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幽远的历史中,聆听人性的回声

发布时间: 2015.05.22   来源:超级管理员

记者  徐丽  通讯员  林新娟  汪群雄

  5月12日,一本散发着笔墨芬芳的历史小说《国楮》,将江浙两省文艺评论家的目光吸引至了山城开化。在青山秀水间,浙江省作协党组副书记曹启文、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浙江省作协小说创委会主任李森祥、浙江省作协评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王学海、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侃、浙江省公安文联文学创委会副主任陈谊,衢州市文联副主席王青阳、衢州市作协主席许彤等省市县三级作家、评论家及文艺届人士共聚一堂,畅谈长篇小说《国楮》的创作成就,并对当前长篇小说发展新态势作出了深入的探讨。研讨会由许彤主持。

  当他们翻开这本书,也走进了那座名唤开阳的繁华古城,在留有旧日余温的背景中,“皇家贡纸” “中国第一纸”的身份确立与历史沿革,家族兴衰与风云变幻中亘古的人性回音,都一一浮现在他们面前。《国楮》作者孙红旗对家乡历史积淀与未来建设的深情释怀、美丽胜迹的情感寄托与理性梳理,令各位专家赞叹不已。大家也就小说本身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国楮》是一部以弘扬中国文化、本土文化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这个主题非常值得肯定。它可以定位为历史小说,也可以说是行业小说。在价值上,可以说是把中华文化值得传承的价值观,进行了一次非常到位的文学化抒写。从这一点上来说,以特殊的题材为选题,这种创新值得肯定。

  在孙红旗笔下,哪怕是一草一木,都有着精心的安排。在人物的刻画上、故事的编织上都有很强的技巧性,更加立体地展示了历史中的丰富生活画面。

  在知识上,该小说内容涉及多个文化领域。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典籍,给人启迪、长人见识,能给读者带来真知识和硬知识。这一点,孙红旗就做得很好。尽管以“纸”为主题,小说却并非一部科普说明文,作者始终把人物放在前面,使得故事好看,吸引人。

  从人物刻画上看,《国楮》具有影视作品的可改性。全书通过家族间的恩怨纷争,浓缩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同时,用洗练的文字传达深邃的情感,故事情节复杂,矛盾尖锐,人物形象鲜明,而且里面视觉元素非常丰富,无论自然和人文,视觉感受很好。如果能搬上荧屏,也不失为对开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

  汪政:《国楮》具有影视作品的可改性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终评委

  李森祥:这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小说  浙江省作协小说创委会主任、著名作家编剧

  我是衢州人,如今长居在杭州。《国楮》作者孙红旗住在钱塘江的源头开化,可以说是“君住钱江头,我住钱江尾”,我们有着“共饮一江水”的情义在。近年来,我看到衢州的文学创作,在衢州市作协的带领下路越走越好,但与其他地市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在这样的节点上,《国楮》的出现,在整个衢州,乃至整个浙江,都不得不说是一次令人惊喜的相逢。

  首先,《国楮》给了我为之一震、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在读孙红旗的《国楮》时,总是下意识地拿《白鹿原》来对比,这非常有意思。从我的角度来看,好的东西很多,特别奇特的是什么呢?因为我对作者的印象是警察,本以为他平时应该以刑侦题材的小说为多,却突然写出了一本“学者型”的书,这功夫可不得了!所以,我读完的第一印象就是,作者一定读过大量的明清笔记体小说。

  我非常喜爱这部书,全省好小说很多,但像这部书写得这么奇特,这种正面强攻的写法却很少。当然,与《白鹿原》相比,书中也依然存在着一些遗憾。在人物的描写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解渴、不过瘾的部分,还有商榷与上升的空间。

  王侃:小说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国楮》这本书,我看得很慢。慢,是因为喜欢。在近年读的小说里面,《国楮》是一部很优秀的小说。作者对语言和叙事的操控力很好,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期待。

  从小说的行文就可以看出,作者对地方制度、造纸工艺、地理、历史包括学术的探究,都是一个漫长的有难度的准备过程。在这个小说里,我读到了许多现代以来优秀作家作品的影子。同时,我也体验到了一种阅读快感。不是阅读通俗小说的快感,而是属于中国古典小说的快感。

  小说的结构很缜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够的地方。比如,对于纸的描写,没有上升意象层面,还没有把纸足够的“文化化”。人物的描写和设置,也存在着一定的单一性。比如,里面女性的形象并不算新鲜,如里面那个我行我素的“女汉子”乃香,和《红高粱》中的九儿的形象类似。此外,在对地域性的强调和刻画上还可以更精细一些。

  小说中写造纸、藏书,都和纸有关,造纸是物质层面的,藏书是价值层面的。现在说的儒商是现代概念,以前说的儒商是分开的,一个制造商,是一个书生也是个藏书家。藏书和文化鼎盛非常有关系,一个商人之所以在商业行为中恪守礼义廉耻,克制自己对财富的欲望,和自己藏书是非常有关系的。如果将之上升至道统角度来解释,那小说就高一个层次了。

  王学海:《国楮》探讨的是贡纸、人物与文化的意义 文艺评论家,国家一级作家,浙江省文学评论委员会原副主任

  孙红旗先生的长篇《国楮》,以小说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譬若“邸抄”的兴起与官方内刊与报纸的历史渊源,绍熙贡纸与中国古代珍本及《四库全书》的重要作用……都给我们带来恰似重温四大名著与《三言二拍》《新序》《说苑》等中国小说的启蒙。

  无庸讳避,《国楮》作者在小说创作中使用的语言,使我们阅读的审美指针,一下逆转到了具有清代《红楼梦》成书年代的那种历史韵味的阅读,并从中建树起一个重新认识中国古代与近代白话小说共融的审美境界。《国楮》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语言运用上的“节俭”。作者没有通过史料和地方志把大量的材料罗列铺张,开首即为我们翻开了往昔国纸——开阳绍熙贡纸很不平常的生存与成长的近代史实。

  《国楮》的另一个特色是,它以故事的发展推动着扩张着小说的表现力。此外,《国楮》在人物塑造上极富特色。书中描写人物的手法宛如明清之交文人流行的“游幕”方式,于书中的或吟诗诵读,或落笔生画,把商场竞争、官场互庇、家事衣食、人间情事,都演绎得既古色古香,又生态鲜溢,且从中频添了中华传统中之优秀文化的遗香。这,兴许就是《国楮》的又一特色。

  曹启文:为衢州文学和衢州作家点赞 浙江省作协副书记

  我们在美丽的钱江源头开化召开孙红旗长篇小说《国楮》研讨会,是今年浙江省作协参与召开的第二场浙江作家作品研讨会。归纳起来,我想点三个赞。

  第一个赞,为作者严谨的创作态度点赞。《国楮》写的是历史文化题材,又是写本土的历史文化,作者完全是出于一种热爱、出于一种责任来写。而且是运用传统写作手法,来展开这幅具有浓厚乡情和文化意蕴的历史画卷。

  第二个赞,为作品具有的内敛劲力点赞。这是一部具有幽深绵长的艺术魅力的作品。小说有一条主线,两条副线。主线贯穿“绍熙纸行”盛衰起落。一条副线由榜纸到《芥子园画传》,由画传引发官场腐败。另一条副线是主人翁与两个女子的爱情故事。写历史跳出历史,写文化跳出文化,使作品劲力内敛,可读耐读。

  第三个赞,为衢州对作品创作的重视扶持点赞。省委宣传部、衢州市委宣传部、开化县委宣传部、衢州市作协等都给予了支持扶持。作品在创作阶段,就被列入了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项目和衢州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说明地方宣传部门的工作扎实。下一步,在宣传这部作品方面,还可以做些工作。比如,可以把这部小说改编成其他艺术样式。

  链接

  今年1月2日起,《国楮》作为特别推荐在《衢州晚报》进行连载,共刊发了108期,目前已连载结束。

  被列入第九批“浙江省文化精品扶持工程重点项目”和“衢州市文艺精品扶持工程重点项目”的小说《国楮》,以衢州府开阳城“绍熙纸行”抄纸为主题,以塑造人物为要旨,塑造了主人翁徐延誉百折不回、勇于探索的民间艺人的艺术形像,讴歌了次子徐元靖不为传统束缚的叛逆精神,刻画了学政朱筠、巡检王维鼎、教谕姚昌瀛等官宦的高尚情操与端直风范,细腻地描写了长子徐元煦与乃香、玉蝶儿缠绵缱绻的爱情。小说保持了客观化的描写,更加注重当代意义,重笔揭示了衢州同知金德瑛、省巡抚庄有如等官宦贪得无厌、上下庇护,因而引发乾隆帝亲自督办的枉法大案。

  《国楮》作者孙红旗,供职于开化县公安局,现任浙江省公安文联文学创委会主任,衢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开化县作家协会主席。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出版长篇小说7部,中篇小说70余部,及其他文学样式,约计380万字,曾多次获得“金盾文学奖”。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