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巷:声名播福泽楼高磐石基

发布时间: 2014.04.15   来源:超级管理员

  钟楼巷

  钟楼巷西起钟楼,东接化龙巷,长五十多米,宽三米许。它和钟楼底两条小巷均因钟楼得名。据《大明一统志》记载:“(元)大德六年(1302)建大雄宝殿(祥符寺)。泰定二年(1325)建钟楼。”之后,衢州路达鲁花赤薛昂夫续建,元统年间(1333—1335)建成,著名文学家刘致作记。

  钟楼的结构包括基座、楼阁,共三层。基座一层,正方形,长、宽各12.92米,高4.3米,券门高3.96米。基座有四个门洞,东接钟楼巷,西为钟楼底,南连忠烈庙前,北通北门街。二层铺木板,上建楼阁,共两层,重檐歇山式。三层楼阁上有一木架,上悬大钟,重三千余斤,旧时由祥符寺僧人兼司晨昏。钟楼基座的东门一角有登楼小门,可登石阶而上。二十三四米高的钟楼,虽算不得旧时衢城最高建筑,但钟声却洪亮悠远。据老辈人说,钟声舒缓悠长,报的是晨昏时辰,街巷平安;假如钟声急促激越,让人心跳,报的一定是城隅某处有火警了。

  钟楼是祥符寺内的建筑。其后,寺刹四周有了民居,这一带渐渐成了城区北隅的通衢之地。元明间,祥符寺屡建屡毁,而钟楼经府县修建,其功能凸现,似乎成了独立的建筑。史籍记载,清代钟楼有过四次修缮,民国时落寞了。1942年,钟楼上的大钟被侵华日寇劫走。大钟制作精美,上层铸《心经》一篇,中层铸花木鸟兽,下层铸西安县丞朱朝贞的铭词,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从此,钟楼无钟,钟声不闻。

  1989年12月,钟楼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钟楼作为衢州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年市政府决定启动北门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2009年2月,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钟楼修复工程开始实施,一年后完成复建。随着钟楼的修缮复建,现在,宽敞的钟楼底,石板铺设的钟楼巷,已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了。穿过钟楼,走在小巷,仰望钟楼,人们能重新领略它的意境与风采,满足数百年来那份怀旧思古的幽情。

  钟楼巷5号是孔氏民居,为清代建筑。门为洞门,青灰磨砖的门框与白墙相映衬,色彩朴素明净。进去后,能看见屋檐上有四只翘角,巷内人叫它“四角门厅”。据说,文化学者、方志学家、书画家余绍宋先生曾居住于此。现在,这座民居也被公布为衢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9月28日,在孔子诞辰2563周年之际,由市委宣传部、衢州日报社联合举办的浙江名家书画展在此开幕。那天,参加祭孔大典的十多个国家四十多名孔子学院院长,也前往参观。忽然又想到蒲松龄《聊斋志异》“衢州三怪”中“独角怪”的故事。据说,从前钟楼巷有多家米店,也有年糕作坊。钟楼上有个大头鬼经常在弄堂里出没。大头鬼头大无比,一口能吃一缸年糕。夜深人静,听到人声即从钟楼下来,行人就会吓出病。有一年过年时,一家店里的学徒因贪吃粽子半夜肚子痛,就提上灯笼上茅坑。黑暗中,大头鬼躲进了茅坑。学徒随手把灯笼往大头鬼头上一放,大头鬼对他说:“你胆子也太大了。”谁知学徒不惧,回应说:“你头真不小咯!”随即还用草纸往大头鬼嘴上一抹,说:“送你一个草纸红包。”大头鬼落荒而逃,从此不见踪迹。由此,衢州民间生出一句俗语:“见你个大头鬼。”

  (府山  吉安/文  卫东/摄)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