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12.16 来源:超级管理员
编者按:今年11月下旬,来自全国的知名作家一行十余人来到衢州参加“最美衢州”采风活动。他们先后参观了衢州各县市区,用生花妙笔勾勒着衢州的秀美风光与人文底蕴。无论是恢弘的根宫佛国还是神秘的龙游石窟,无论是徘徊在廿八都迷宫般的鹅卵石小径,还是徜徉在落满金黄色银杏树叶的南宗孔氏家庙,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时时激发着采风团成员们高涨的创作热情。在此,橘颂版在“作家笔下的衢州”专栏,连续刊载他们的美妙诗文。希望读者朋友透过这些凝聚在作家笔端的字字珠玑,寻找映照在他们心间的最美衢州。
作者简介
袁亚平,人民日报浙江分社副社长,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出版《袁亚平文集》十四卷精装本,已由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上山的石阶,布满了各种落叶,或朱红,或酱紫,或土棕,或枯黄。我抬脚往上走,脚底印着红枫、枫香、乌桕、青冈、甜槠、银杏、松针……
周围以阔叶杂木林为主,在雾气里显得无穷的深邃和宏大。
钱江源森林公园是国家级森林公园。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处,钱江源森林公园总面积45平方公里。公园内有数万亩原始次生阔叶林,木本植物720余种,包括南方红豆杉、长柄双花木、红楠等在内的一大批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
我并非来补习植物课。难得的阳光,穿越密密匝匝的树林,几道光柱透出此行目的,了却我几十年来的一个心愿。
曾吟初唐诗人宋之问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曾立钱塘江畔的高楼之顶,放眼远晀,凌空观大江,气吞万里云。
曾于海宁盐官,观钱江大潮,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感受孙中山先生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五百多公里长的钱塘江,无数次流淌过我的梦境,多次出现在我的文字中。
因了“最美衢州”主题采风活动,今天终于成行,一路向西。开化县委外宣办主任程大锋,不停地向我介绍国家东部公园的建设情况。
从齐溪镇拐进西莲线,小车在峡谷里前行,弯多路窄,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左为溪涧,右为石壁,与青灰岩石擦肩而过。
溯流而上,缘溪而行,走近这拍打心房的源头。见过了那块“钱江源”的石碑,我决意探寻更高更深处。
石阶上落叶厚积,只因农历小雪已过,人迹罕至。
老藤,攀援在空中形成一条抛物线,让人的思绪沿着滑行。这株树竟被老藤缠成一楞一楞的,相伴相生,亦苦亦乐。
青苔,将一粗大的树干全部包裹,又将树下的大块卧石全部包裹,绿荫荫,毛茸茸,湿漉漉,木石之盟,由此而来。
苍木横空,却是老树站久了,站累了,站不住了,一歪身,横斜峡谷中。不挪动,不惊扰,念其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让其安静地过完最后一程。
过吊桥,山路逐渐陡峭。涧岩叠盖,褐石流泉。
源井飞瀑,瀑长十二米,最奇之处在于瀑边有一天然水井,深达三米,故名。景区开发时,从这井里还捉到两斤多石蛙。
抬头往上看,石阶扭动身姿,“S”型伸入苍翠之中,奇险,亦具诱惑。
没有看错,上面的石阶与众不同,每级中间居然镶嵌黑底金字,一级一字,从下至上,翁、荣、陆、裴……李、孙、钱、赵。帝王将相,英雄豪杰,芸芸众生,尽在其中。只要是个中国人,都能在此找到祖先和自己的姓氏。百家姓石阶,有比没有好。但百家姓,无论何地均可复制。此时此地,或文化渊源,或地方特色,完全可以另辟蹊径。若能镌上历代诗人吟咏钱江源的诗句,岂不更好?
红得晶亮,一枝野果斜空而出。粒粒浆果,圆润剔透,竟有红宝石般的质感。山间野果,独自生长,根本无需人赏识。因了它的存在,让整座山顿时有了亮色。
一大片杉树林,犹如天国威严的仪仗队,头顶白云,脚拂清风,在这海拔一千一百多米的山巅,护卫着清静绝尘的绿色。
记得《浙江古今地名词典》载,莲花尖因山顶巨石劈裂似莲花而得名,由伞老尖、高楼尖等山峰组成,总称莲花尖。
浙西大山以陡峭险峻闻名,我本来以为,到了山巅,须手脚并用,攀登高峰绝壁。没料到,山势趋缓,无险象。我踏泥路往下走,眼前居然是平缓洼地。四周松树柏树杉树相拥。中间为一水塘,宁静淡泊。水塘侧立一巨石,上书:“莲花塘”,莲花塘中,滴水观音立于莲花座上,右手执荷叶,左手持净瓶,作泻水状。观音菩萨以整块汉白玉雕刻,高2.44米。立于钱江源头,无疑是浙江省位置最高的观音菩萨。观音瓶中之水,由莲花塘地下泉水汇聚而成。
莲花塘一直是佛教圣地。北宋时,此地建有莲花庵,边有七个塘作为放生池,形如观音坐的七朵莲花。清朝末年,莲花尖佛地日益衰败。民国初年,庙宇被毁,放生池演变成一片沼泽。20世纪70年代初,林场工人在莲花塘上开沟排水,栽种柏树,形成今天这片郁郁葱葱的香柏林。
据有关专家测算,莲花塘的集雨面积约为1平方公里左右,钱江源头的年降雨量约为200万立方米。而实际从莲花塘流出的水,年流量达到400多万立方米,这多出一倍的水量,从何处而来?
钱江源有源无头。因莲花塘洼地中的泉眼众多,至今分不出哪是源头之首。有人在丛林深处,找到源头的“第一泉”。又有人发现了泉水从石缝中涌出,称钱江“第一泉”。还有人宣称,又发现了“涌泉”。哪里是第一泉眼呢?
目前已有多种说法,试图解释钱江源头谜团。
开化县有关方面邀请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王深法教授,专程来钱江源头考察。这位研究环境与资源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钱江源地处新构造运动强烈抬升区,地质构造很复杂,古老的前震旦纪花岗岩被两组以上的断裂所切割,即北东45°左右的华夏构造和北西45°的喜马拉雅构造,还有一组近东西向的断裂。多组断裂交错,引起钱江源头花岗岩山体节理发育、沟谷纵横,并产生了许多断层崖、跌水坎和瀑布群。
天池的形成是晋宁时期花岗岩侵入隆起,后在新构造运动中强烈抬升而断裂,上覆地层遭剥蚀,“莲花塘”成为最易侵蚀下陷之处,形成被四周山峰所包围的树枝状的侵蚀“盆地”,后积水成湖。年长日久,湖内大量泥沙淤积,水草丛生,最后演变成目前松软的亚高山草甸。这种草甸土壤涵养水分的能力极强,加上周围茂盛的树林,使塘里的水源十分丰富,就是在干旱的季节,仍有很多的泉水源源流出。
此为“高山洼地”说。另有山顶平地“人工开垦”说,“火山口”说,“地下涌泉”说,“陨石坑”说。
人们穷尽想象,试图自圆其说。而大自然却三缄其口。
此时,无风,无鸟鸣,无兽踪。
我静观莲花塘,清澈见底,松树柏树杉树的倒影如画。唯有漂浮在水面的杏黄色,那是杉树线状披针形的落叶,点点簇簇,恰似生动的笔触,描绘圣洁之图。
如此无声无息,如此静心敛气。简直令人不可思议,浩浩荡荡的钱塘江,就从这里起源。
一路上山来,溪涧的浅显处,一泄水流就哗哗作响,弄得满山都知道。
而在源头,亚高山的草甸,涵养水源,包容万物,从不声张,毫无炫耀,大象化无形。莫非正是应了老子之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就是说,最方正的东西,好像没有棱角;最贵重的东西,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音稀声弱;最大的形象,没有踪影。道,幽隐而无名。只有这个道,才善于产生一切,而又善于成就一切。
我庆幸自己终于来到了钱江源头,感悟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下山的路,尽管也有陡峭处,但都无所谓了,我似有神助,如履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