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5.20 来源:衢州新闻网-衢州晚报
水和玉,养就了龙游的精神。
水,是龙游的灵魂。衢江一路向东,先入兰江,再入钱塘,后入大海。“系舟犹在凤凰山,千里西江此日还。今夜魂销在何处,玉岑东下一重湾”,明朝的某个深秋,龙游大地橘红柚黄,丹桂飘香,留驻了戏剧大师汤显祖的脚步。也许正是在这儿,他生发了创作《牡丹亭》的灵感。那时衢江水汀濯出的清雅,至今还有馨香。
早春循着灵山江往西南方向,可见群山叠翠,梨花绵延。历史上这里是岑山箬梨的主产地,上个世纪末,这儿又获中国黄花梨之乡美称。再溯江而上,便进入莽莽竹海。苍茫的竹林里,余绍宋先生在痛楚中展露微笑,诗意的墨汁渗进了地上发黄的枯叶,却化成了粗壮的根系,生发,抽芽,长成这群山深谷里恒久的翠绿。先生生前品茗的沐尘泉水虽然已经枯竭,但是他手书的“沐尘泉”碑依然如故。
到了沐尘水库,这是灵山江上的一块绿色翡翠。高峡平湖,龙游的百年梦想终于成为现实,一亿立方米的库容,治水安澜,福泽百姓。清水盈盈贯大地,重整山河正当时。走在高56米,长444米的大坝上,眺望万亩库区,碧波荡漾;竹海叠翠拥浪,风光无限。我不禁口占一绝:群峰浮碧色,小舟锁孤烟。清风揽月去,沐尘入水间。
水是山的血脉,竹是山的品格。千竿万竿,是大山朴素的儿女,静静吐露源自地底的芬芳。华岗就有着竹子的品格,他是学者,又是战士,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高风亮节,不媚权贵,一生战斗大无畏,著作等身耀人间。“两袖清风朝天去,粉身碎骨浑不怕”,这是一种海月清光般的壮丽,又迸发着宁为玉碎之风。
衢江灵山江像两支玉簪,在古邑的青砖黑瓦间划出一道道印痕,东阁桥则是玉簪头上质朴的镶嵌。桥下一脉静静流淌的江水,不知浣白了多少清水丝绵,浣白了多少红颜鬓发。江里的船,也不知送走了多少龙游商人,送走了多少寒来暑往?只有一块块苍青斑驳的桥头石,在历史的书堆里述说着无限的丰盈与苍凉。
其实这片土地,一直在向中国传统文化贡献着最为高贵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的精神内核,都与水和玉的气质一脉相承。从徐偃王临溪筑室起,就开始了代代承继。也是因了玉的品格,“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抗金名将宗泽在龙游为官,既为龙游百姓谋福,又为中国历史添墨加彩。也是因了玉的品格,刘章,余端礼等龙游先人,带着故乡的氤氲水汽,居高理政,不辱使命,功高德重,泽被万民。乡贤在前,如丰碑耸立,后人当不辱使命,创新创业,砥砺前行。
君子如玉,明玉如水。这片土地从来不缺有品格的人,像一曲曲绝唱,高歌着龙游人的精气神。迎着日出日落,这里的人们带着固有的热忱和慷慨,秉承着独特的性灵和坚毅,追逐着新的时代。
玉,为水之精。八大水系遍布龙游县域,因了水的长年浸润,一直闪烁着玉的光华。九千年前的青碓遗址,让厚重的历史以玉的姿态在世人面前展露,大声而坚定地告诉世界,当别处还是一片蒙昧与混沌之时,此处已有文明的曙光绽放。全国历史最久且保存最完好的第一块黄龙玉制品,汇集了最原始的美与崇拜。那些需要借助放大镜才能细数的玉纹,是经了怎样的琢磨,穿越了时代来炫耀先民的智慧与能耐?又传递着怎样的信息与荣光?如今,它们只能静坐在聚光灯下,坦然面对世人探究的目光。
盛世兴也,美玉亦兴也。近年来,龙游黄腊石以一种新发现的美玉身份阔步迈进收藏家的视野。黄如金,红如血,白如冰,乌如墨。色彩亮丽,晶莹剔透,美之名曰黄龙玉,也是一个能承载中华玉文化万年梦想的玉石品种。彰显华美国色,激起雄心无数。
拥有一江碧水,把玩万年玉石。相信历史定格在这一页,将会记载着当下这水清玉洁丰润辉煌的一笔。
(余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