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9.10 来源:超级管理员
卧佛山(即花山),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城,山高231.3米,山上青松茂盛、一脉葱茏,是开化县城的绿色屏障,像一道坚实的臂膀,守护着开化城中的风雨。
据清光绪《开化县志》记载:“昔名洒务山。”又云,“状如人卧又似玉屏,故名卧佛山,又名玉屏山。宋代建有灵山寺,明代建有王公亭,清代建有锡赉淹。”
卧佛山,1946年始辟为中山公园,建房八间,后荒废。1958年秋重建,更名为花山公园,“文革”期间再度荒废。1982年划定公园范围,面积500亩,恢复公园。1985年命名为“玉屏公园”。新建有盘山游览路、映日楼、寄畅亭、赏桂亭、假山、鱼池、鹿苑等建筑景观。
卧佛山不高,却受到了文人墨客的青睐。卧佛山也不大,却让无数登山者陶醉于它的千姿百态。随着时间流逝,它也成为了今天生活在这座小城的人们心中,最为熟悉的一道风景。
行走在青山逶迤、树木葳蕤的卧佛山上,其间不乏名人碑铭、题刻,以及岩洞幽深、亭园陈迹。明正德七年(1512),时任江苏昆山知县方豪,在爬上卧佛山后,心情豁然开阔,题诗抒怀:“昔我有奇疾,佳辰枕上度。黄花添蹙额,对床不能步。兹辰复何辰,乃得冥鸿附。石级如上天,城树壶中露。倚窗发朗吟,山川动遐顾”。
摇曳的翠竹、婆娑的清风竹影,在千年间都是卧佛山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有着深山隐逸气质的卧佛山,也从来都不乏竹林和雅士。明代时期,曾经有人在卧佛山脚建起了竹亭。明正德年间,广东副使徐文溥、刑部郎中宋淳、南京光禄寺卿徐公遴等在竹亭聚会。雅士们虽然都身处庙堂高位做着官,但心中也难免还向往江湖自由。于是,只要回乡,他们必然要在这千竿翠竹掩映的凉亭中雅聚,或吟诗作赋、或燕坐玄谈,他们烹茶团座的身影,恒久地印在了苍穹之上。
刊于清代《光绪开化县志》上的“玉屏映日”图卷,就生动地描绘了卧佛山日出时最美的清晨景象:“翠拥西山岚气收,玉屏高际曙光浮。遥瞻瑞旭千岩景,俯视清流万壑秋。雉堞连云跨胜概,灵山霞褪擅奇幽。春来花草平铺锦,喜约群英共醉游。”
卧佛山上有三座凉亭,分别是“卧佛亭”、“寄畅亭”、“丹心亭”,古朴典雅、精巧别致。三亭皆为六边形,飞檐翘角、古色古香。而据《光绪开化县志》记载,早在唐末,一位名叫胡公亿的邑人,在卧佛山西麓看中了山顶的一块平地,就地起楼建起了“高山阁”。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游历卧佛山,都会来到高山阁坐一坐,凭栏远眺,呼吸一下山间树与草的清新空气。
“眼界秋横汉,书声夜澈天”。想当年,方豪和他的老师吾冔都曾经为高山阁题诗、对联。也许因为当时开化学宫就在卧佛山脚下,所以一生桃李满天下的吾冔,在看到卧佛山胜景时,想到的不免还是读书、教书与育人。今天高山阁已无迹可寻,但在高山阁旧址上,已经建起了新的凉亭——丹心亭。丹心亭下,巍然矗立云端的是庄严的“开化革命烈士纪念碑”。
清晨的玉屏公园被一层湿润的薄雾笼罩,隐隐约约、氤氤氲氲。在一片浓荫蔽日的峦色深处,顺着香烟袅绕的方向举目望去,很容易就看见了那方掩隐在绿色中依然藏不住的锡赉庵。锡赉庵,是一座保存了270余年的清代庵堂,它静静地伫立在卧佛山的万木葱绿中。岁月的痕迹,已从沧桑的屋檐墙角慢慢地显露出来。由一扇白墙中间镂空而形成的庵门,小巧而简洁。门楣上方,墨绿色的“锡赉庵”三个字,简单中透出素净。整座庵堂并不显大,但庵堂内厚重沉稳的粱坊、牛腿、雀替上刻着栩栩如生、圆润饱满的古代人物故事、纹饰婴戏、花鸟鱼虫、瑞禽瑞兽。
据史料记载:“锡赉庵又称西来岩,始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而翻开已经泛黄的《光绪开化县志》,有关这座庵堂的文字记载只有寥寥数笔:“西来岩,位于城内西山,原名西赉庵,邑侯吉祥创建。”以及明代开化举人徐钰的《西来岩登高》诗一首:“萧条秋色忽徘徊,莫讶重阳菊未开。劲节多从寒后见,流年便向暗中催。青衿自笑羞黄卷,绿树惟看映绿杯。为感欢游情不尽,明年此会约重来”;“兴阑归步独徘徊,醉盼篱东兴复开。肝胆向人浑欲尽,琼瑶作句意相催。由他青白垂诗眼,任我丹黄品酒杯。好与良朋同一笑,陶然又梦到西来。”记录了这座庵堂的蛛丝马迹。
在锡赉庵的后墙上,镶嵌着一块乾隆四年的石碑。就是这块名为“化神”的石碑,用斑驳残缺的文字,揭示了这座庵堂从前的秘密。传说中,这块卧佛山上的“西来岩石”是从西天而来的,有人曾经在岩石上遇见过观音大士显迹。因此,这座庵堂历代供奉的都是观音菩萨。根据“化神”碑文所记,早在康熙四十年(1701),这里便已经建有庵堂。清道光十五年(1835),开化县邑发生一场罕见大旱,为了祈雨,全县十二坊都设置了雨坛求雨却依然无果。这时,一些乡民把西来岩的观音像从庵堂抬出迎至城隍庙,供百姓日夜祷告祈雨。也许是心诚所致,第二天的一场甘霖,使得阖邑的百姓为之激动、沸腾。于是人们用石碑的方式,刻下了这段记忆深刻的往事。也同样以石碑的方式,记下了历代以来因为修缮“锡赉庵”而为之慷慨解囊的义士。从一块石到一座庵,再从一座庵到一块碑,因为有着共同的祈愿,才有了这十方的捐赠。历史上,“锡赉庵”就一直是一个供老百姓祈福祷雨、求福求子之场所,袅袅香火之盛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锡赉庵右侧,有一棵巨大的古樟是宋皇佑三年(1051)栽种下的。千年间它都不曾倒下,因此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今天人们心中神灵的象征。古樟苍劲挺拔、枝叶繁茂,错落的枝桠在天空里描绘出朦胧的轮廓,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一座庵堂、一棵古树,因为有着人们共同的期盼和祈愿,而成为了一处安放人们心灵美好寄托的场所。慢慢地,也演变成了今天古樟树下一道别具风格的人文景观。
千年古樟树,就像一把撑开的绿色巨伞。
庵堂内的雕刻,栩栩如生,圆润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