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

发布时间: 2013.08.15   来源:衢州市档案局

       主食 菜肴 喜庆宴请 饮酒 风味食品 进补

 
主食
 
民国时以大米为主食,也间食杂粮。逢年过节,一般较丰盛;农忙时,上下午各增加点心,称"接力"。解放后,稻米作主食的比例迅速提高。
 
一日三餐。稻米以早(籼)米为主要食米,糯米一般用来包粽子,做八宝饭、炊饭、酒酿或做馍糍、汤圆、粉圆、糕点等。晚米(粳米)以制作年糕为主,也有做饭吃的。
 
麦以磨粉为主,供作各种点心、粉食、馒头、麦饼等。建国后,城镇早餐多喜食馒头、稀饭、泡饭。80年代后,富家早餐风行牛奶、包子、蛋糕、豆腐浆、炊饭等。
 
菜肴
 
民间称菜蔬。城镇居民大多现买现吃,一般人家以蔬菜为主。乡间基本自种自给。50年代后,肉食增加,鸡鸭等食品也日渐摆上寻常百姓的餐桌。农村和部分居民一直保留干制与腌制蔬菜的习惯,有咸菜、菜级、菜头、榨菜、菜干、泡菜等。
 
喜庆宴请
 
民间婚娶、寿庆、建屋等均办酒席招待,宴席上除热菜外还有冷盆、糕点和糖果。品种较多,道数不一。现在城乡各地通行冷盆、热炒、全鸡全鸭及甜食等,一般一桌十多盆,多的有达二三十盆者。80年代以后,一些较重大宴席,愈来愈讲究排场。宴饮后还有赠高级烟或高档纪念品之举。
 
饮酒
 
以黄酒为主,民间用糯米酿制,存放愈久愈好,谓"陈老酒"。白酒有麦烧、米烧、番薯烧、糟烧等。60年代后,风行啤酒。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瓶装名酒亦逐渐风行。以杨梅浸烧酒制成的"杨梅烧'别有风味,为夏天民间消暑的家制酒。亦有用黑枣浸黄酒用以滋补。
 
风味食品
 
火烧饼 以麦粉发制,葱肉或豆沙为馅,贴烤炉内壁烘烤而成。也有以葱盐为馅的大饼,制法同火烧饼,为民间早点之一。
 
肉骨粥 以肉骨熬粥,撒以少量葱花、肉松、精盐、味精,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价格低廉,是深受欢迎的特色小吃。
 
姜汤面 用姜汤当水烧煮米面,佐以黄花菜、香菇、虾干、蛋等盖头,有辣味,富有药用健身效果,姜汤面原供产妇食用,近年渐至街上出售,为街头小吃之一。
 
山粉糊 以番薯淀粉、红枣、川豆瓣、红糖制成糊,清甜润口,为夏季民间甜点之一。吊桥头山粉糊更为有名。
 
青团 采清明节前后之艾青或绵青、花青等捣烂如糊状,与糯米粉拌和揉成,馅心有甜咸两种,做成圆形上笼蒸熟,清香软糯,美味可口。
 
粽子 春节及端午节有吃棕子的习俗,用粽箬包糯米煮制而成。有番薯粽、缸豆棕、肉棕、红枣粽、豆沙粽、栗粽、火腿棕等,品种多样。带有棕箬特有的清香,是民间喜爱的食品之一。
 
榨菜 以鲜榨菜拌以盐和辣椒酱腌制而成。民国时,周万顺的三星榨菜远近闻名。糟鳓鱼,以鲜鳓鱼购好后拌以糯米酿头,久贮不变,有独特风味。
 
皮蛋 亦称彩蛋。
 
进补
 
季节、生活层高低不同,民间进补的档次也不同。最常见的是鸡子酒。取黄酒与红糖和匀,磕入三、五、七、九个鸡蛋不等,煮熟食用。春耕、夏种、秋收之际,为增强体力,农民亦有配几贴补药进补;民间进补饮食还有黄鱼酒、田蟹炖老酒或桂圆、荔枝调鸡蛋等。中上之家亦有服人参等高档补品者。80年代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高档补品已广为民间食用。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