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5.13 来源:超级管理员
郑凌红
姑娘们正在表演满山唱。资料图片
开化地处钱塘江源头,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地域对文化的影响毋庸置疑。多元包容的文化,在青山绿水间滋长。历史上的开化,由于地处偏远,山多地少,乡民便多在山上劳作,自给自足,与世无争。为排解寂寞,消除劳累,山区农民劳作或闲暇之余,爱自编自唱山歌来驱除疲劳,激发干劲。同时,通过对唱、合唱方式交流情感,庆获丰收等,口口相传,代代相传,延续千年,“满山唱”因此而得名。并于2009年列入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由于地处三边,加之战乱、水害、经贸等因素的影响,开化是一个移民迁徙地。福建的客家族,浙西南的畲族和江苏等地早年都有移居开化各地乡村。这些人群也带来本地的一些民歌,为开化民歌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风格。因此,开化满山唱的艺术特色,有明显的浙江山区地域民间艺术特色,同时又有安徽、江西、福建、淳安等民间小调的印迹,是一种文化多元交融的产物。
开化满山唱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和齐唱,有号子、小调、民谣等,很少伴随动作和器乐。由于以劳作休息时即兴演唱为初始,表演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待劳作者众,人群激昂,遥相呼应,便为齐唱,也称群唱。另外,它的音乐语言通俗易懂,容易深入人心。
开化满山唱是一部口口相传的民间文学,它来自民间最基层以农民为主的创作群体。内容丰富,题材宽泛,有描写忠贞不渝的爱情的,也有体现劳动场景的,更有蕴含哲理的别样民俗。语言朴实无华,故事源于生活,情节曲折感人。篇幅有短有长,但情感含量很高,它用原味的语言和旷达的胸襟将内心世界的思想情感真实表露和宣泄,体现了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崇尚大自然的思想和勤劳勇敢的智慧,给人以最朴素的美感。如《九娘歌》《十里亭》《卖花女》《朱买臣》等每首都在300余句以上,长的达880余句,这在江南一带实属罕见。
开化满山唱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极大的艺术生命力。它集中反映了千百年来开化人民在自然、生产、生活斗争中的经历,意志感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憧憬。它以鲜明的表现方式、独特的演唱风格、丰富的演唱题材真实地反映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风貌、精神向往和审美要求,充分展现了开化人民的乐观豪迈性格和多彩的风土人情,成为开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民族民间山歌,总是与一个地域的历史发展紧密联系。在开化,山歌不仅仅是一种历史文化的现象,更是被开化人民视为传情达意,抒发情怀的珍宝,带来吉祥和欢乐。这种以歌唱作为媒介的口口相传,促进了各地域、各民族,不同人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达到男女之间、地域之间,历史文化传承融合的社会目的。千百年的口口相传和代代相传,使开化满山唱已经和当地乡民的精神生活融合在一起,并以最原始的形式将这一朴素的民间文学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