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9.14 来源:超级管理员
贺奎飞
衢州二中的校园着实有点大,我在里面工作了十几个年头,有许多地方虽远远近近地看过,却从未走进去过。
图书馆北侧,满眼是苍翠挺拔、郁郁葱葱的树木,恩师亭被掩映在这青翠的绿色之间。要不是随着儿子“游园”,我还真不会来此幽静处。通往亭子的几条小径忽离忽合,两排桂花树随小径左弯右转通抵恩师亭。几棵枝繁叶茂的大樟树簇拥着飞檐翘角的六角小亭,亭中安放着一张石桌和四只石凳。
儿子指着迎面亭柱上的对联问我:“妈妈,对联上写的是什么?”我见这字,字体结构匀圆齐整,左不见撇,右不见捺。既不是隶书、楷书,更不是草书、行书,学过一段时间书法的我,猜想这大概是篆书了。可是,我真的一个字都不认识。虽然看不明白,可是从这字体看来,总觉得这对联的作者应该厉害,实乃“不明觉厉”。
我正仔细研究这装饰性极强的对联,突然听到儿子大笑起来:“哈哈,妈妈,你快来看,这里还有一副熊孩子写的搞笑对联!”
原来,背面的两根亭柱上刻着:“捣蛋淘气你我他都惹过父母生气,马虎粗心数理化全凭了先生操心”。下联的左下端落款:五六届全体校友,二00三年十月。
五六届是我们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掐指算来,已毕业六十年。倏忽一甲子,当年那帮淘气捣蛋、马虎粗心的“熊孩子”,如今已年近八十。
儿子被这副直白风趣的对联逗得直乐:“妈妈,你不是说你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学霸吗?怎么还有这样淘气捣蛋,读书全凭老师操心的熊孩子?快百度!快百度!看看另一副对联上写的是什么?”
儿子缠着我百度那副“天书”,可是,我既不认识,也写不出来,怎么百度呀?我发了张照片,在万能的微信朋友圈里无人知晓这“天书”写的是什么。最后,还是我的书法老师给我作了翻译:“诲人不倦五经摩手,因材施教六艺在胸”。
我到处打探,这两副一文一白、雅俗共赏的对联出自何人之手?知情者说,两副对联均出自孔爷一人之手。
孔爷即是孔祥楷先生,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嫡长孙,亦是我们学校的五六届也就是第一届的校友。我听过孔先生谱曲的《大同颂》;见过孔先生的墨宝,学校图书馆外墙上的题名,字写得潇洒奔放,独具特色;我也拜读过孔先生的书,书中透露出深厚的国学底蕴。孔爷果然是“名士风流”,对联写得这么有个性。
文如其人,字如其人,孔爷和他的文,和他的字一样个性鲜明。他常拒绝一些事先无约人士的造访,说:“我不能不认识见面就访谈。”却在回母校的报告会上,对老师们说:“我孔府随时欢迎老师们去做客。”
我曾见孔先生在校长的陪同下走访校园,校长扬扬手跟我打招呼,孔先生站定,朗声问候:“老师好!”传闻这位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嫡长孙平日里为人和气,他曾当众驳回某人索要《孔祥楷文稿》、《嫡长孙孔祥楷》两书的签名赠书要求,委婉说:“书没有了。”自古来,奉祀官见官大一级,孔先生作为中国内地最后的奉祀官,对路遇的母校陌生年轻老师如此恭敬,让我颇受感动。
孔先生的容色言动,宛如圣人之在目。孔圣人上朝时“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今孔先生在老师面前“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学校,王政之本也。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敬学。 东南阙里,儒风浩荡。在衢州二中校园,第一届开门弟子捐建石亭,并著对联,以铭师恩,荷天之衢,始于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