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笔下的衢州】龙游石窟游感

发布时间: 2014.07.08   来源:超级管理员

编者按: 2013年秋冬,由浙江省作家协会,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常山县委宣传部、衢州市旅游局等共同举办了“最美衢州”主题采风系列活动,30余位知名作家,先后相聚衢州。

  采风期间,作家们妙语连珠,笔端涌现无限的诗意之花。橘颂版在“作家笔下的衢州”专栏,连续刊载他们的美妙诗文。让我们沿着由作家们的生花妙笔汇聚而成的诗意之河,放舟慢行,采撷他们心中的“最美衢州”。

竹林

  著名作家。原名王祖铃。1949年出生。1979年,她的一部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曾轰动海内外,当时畅销超过100万册,竹林因此被誉为“知青文学第一人”。这位昔日知名的“知青作家”,从1979年创作《生活的路》至今,从知青文学写到儿童文学,又写到青春文学,在文学道路上已经走过了28个年头。著有长篇小说《挚爱在人间》《呜咽的澜沧江》《女巫》《脆弱的蓝色》《今日出门昨夜归》《灵魂有影子》……儿童散文集《老水牛的眼镜》以及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共30多种、约400万字,成为著名的多产作家。

  探秘和追寻是人类的本性,更是文明进步的动力。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或者人自己,其谜底永远无法全部揭晓,就像宇宙无法穷尽一样。

  记得2004年初夏,我刚写完一部以学校生活为背景、以青少年对宇宙的向往与追寻为内容的长篇小说《今日出门昨夜归》,一位画家朋友过来聊天。他刚从浙江龙游回来,兴奋地给我介绍那里的一个奇特的石窟群。听罢,我说你讲的石窟的情况,我在小说里已经写了。他说你也去过龙游?我说没有,这个地名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他一把抱走了我的手稿,拿回去看了一夜,第二天打电话给我说:“奇哉怪了,你小说中讲的地名‘石背村’,他们那里叫‘石岩背村’;你写到石窟以北斗七星形状排列,那里的7个石窟也是如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怎么回事,我不知道。但写小说,总要有具体的人物和地理背景的。至于为什么虚拟了这么一个环境,这究竟是白天的思考还是夜晚梦境中的偶得,我已无从追寻了。也许人类的思维就是能创造奇迹的。否则,法国的大哲学家卢梭怎么会将他深邃的思想说成是“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遐想”呢?

  然而这样的巧合还是让我好奇,于是就让那位朋友带路,去了一次龙游。这才知道,这批石窟,坐落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境内的凤凰山上。凤凰山下临衢江,海拔69米,是一片葱茏的丘陵地。山上有奇异的石窟数十座,现开发出来5座,小的约700平方米,大的有千数平方米,高20至30多米不等;令人不解的是,这样巨大的开石工程,当地历史上无任何文字记载,也无传说可循。每座石窟的洞口,就像是隐藏在山林丛中的一只只眼睛,半开半合,含着善意也含着神秘。千百年来,村民们拨开洞口的植被即见碧波,就快乐地在里面洗衣取水,捕鱼捞虾,别无他想。

  直到1992年,几个村民想捕鱼探宝,花17天时间抽干了其中一个石窟,结果只捞到4只鳖(其中一只最大的重三斤八两,浑身披着一尺多长的红毛),原来窟里的那些鱼虾竟消失得无影无踪。然而里面的洞天却雄奇开阔:漂亮的鱼尾状石柱,略呈圆弧状的穹顶,整齐精美的壁上刻纹及马、鸟、鱼图案……天哪,这宛若宫殿般宏大的地下建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究竟是谁开凿?作何用途?难道是我们的先人在刀耕火种的年代就掌握了极为高超的科学技术,在凤凰山的肚腹里创造了如此的奇迹?

  奇迹引来络绎不绝的专家学者。于是就有了5种解释:一曰采石说。但采石为何要将石窟开凿得如此整齐气派?且那开出的上百万方石头运到哪里去了,派了什么用场?二曰藏兵说。说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在这里卧薪尝胆偷偷练兵用的。但军事知识告诉我们,石窟只有一个小小的出口,兵藏在洞内岂不是自寻死路?三曰陵寝说。但在已开发的石窟内,未发现任何墓葬痕迹。四曰仓库说。然而洞内阴暗潮湿,根本不适合屯粮储物。最后一个为“外星说”。认为开凿如此巨大的工程,现代科技也很难完成。那窟内穹顶墙壁的凿痕,线条整齐流畅,更像是智能的巨型机械施工完成的。有人认为,洞窟的形状是一个倒斗型,与埃及沙漠里的金字塔、墨西哥丛林里玛雅人的金字塔一样,同为外星文明在地球上创造的又一种巨石文化,是一批地下的倒金字塔。

  究竟怎样,这个谜恐怕还得猜下去。“入窟全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这是龙游石窟宣传片中的一句话。但是我想,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如果都自由地驰骋起来,真理长河的风景就会撩开更多的面纱,显出更多的谜底的。(竹林)

  (原载于2014年1月14日《新民晚报·夜光杯》)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