先后成功举办了五届“余玠文化节”;创作出开化县第一首村歌——《余玠故里好家园》;成立了全县首个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余玠故居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使得每年七月初七的余玠文化节成为了地方上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阳光透过树叶,稀疏地落在古老的村巷,斑斑驳驳。古巷里,民风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小溪边人在余玠身侧,延续着将军的故事。抚摸着村中饱经风霜的敦怡堂,村支书余炳富的心中已经勾画出了一幅蓝图。余玠文化馆、文化长廊、雕塑群……这些建设计划若能实现,小溪边又将翻开崭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