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不同俗,衢城春意稠在风俗中过年

发布时间: 2016.02.05   来源:超级管理员


  过年前夕,人们就写上了对联。

  记者 巫少飞/文 鲍卫东/摄

  编者按:今天正是腊月廿三——农历小年夜。小年夜的到来,也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与伏笔,意味着离春节只剩下一周时间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扫尘、剪窗花、贴春联都可以做起来。

  在衢州大部分的地区,一过腊八节,大家就为了“年”忙活开了,但是真正全家齐动手的准备,一般是开始于腊月廿三。那么,衢州人从腊月廿三到正月里,又都有些什么风俗呢?

  

家家户户包粽子。

祭灶

  腊月廿三日,传说是灶公、灶母上天的日子,这天灶神要去凌霄殿述职,人们欢送他,并希望他在玉帝面前嘴甜些,多说些好话。一般神牌上要写“九天东厨灶君之神位”,右边写“搬柴童子”,左边写“送水郎君”。庙外上方写“灶君府”,边联左右写“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以糖豆、油枣、麻球等甜心祭灶君,盼其上天“述职”时,能“多言善事”。唐代的《辇下岁时记》中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记载。而焚稻草于灶门口,意为喂饱天马,好送灶神高升去天府。

  旧时衢州尚有此俗,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换取食物。

  祭灶与过年有密切关系,灶王爷被认为是天上诸神的引路人。年三十,灶君归位,仪式就简单多了。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行了。

  

老夫老妻,新年穿新衣。

“过年过年,忙点吃吃”

  廿四开始大扫除,称“掸尘”,故有“廿四掸尘壅,廿五送长工”的俗谚。此时,家家要擦洗家具,拆洗衣被。之后要杀猪、宰鸡、宰鸭和备办年糕、粽子、油豆腐、冻米糖等年货。旧时因忌讳“杀”,改说“旺”。龙游人制发糕取“福高”谐音,寓意“年年福、步步高。”有意思的是,在《中国谚语集成》一书中,收录的衢州过年谚语为:“过年过年,忙点吃吃。”

  年前这段时间,女婿得将发糕、年糕、粽子、猪肉、馒头、蜡烛、火炮等挑送岳家,叫“分年”。结婚第一年礼品更丰盛。

  

团圆是过年最重要的事。

贴春联过大年

  衢州人写春联,一般喜欢用吉祥的字眼,表达人们对来年兴旺的愿望。如:“山青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翠柏青松送寒去,红梅白雪迎春来”等,横批则为“迎春接福”。

  在江山张村祠堂,有清代张謇撰的一幅对联:“听不进莫吵请问前头高见人,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来人。”

  除对联外,住家大厅的正上方,常常要贴“五瑞图”“富贵寿考图”“如意平安图”“华春富贵图”“三阳开泰图”等吉祥年画。

  在“五里不同俗”的衢州,有些地方过年特别有特色。过年最早的据说是旧时江山市四都镇洞村人,腊月二十七就过大年。这一风俗延续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化县密赛、上溪、金村等地,大年三十均是清晨过。有意思的是旧时开化县张湾乡塘林村境内,人们在腊月二十七和正月初二两次过大年,传说与躲避讨债人相关。

  此外,衢州各地都有正月十五过“小年”习俗,如常山县的东案乡。旧时龙游县农村在除夕夜,大人还要带着小孩子到竹园里摇青竹,小孩边摇边唱:“摇摇青竹娘,今年给你长,明年给我长。”而开化农村过年,火缸里要燃以大柴头,使其烟火不绝,以兆人丁兴旺。

  江山峡口镇,除夕年夜饭吃得特别早,吃后就将橱、碗、碟等搬到大溪边用清水冲洗干净。传说灶神看见家家洁净会上报天帝,来年让大家过个风调雨顺的好日子。而江山四都人过年,大年初一早晨必由丈夫起来烧火煮饭。

  

元宵舞龙灯。

跨越时空的典礼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新岁之首,万物发生,人们认为此时是“人道返始之时”,对祖先祭祀十分看重,或行家祭,或行墓祭。拜祭祖先的过程,也是家族人伦关系强化的过程,同时隐含了人伦关系的再造。

  除夕黄昏,要张挂祖先像于堂左,祭以茶点,至初三晚收藏太公像。除夕上灯要备“三牲”祭祀天神,俗称“谢年”,然后接回灶君,祭祖先。衢州北乡和南乡祭祀稍异,但年夜饭前必要祭祖以告慰祖先,一般以全鸡、猪头敬奉,燃三支香鞠躬、斟酒于地,有的放堂前作祭,有的则上坟为之。供祖先的斋饭、豆腐、酒等,初三才能撤去。上坟一般焚香点烛,燃放鞭炮,铲去坟上杂草,并加泥,用屏纸折成条状,上贴一条红纸,用石块压在坟顶。

  据《龙游县志》载,过年这天,得“昧爽具衣冠,南向祝拜天地,次拜祖先像。自初一至初四早暮必祀神,市中亦停贸易,谓之过年云。”而“摆兴”和“堂祭”一般是大姓望族家举办,得请专职祭师,摆上五谷、瓜果、牛、猪、鸡、馒头等,还要迎灯、演戏等。

  船家至每年除夕,都将船撑至河中心,头朝下游,摆香案、祭品,由父辈率全家持香、焚纸叩拜天地、各路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河里鱼多,全家清清洁洁,俗称“谢年”。祈祷毕,才能靠岸吃年夜饭。衢州船工一般奉周宣灵王为专门保护船上人的司风雨之神。

  祭祀蕴含着中华文化诸多要义,在仪式的背后,有礼仪之邦的民德归厚,也有天人合一的和谐共处。

 

 郑志辉剪纸作品《新年好》。

开门迎新

  年初一开门迎新不能早于子时。大年初一凌晨,男主人要烧天香、放鞭炮,焚香告祝天地,求其赐福。并要讲彩话,如“四季大发财,元宝滚进来”等。开门放炮后,合家穿新衣服,点起红烛饮果子茶。有的地方则吃糖年糕,以兆新的一年甜甜蜜蜜。一般初一早餐均以挂面为主,以兆长寿。此日,读书学生要开笔写字,写的是“新年开笔龙虎笔,一年百事大利吉”等。旧时衢州还有“早不食荤,晨吃长寿面,午晚两餐皆素食,合家团圆而坐”的风俗。

  衢州山民于这天要上山砍柴,因柴与“财”谐音。

  拜年

  初一吃罢早餐,小辈要向祖父母、父母拜年,而且必须长跪拜。拜罢,长辈赐与一红包和一碟果子。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的拜年,衢州旧谚云:“拜年拜得健,拜到正月廿。”柴萼的《梵天庐丛录》称:“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谒亲友,或止遣子代贺,谓之拜年。”

  拜年要带“果子包”,以糖果、糕点充之,且须双数。受拜之家要回以冻米糖、红枣之类。新女婿拜年称“上门”,最为隆重。携带之果子也比一般人贵重些,而且要用双包。新女婿要坐高横头,俗谓做女婿唯此一日大,以后只能坐角落头了。

  过年馈赠饮食古已有之,据明代万历年间的《二续金陵琐记》载,南京文人周晖过年出门拜年时,见兵马司前手捧食盒的人,挤满了道路,造成交通堵塞,上前一问方知是“中城各大家致兵马司送节物也”。也许拎几个食盒对权贵们不足道也,但此风恶化了社会风气。

  元宵灯会

  元宵俗称“灯节”,又称“上元节”。旧时衢州正月十一日起灯,是晚,每家焚香点烛,商店要请“开张酒”。龙灯过处,每家均在门口设香案迎接,称“迎灯”。从正月十一日开始,四门八乡的花灯要进城,县城附近的龙灯则要进城到关王庙朝拜。乡下的龙灯结构简单、朴素。大型的是外周王庙一带船民的大布龙,龙头大、骨节多、龙身长。锣鼓须两人抬,一人敲。大布龙前有大型牌灯,一写“青龙吉庆”,一写“五谷丰登”。牌灯之后为百子灯,一枝枝竹叉系多盏彩色纸灯笼,大布龙前后有四至六人吹大喇叭。龙灯除了在大街上抢球翻滚外,还进祥符寺、天宁寺等大小庙宇参拜佛像。十三日为灯头,板龙、花龙、马灯、采茶灯、皮影戏等遍布各大街。玩灯人大都赤膊,头戴蒲筲,任群众投放花炮。常山胡家板龙,长达227节。十五日,是闹元宵的高潮,十字街头等地扎有彩色牌楼,张灯结彩,挂“金吾不禁”的横匾。有新婚夫妇,坐乌龙轿,穿牌楼而过,叫“钻灯棚”,意为能生育。观灯群众可随意打开新娘的轿帘,还可同新娘开玩笑。是夜,张灯、看灯、猜灯谜、观焰火、吃元宵,品目繁多。狮子灯、走马灯、踩高跷及各种花灯齐集,灯会进入高潮。

  所不同的是,旧时衢州龙游灯会却在二十、二十一两晚,相传东华殿菩萨是城隍的娘舅,正月十九日,城隍要到娘舅家拜年。旧时龙游城有河西、旌中、学前、城角、龙头等10个社,于元月二十一日晚,每社出一台台阁。有的台阁扮《霸王别姬》,有的台阁扮《孙悟空借扇》,各种各样,煞是热闹。同治《江山县志》载:“元夕放灯,笙歌彻旦,鱼龙曼衍之戏,填街塞巷,夜行不禁。”此时,必有龙狮队及各类彩灯,彩灯中有鱼灯排阵、龙头抢珠、狮灯生子等。采茶灯对唱最为讨人注目,他们敲锣打鼓,轮番上市,走街穿巷,热闹非凡。旧时衢江上曾有水上放灯,为“元夕流灯”,今已失传。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