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7.27 来源:超级管理员
巫少飞
自建炎二年(1128)孔氏大宗南渡衢州后,孔氏南宗家庙曾三迁其地、三次建庙。分别是菱湖家庙、城南家庙、新桥街家庙。现在的新桥街家庙为明正德十六年(1521)始建,当时的家庙“地位崇广,规制庄严,遐瞻阙里,实相辉映”。据孔祥楷先生相告,孔庙进门处原有8棵银杏,它是明代建家庙于此的历史见证。
相传孔子杏坛设教,收弟子三千,授六艺之学,为士林所称颂。故后世常把银杏列入孔庙的建筑体系中,杏坛亦是孔子兴教的象征。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认为《庄子·渔父》中的杏坛是譬喻,故真正记载“杏坛设教”之事恰在孔子第47世孙孔传的《东家杂记》中。孔传是陪同孔子48世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的从父。
明正德年间的8棵银杏,避过了三藩之乱、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但有两棵银杏却“倒”在了“文革”期间。“大约4年前,市委书记带了一些客人来孔庙观游。其中,有一位孔姓老板了解到孔庙尚缺两棵银杏,表示愿意想想办法补全历史的缺憾。”孔祥楷告诉记者:“我当时没在意,因为要找到和明正德年间差不多大小、树龄的两棵银杏谈何容易?何况这得要费多大的精力?直到这位孔姓老板于一年后派员工通知我,告诉我找到了差不多大小、树龄的银杏了。我连忙打电话问市委书记,可市委书记表示,他对这位孔姓老板也不太熟悉,只知道他有这份热心、好心。
没过多久,孔姓老板派员工用大车装上10余米高的两棵银杏,千里迢迢从广西运至衢州,光运费就花了10多万元。“用吊机搬至孔庙,悉心种下后,他们还告诉我,要用他们带来的专门用于移植古树的化肥。同时还说:‘一年活不算,第3年活了才算’。”对这位做好事不为名利的孔姓老板,孔祥楷大为感动:“这位孔姓老板对衢州也不熟,对孔氏家庙也不熟,但他这样做,不但填补了国保单位——孔氏南宗家庙的多年缺憾,也是对孔子的正心诚意。”移植那天,孔祥楷在原古树种植处找到一小段明正德年间的银杏小树根。他洗净置于阳台上,每每茶瘾过足后,就端详一番。
如今,孔姓老板移植的两棵银杏已至第3年,且长势喜人。孔祥楷也常常要到移植银杏的地方逡巡一番。每当孔子生日前后,那碧叶翻飞出的是一片金黄。 孔祥楷对孔庙内的银杏非常爱护,有人欲采摘银杏的种核、叶子,说是有药用和营养价值,孔祥楷马上制止。因为在他看来,这银杏已不是普通的植物,它的背后,有“天地以仁为心”的儒家之道,有明正德年间孔彦绳复爵和始建新桥街家庙的历史,有南渡的先人于庠馆里衍圣弘道、平民办学的义行,还有古今各界有恩于孔氏南宗的友人情谊……
孔庙秋天的银杏。 张继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