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4.07 来源:超级管理员
林志贞
清明是传统节日,有阵子在我眼里却是吃大过祭祖。
说起清明的吃,自然离不开江南人家都爱的青团——清明粿。清明粿的制作对江南人家来说已无须细述,艾叶当然是必需的。三月的田野间最好找的就是艾叶了,一丛丛一片片地在风中摇曳,蹲下身只消一刻,手里就是一大把。若嫌麻烦,菜场里早有人家提着整篮艾叶在卖,若还想省事点呢,还可上外面买现成的清明粿,当然味道上会不及自己做的。有同学做微商,早早即开始吆喝清明粿了。
老家常山草坪村在浙赣交界,一脚迈到邻村就是江西地界。相比起来邻村的姑娘们都爱上我们这边,这或许与两地经济水平也有关。每年清明远未来到,就可看到邻村的那些姑娘们三三两两骑着自行车上我们这边剪艾叶,傍晚回去的时候每人的自行车后都驮着满满当当的两大袋艾叶。每天来去,很是壮观。那么多的艾叶,自然不会全留着自己吃,大部分是用来卖的。
老家人也剪艾叶,却只要一把,平铺篮底就行。清明前几日,家家都开始做粿。咸味的呈大号饺子状,里面包裹咸肉笋丁豆腐丁,圆饼状的是甜口味,包上芝麻糖搓圆溜后放进印模,抹平整表皮,然后将印模在案板上一敲,一个有着好看花纹的甜味清明粿就出现了。尽管家家都做,可做好了妈妈依然会给左邻右舍送去几只尝个鲜。
在网上搜了搜,大部分人家对艾叶的处理一般是用开水过一遍,老家人却另辟蹊径,浸泡艾叶用的是石灰水,然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接着是放进已准备好的石臼里捣碎,这样艾叶的前期处理才算完成。所以尽管是用过石灰水,大家仍可放心入口,而且经这样处理的艾叶做成的清明粿更清香糯软,吃不到一丁点的艾叶渣子。
清明上坟,清明粿是少不了的祭品,小时候我最爱跟着父亲一起去给先辈们上坟。待我出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早已离开,所以清明上坟该有的离情愁绪在我这里统统变成了漫山没心没肺地疯跑,采一大把一大把的映山红,或是爬上茶树找躲藏在枝叶间的茶苞茶瓣。父亲在先辈们的坟前上过香燃过纸,对他们该禀报的也禀报了,需要他们出力保佑的也细细交待了,最后将杯里的酒泼在地上,收拾碗筷带我回家。上坟用过的肉啊、蛋啊之类的,晚上重新回锅就是父亲的下酒好菜,清明粿也被带回家。而我往往尚在路上就已从竹篮里抓过清明粿开吃了,从不忌讳。清明粿被母亲用细火煎得两面微黄,很有嚼劲,里面的芝麻和着细糖早化开了,咬一口都是甜香。一个下肚,目光依然瞟向竹篮,分明是未过瘾,父亲却不再给,只是一路哄骗。慢慢长大后,再去上坟,多了心思,却是不再嘴馋那些东西了。 清明依然上坟,山花依旧灿烂,却是父亲睡在里头,我在外头。在父亲坟前燃一炷香,陪他说尽话喝干酒,我起身离开,将几只清明粿用纸巾包了留在那里。这么多年了,父亲是否还会记得那个在他身边疯跑,又一路缠着要吃清明粿的小女孩?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