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6.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朱大建
作家简介
朱大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民晚报》副总编辑。1953年生,江苏常熟人。1982年春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笔名康定、安平、江河海。
对杂文随笔、报告文学、散文的写作颇有心得,在《夜光杯》开设个人专栏《静夜凝眸》。已出版著作《时代风采录》《上海滩新“大亨”》《心弦之歌》《灯下文谈》《灯下文谈全编》《域外萍踪》6部。报告文学《鲲鹏展翅》获中国作家协会1990—1991年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散文《心中故乡》收入上海市小学补充教材。杂文《资源与陷阱》获2007年全国报纸副刊金奖和第1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南接福建西邻江西 “一脚踏三省”的地方,在重重大山环抱之中的一片山谷里,有一个千年历史文化古镇廿八都。这是一个由外乡移民建造起的古镇,形成独特的廿八都文化,没有装饰性,也少有商业气,原汁原味。
古镇保存着47幢有代表性的明、清、民国老房子,飞檐上翘,雕梁画栋,每幢老建筑的门楼风格各异,争奇斗妍,砖雕木雕精美高雅古朴,马头墙,花格窗,门楣上大多雕刻着和合二仙、寿仙、八仙、瑞兽、祥草等吉祥物。老房子以徽式为主,也有浙、赣、闽、滇式老建筑。气势最宏伟的是位于镇北的大文昌宫,建于清光绪14年,供奉着文昌帝君和魁星,也是当地书院,是文人雅士读书吟诗作文的场所。这是古镇商人集资建造的,商人经商致富,但地位不高,“士农工商”,排在最后,富商期望自己及当地的孩子魁星高照,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文昌宫主建筑有三进四天井,除雕刻外,樑上及屋顶上画有340幅精美彩绘,有“三字经”中的“五子登科”故事,有“悬梁苦读”、“衣锦还乡”、“卧冰求鱼”等忠孝节义光宗耀祖的内容。“文革”时,文昌宫因改作粮库而得以幸免,乡人也有保护意识,彩绘都用灰泥涂抹才得以保存下来。
古镇现住着800余户人家4000多居民,有着142个姓氏,新中国成立前慢慢形成以姜、杨、曹、金、祝五大家族。各种外来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廿八都文化。这里的居民互相讲一种廿八都官话,和普通话有点接近,有着北方语系的基因。古镇同时还使用着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灰山腔等13种方言,一个小镇,使用那么多的方言,真是一个方言的宝库了。
廿八都的历史要从唐朝878年黄巢起义军攻打福建说起。黄巢起义军和前来围剿的四川节度使高骈在仙霞山交战,义军失利,大批隐匿在山中的失散义军及被朝廷裁斥的老弱病残官军都成了廿八都的早期居民。北宋在浙江南部设镇44个,古镇排行28,当地人称廿八都。自明朝起,仙霞古道成为浙闽间的商旅通道,廿八都成了浙闽之间的货物集散地,移民就更多了。清代“三藩之乱”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百姓,觉得有重重仙霞山岭和4个仙霞关隘阻隔的廿八都,在战乱时稍稍平静一些,有一点避祸的功能,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商业、手工业、农业也更加繁荣了,至此,古镇发达完整的农耕社会格局全部形成。
我到廿八都那天,正好碰上全国20个著名旅游微博博主组成的采访团在古镇活动,他们在古镇的清代老房子金家大宅体验古镇过大年习俗,杀年猪,打麻糍,磨豆腐,忙得不亦乐乎。到模拟的年夜饭端上桌时,一声欢呼,大伙围桌坐下,热腾腾的米酒端上来,传统的“八大碗”摆上来,值得推荐的有两道菜,一道豆腐风炉仔,是以廿八都豆腐为主料,配以排骨、冬笋,放在泥巴做的“风炉仔”上,以当地木炭为燃料,文火慢炖。一道枫溪鱼,是枫溪里捕来的野生小鱼,小鱼没有泥腥味,肉质细嫩。吃完年饭,又去关帝庙前的广场看戏,演员是古镇有表演才能的居民,拉琴吹笛唱歌跳舞玩木偶,很是热闹。
古镇有两条老街,北为浔里街,多为古宅名宅,南为枫溪街,多为前店后宅的商号。奇特的是,古镇屋屋相连,户户相接,巷道回廊互相连通,没有一条断头路,居民晴不戴帽,雨不打伞,有点世外桃源意思吧。
有名的江南古镇我全都去过,各有特色,但独有廿八都,一个由移民建成的商贸古镇,却呈现出由“士农工商”构成的完整农耕社会格局。也许正是处于三省交界偏僻地,才能完好地保存至今。
原载于2014年1月12日《新民晚报·夜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