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4.09 来源:
何涤非
何涤非的书法作品
汪永江
汪永江的书法作品
无论是被春雨洗过的和煦阳光,还是展馆外那片淡黄嫩绿的油菜花田,都无法掩盖这一天洋溢在须江之畔的墨色光华。3月28日上午9时许,来自全省各地的四十余位书法名家云集一堂,话题始终围绕着浙派书法如何传承与发展、借古与开今。
与此同时,在江山市国际大酒店4楼展厅,73幅匠心独具的作品正静静地接受着人们目光的触摸。在这个名为“百年追梦”的书法展上,不论是大气磅礴的中堂笔墨,还是文雅敦厚的手札小品,这一缕来自钱塘笔阵的墨韵,汇聚成为凝于三衢烟霞笔端的一苇长卷,既蕴含着江南灵秀婉约的气韵,又透露着一股钱江大潮滚滚东去的豪迈气势。
这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工作会议暨创作论坛会议,第一次以会议和展览相结合的形式举办,也是衢州第一次喜迎八方来宾,承办省书协创委会主席团会议,共襄一年一度的书坛盛事。正如衢州市文联主席欧阳建华所言:“在被誉为‘书法强省’的浙江,衢州书法本身具有薄弱的一面,与其他地区相比依然存在差距。近年来,衢州的书法家们笔耕不辍,本土企业家对文化的认同感日渐加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有幸迎来全省书法精英汇聚于衢州,这无疑将成为推动衢州本土书法发展的极大助力。”
在此,本报特意撷取了我省两位书法名家的书法艺术观点,以飨读者。我们有理由期待,衢州的书法之春将踏着人间四月天的舞步翩跹而来,以大地为纸,以衢江为墨,让“浙西笔阵”也随衢州奔跑的节奏,在这片热土上腾飞!
何涤非:笔墨不必随时代何涤非,1970年生,浙江诸暨人。现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等。
与一般现代书家不同的是,何涤非的现代精神立足于传统之中,他的现代意义不是以与传统相对立的态度出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挖掘传统书法的美学精神,带有更多书法传统“守护者”的意味。
“许多人都在宣扬一个观点,叫做‘笔墨当随时代’。在我看来,哪怕再‘之乎者也’,也规避不了时代气息的熏染,无需为了迎合时代审美而改变。当然,这并不是说一味地‘摹古’就好,但若一味地想着‘创新’也是行不通的。书法不是一个简单的东西,我们觉得停留在农耕时代没有关系,只要把传统的东西慢慢保存下去,挖掘出来。书法是一门慢熟艺术。”何涤非如是说。
“书法需要两个支撑,一是技法支撑,二是审美支撑。”说起技法和审美,何涤非的表述平实而不失风趣:“何谓技法?就是要善于运用毛笔。好比一个木匠,必须熟练地运用锯子、木刨等工具,这样才能做出好的器物来。说到底,笔法蕴于字里行间。而审美则复杂得多,一个人的学养、阅历、人文内涵都能影响到他的笔法气质,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技法有余而审美不足。”
“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的文化脉络,站在一名书法工作者的角度看,一名书家的历史责任就在于要把我们这些书法所传递出来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最基层。”作为省书协创委会秘书长,何涤非告诉记者,目前,省书协主推“浙风浙派”自上而下的基层书法服务模式和“钱塘笔阵”自下而上的区域文化滋养模式,二者的立意与宗旨遥相呼应,共同致力于打造浙江书协服务模式的创新之果和省书协服务基层书协、服务会员的“笔阵图”:“在2013年的全国书法展中,我省一共824人入展,73人获奖,可以说是再创了历史新高。去年4月至10月,我们组织了全省范围内的书法巡展,同时还举行了作品的观摩会和创作论坛。这个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在衢州、舟山等平时活动较少的地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汪永江:儒释道对书法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
汪永江,1966年生,执教于浙江大学艺术学系。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书法创作委员会主任、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等。
展览现场,汪永江对每幅作品逐一介绍和点评。在他看来,一个时代的书法风格跟最终形成大师的风格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对书法文化以及风格的影响,在浮华的时代如何在书法创作中寻找书法文化的灵魂。
“在热闹浮躁的展览下,我们应该安静下来,考虑一下自己对书法如何提纯,对书法做更深度的探索,如何与古人更深沉地对话。书法家更应该确立书法追求高层次的审美情趣,应该敢于否定自己,尝试去做一项某一个书法的课题研究和梳理。应当强调书法创作情性的发挥,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不受时风的影响,我反对学习时人,学习时人也许能立竿见影,但是终究不能探求传统的本质,更应当在传统中获取一些精华。当然,学习传统很漫长。”汪永江表示,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传统,不仅要看作品,更要看背后人的内在情性。
“不管是何种时代风格登上历史舞台,书法的主角始终都是一条饱蘸文化血液的永不褪色的笔墨线。纵观历史上每一位书法大家,他们都是精通经史子集的出色的文化大家,而历史上也鲜有专业书家一说,文人学者们在文化的浸润下‘我手写我心’,以一杆软笔展现出个人心灵的踪迹而成为书法大家。他们或儒或释或道,总能牢牢把握住书法的这根高度浓缩的线条,在“法度”的这片天地里毕生辛勤,最终将整个中国书法史在琢磨、演变、传承中,深刻阐述书法艺术真谛,串联成一部互为连缀、互为贯穿的历史,创造一幅幅千古绝唱。”在汪永江看来,那些只关注形式而缺少文化支撑的“创新”,颇显空洞乏味:“当代书法更多是‘破’法度,而不是悉心地去理解法度,因而造成历史转承性被打破,传统书法之美的审视标准也因此受到破坏。当代书法必须走出自己的时代风格。书法爱好者们要以身力行,理智地面对经典、提炼经典元素,积极投入文化的传承之中,然后再抱以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道家顺乎自然的思想,禅宗不拘成法的韵致,与其他艺术相互守望,继往圣之绝学,回环、宛转、延续,推动当下时代书风的新生,使书法艺术再次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