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6.04.25 来源:超级管理员
黄俊生
作者简介
黄俊生 南通日报社《三角洲》杂志主编。
爱心描绘美衢州
我从衢州带回一幅画,一幅画在树叶上的画。我说不上这是什么叶子,叶子上面粗犷的经络纵横交错,显现出岁月的沧桑,像一只辛勤劳作的掌心。我也不知道它是从哪棵树上飘落下来,也许是梨子树叶,也许是苹果树叶,也许是菩提树叶,但我更愿意相信,它是一颗心,一颗拳拳爱心。
画面是两个童子在下围棋,一樵夫站立观看,下棋者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状与观棋者静心观棋神情专注貌跃然纸上,极像清代乾隆中期画家丁观鹏的传世之作《烂柯仙迹图》。边款的诗句“樵夫观手谈,柯烂意未尽。石室棋一局,信安岁百年”则告诉我,画面描述的是南朝任昉笔记体小说《述异记》中的一则故事: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听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而不觉饥。俄顷,童子谓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因为这则故事,衢州成为围棋文化的发源地,烂柯山也有了“围棋仙地”的美誉。
这幅画,是我在以“爱心圆梦”为主旋律的志愿者家园“心愿树”上采摘的一颗爱心果。
衢州是座爱心涌动的城市,在街头闲逛,时不时会看见迎面走过来一个人,脸上洒满阳光,一脸热情而真诚的笑容,与我每年3月5日在宣传画上见到的那张著名的脸很像。这个人,会不会就是雷锋呢?在柯城区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我看到好多这样的人,画家杨远锋就是其中的一个,他的叶画在这里义卖,所筹款项用于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服务站外长着好多棵心愿树,树上挂着一个个寻求帮助的“微心愿”卡片:一床柔软温暖的被子、一只盛放知识的书包、一张延长双腿的轮椅、一个能够发光的可视门铃……服务站里堆放着一张张卡片:理发券、购书券、电影券、游泳券、家政券、陪护券、送餐券……一个个微心愿在这里被认领,上至省委书记,下至平头百姓,一颗颗爱心熠熠闪光。
点亮一颗心,照耀一大片。在这里,我看到“最美医生”陈玮、“最美村官”黄炊、“最美军嫂”徐建英、“诚信推拿师”汪南南、“活雷锋”徐根祥、“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蓝微……的身影,这一道道洒满阳光的风景,写就一个大大的“美”字。
同伴们坐不住了,一个个从心愿树上摘下心愿卡,认领这些“微心愿”。而我,得到一幅最美的叶画。
离开衢州的那天,我从《衢州日报》上读到一则消息:衢江法院两名法官,冒着生命危险从一辆侧翻在高速公路上冒着白烟的面包车里救出八位伤者……
龙游石窟抱谜归
1992年初夏的一天,龙游县小南海镇石岩背村的4名村民,一大早就在村后童坛山的一口长方形无底水塘口架起四台抽水泵,对着塘口不停地抽水,他们要引用塘水抗旱。这样的水塘在石岩背村还有好多口,都是天生的石洞,祖祖辈辈谁都没有下去过,谁也不知道洞有多深,只知道长年积水,水色青碧,塘里有鱼,有人曾在洞里捕到37斤重的大鱼来。
水泵24小时不停地歌唱,整整唱了17个日夜,水终于抽干了,村民们也惊呆了:一个庞大的地下石窟赫然呈现眼前!
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龙游县立即展开大规模勘察,结果探明,在石岩背村,这样的石窟竟然有24个。沿着村前衢江上下一公里的范围,石窟多达36个。处在石窟群中心的7个,则神奇地呈北斗七星状分布。其规模之大,开凿费工之巨,连闻讯赶来的专家学者都瞠目结舌。于是,石岩背村出名了,摇身一变成为“龙游石窟景区”。
“龙游”这个名字很好听,我是从电视剧《戏说乾隆》里知道这个名字的。龙游县处于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交汇处,县虽小,但其历史可上溯至春秋时期,当时叫“姑蔑”,迄今2500余年,堪称浙江省第二大古都。龙游石窟便位于县城北3公里处的一个临江小山中,当地人称此山为“童坛山”。
这是一个谜团百结的地下建筑群,每个洞口只有二十多平方米,呈矩形,垂直向下30余米,到达洞底却是一个数千平方米的大厅,洞中用几根“鱼尾”状的石柱支撑着,与洞顶浑然一体,好似古埃及的金字塔,洞顶和石柱上都均匀的留下古人似乎带有装饰意义的凿痕。一号石窟的岩壁上,刻有鱼、鸟、马三种动物的石雕图案,呈不规则排列,线条及造型极为古拙,似乎出自远古时代的工匠之手。作家张抗抗把石窟比喻为古希腊神庙,我看是很恰当的。但它比古希腊神庙的规模更加宏大,气势更加磅礴。走进石窟,宛如时光倒流到远古,让人对它产生无限的遐想。
让人困惑的是,自古以来,虽然许多文人雅士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在此逗留,大文学家郁达夫曾到此游览,但他们对石窟都没有留下一丝丝描述,就连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地的村民对洞窟也毫不知情,甚至连相关的传说也不见闻于民间。专家学者查遍史册,除了查到南宋诗人张正道游历此处留下的一句感叹:“千年历露波涛声,万古犹存斧凿痕”,可以引发人们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以外,其他的有关石窟的文字资料则一无所获。
一个如此浩大的地下石窟开凿工程,怎么可能在当地的史料中“漏掉”呢?难道是战争、瘟疫或者自然灾害顷刻间灭毁了此地先民?或者有人故意秘而不宣?一个谜团摆在后人面前。然而,摆在后人面前的谜团不仅于此,诸如石窟开凿始于何时?由谁主持?做什么用途?也就是这些“奇”与“谜”,激发了国内外成千上万的人前来寻踪解谜,竟都是无功而返。大批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石窟形成的年代及用途提出各种不同的推想和论证:采石场、墓穴群、藏兵站、存粮洞、古宫殿、储冰库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入窟尽是探奇者,出窟全变猜谜人”。我这样一个连探奇者都称不上的匆匆游客,出得洞时只来得及扯走几片疑云,怀揣几块谜团,便匆匆别它而去。
留个理由梦衢州
到衢州的头天晚上,老乡许彤邀约:走,去夜宵,吃兔头。
兔头?心里一愣,直犯嘀咕:这个东东,好吃吗?
七拐八拐,来到老城区大排档一条街,好像叫仁德路,在一家店面的二楼拣了个座位。人还没进门,一阵老卤的香味直透脑门。
待菜肴上桌一看,四样头:兔头、鸭头、鱼头、鸭掌,黑乎乎的,不太耐看。许彤说,这是我们衢州特色美食“三头一掌”,与金华火腿、五芳斋粽子齐名,同列“浙江十大名小吃”。
夹起一只兔头,迟疑地一咬,就胃口大开,不肯放箸了。只觉得肉质细腻而疏松,味道鲜美而辛辣,那种让人慵懒而又感动的劲儿,深入到骨子里。
我不知道该怎样评说衢州的“三头一掌”,我只是想念它。我只想在一个爽朗的午后,睡上一个懒觉,然后叫一辆三轮车,沿着江岸慢悠悠地走,去府山看看博物馆,看看孔氏南宗家庙,去北门街看看古建筑,看看行姿飘然、面带清雅的行人,说不定,我会遇见徐霞客。最后走到老城墙下,挑一家排档,看着面容清癯的老太太从翻滚着热气的老卤汤锅里给我捞两只兔头鸭掌,来两瓶啤酒,消磨一个奢华的黄昏。
其实,到衢州来,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单一个吃字,就能够涵盖你行程的全部。来之前,朋友说:衢州的麻饼,你一定要尝尝的。所以,我选了个傍晚,去寻找麻饼。满以为我会通大街地找,没料想,只要是食品店、土特产店、超市,都可以见到它的影子。
我喜欢这食品,圆圆的,像十五的满月,上面洒满芝麻,烤得黄澄澄的,又香又甜。衢州麻饼以“邵永丰”的最好,说是已有上千年的传承与延续,其制作技艺正在申报世界非遗项目。吃麻饼不应该像吞食大饼油条那样,而应选一个月满之夜,在桂花树下,邀三五好友,泡一壶香茗,让饼香融进桂香中,让心里充溢亲情、友情、爱情;或者挑一个清寒的下午,围一盆炭火,闻一下梅瓶,咬一口麻饼,啜一口清酒。
后来,我去“一足踏三省,鸡鸣万家听”的衢州江山市廿八都镇,在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的八珍名品馆里看到龙游发糕、江山米糕、常山胡柚、开化青蛳、方山贡茶,以及“薄如锦、洁如玉、滑如脂”的莹白瓷、有“东方橄榄油”之谓的山茶油、从南宋就开始种植的龙游白莲、用黄蜡石制作的西砚……这才知道,“三头一掌”和“邵永丰”麻饼,只是衢州土特产中的凤毛一角。
突然间,好像邂逅手拈杏花的少女,巧笑倩然款款走近,又擦肩而过,留下一缕花香与淡淡惆怅;又似撞见墙角三两枝梅花,暗香浮动,欲说还休。走出八珍馆,我心头萦绕遗憾。也罢,存个念想吧,留作我再去衢州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