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4.07.04 来源:超级管理员
图为徐靖波同志为老同志查阅精减档案
编者按:在找寻“最美档案人”的过程中,本刊记者见过众多靓丽的现代化档案馆库。相比之下,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衢州市,其市档案馆馆库的陈旧令人难忘。然而,更令人难忘的是,市档案局馆干部攻坚克难、创新实干的工作劲头和忘我奉献的精神风貌。市档案馆内,座谈保管利用处徐靖波先进事迹令人满怀感动;新馆在建工地上,市档案局领导展露的事业发展愿景使人心生期待。徐靖波,是衢州市档案局的普通一员,也是衢州档案人的先进代表。
徐靖波是衢州市档案局保管利用处的工作人员。来到市档案局工作以后,徐靖波怀着一股激情和热情,勇挑档案馆库房管理和档案利用服务的双重重担,甘当呵护档案的“小保姆”、扎根一线的“螺丝钉”、服务创新的“马前卒”和一心为民的“店小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先后获得“浙江省档案管理标兵”、“共产党员示范岗”、“先锋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悉心呵护22万卷档案的“好保姆”
穿上蓝大褂,手提一大串库房钥匙,打开库房大门,观察温湿度变化,检查温湿度控制和消防设备运行情况,整理案卷,清扫库房……每天,徐靖波都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
衢州市档案馆是一座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馆”,库房面积仅400多平米,现有馆藏档案22万多卷,档案严重胀库,库房设施简陋,档案管理自动化水平低。2006年,徐靖波通过公务员考试成为衢州市档案队伍中的一员,并有幸赶上市档案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档案接收“大会战”。那年夏天,市档案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集中开展破产企业档案接收工作。当时,刚报到上班的徐靖波二话不说就跟着老同志一起干了起来。他们冒酷暑、顶烈日,深入三十多家破产企业整理档案,连续加班加点三个多月,从旧纸堆中抢救、整理了近十万卷档案。在工作中,她虚心好学、吃苦耐劳、不计得失,深得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领导放心地把库房管理的重任交付给了她。从此,她开始了与22万卷档案朝夕相处的人生。为尽快胜任库房管理工作,她一头扎进库房,清点库藏数量,检查案卷质量,摸索库房温湿度变化规律,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方法。短短半年时间,她就把库房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还主动承担了档案查阅利用工作,成为市档案馆里里外外的多面手。
徐靖波努力履行档案“好管家”角色,每一间库房、每一个角落、每一台设备,她每天都要仔细检查好几次,哪怕再细微的隐患都逃不过她的“火眼金睛”。八年来,她排查处理各类库房隐患20多起,未出现一次库房安全事故。每天不管经手调阅的档案有多少、工作多晚多累,她都坚持当天将所有档案及时入库归位。调档过程中一旦发现档案有折皱,她立即整理平整,有破损则马上登记和修复,她说:“一天不检查库房,我就提心吊胆。”每逢节假日,她总惦记库房安全,常抽时间回单位仔细检查。2011年的国庆节,她正陪女儿在公园玩,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湿气弥漫大地。她连忙拉着正玩在兴头上的女儿,冒着大雨直奔单位查看库房温湿度,并立即开启除湿机,直到库房湿度达到标准才放心地带着女儿回家。正是日复一日的无私付出和辛勤耕耘,市档案局的库房管理工作得到了省档案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从2009年起,因工作需要,局领导将全市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报送工作交给了徐靖波。虽然这份工作量大、时间紧,但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接受了这份“额外”的工作。全市档案事业统计年报报送工作需要和全市机关、企事业档案室档案员密切联系,是一个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好机会,她十分珍惜这个工作机会。每年有3、4个月的时间,她在做好查档接待和库房管理工作的同时,要兼顾全市档案事业统计年报的报送工作,从起草通知、指导培训、催报资料、汇总数据到向省档案局报送,有时一天要打一百多个电话。在最后汇总阶段,她白天认真做好接待工作,晚上加班核对每个数据,往往要持续几个礼拜才能最终完成年报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她受到省、市两级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被称为档案“活台帐”。
八年坚守一线的“螺丝钉”
八年时光让徐靖波从一名小姑娘逐渐成长为勇担家庭重担的军嫂和母亲。面对人生角色的“巨变”,她丝毫没有改变对于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始终像一颗“螺丝钉”深深扎根在工作一线,默默奉献,无怨无悔。
库房管理和服务利用是档案馆最苦最累的两项基础工作,责任重、要求高、工作繁琐又难出显性成绩。八年间,她身边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却始终淡然坚守、不为所动。期间,她曾三次婉拒组织对她照顾性的调岗安排。她结婚之后,由于是军嫂,按照有关政策,组织考虑照顾她,但她表示能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婉拒了组织的好意;她在怀孕期间,同事们劝她考虑胎儿健康,不要频繁进出库房,可她在加强自身防护的同时,每天进库房检查和调卷,一直坚持到怀孕后期。有一次,她挺着大肚子来上班,同事见她满脸虚汗,忙劝她请假回家休息,但她看到查档群众焦急的眼光,不忍心离开,便强忍身体不适,面带微笑投入到查档工作之中。就这一天,她先后接待了近40位查档者、调阅了100多卷档案,一直忙到晚上下班后才拖着笨重的身躯、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她就这样忘我地坚守岗位,整个怀孕期间没有请过一天假,直到孩子出生。
2011年10月,全省“三个惠民政策”的出台引发了市档案馆查档人流井喷式增长,查档人次由原来每月约300人次猛增到3000人次左右。三个月产假尚未休完的徐靖波得知情况后,毅然提前回到岗位,投入到高强度的查档工作中。整整六个多月,她平均每天接待查档群众超过200人。每天马不停蹄地翻查夹杂在海量会计凭证中的工资单据,下班后还要将当天调出的数百卷档案复原归位。她每天回到家都很晚,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每天把母乳提前准备好放入冰箱保存。由于休息不好,她本来就不多的母乳逐渐没有了,只好提前给女儿断奶,并把女儿全权托付给身体不好的公婆和还没有退休的父母轮流照看。在整个查档高峰期,她没有请过一天假,共接待查档群众近4万人次,调阅档案近10万卷次,提供有效凭证近2万份。她的真情付出得到了查档用户的一致好评。
2013年9月以来,她又承担了市“五水共治”生态指导员的工作,需要到常山县天马街道东方红村担任农村生态指导员。按市里规定可以全脱产,但她却坚持不脱产,每天农村和单位两头跑,丝毫没有耽误库房管理和利用服务工作,“五水共治”工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
服务创新的“马前卒”
在多年的档案接待利用工作实践中,徐靖波深知档案查准率的重要性。为此,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特长,结合档案利用工作实践,与信息技术处的同事一起,改进馆藏档案查阅系统,建成“树状”信息查阅系统,系统设置了招工、房产、知青、社保等13个民生档案专题信息库,大大提高了档案查准率。为提高服务质量,她在服务大厅里设置温馨提示,改进查档登记表,健全查档制度和流程,并根据市档案馆的实际,将查档中心、现行文件查阅中心、政府信息查询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的工作合并在一起。在市档案馆开展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数字档案查询系统时,她作为馆藏档案数字化建设项目的参与者,根据查档工作需要提出了多项合理化建议。
近年来,到市档案馆查阅破产企业档案的群众络绎不绝,但由于破产企业档案整理不规范、会计凭证较多等原因,档案查找起来较为困难,每天需要翻阅几百册会计凭证,因此许多档案出现了受损的情况。为此,她及时将利用较多的档案进行复制,通过提供复制件利用的方式减少档案实体的受损。南方梅雨季节时间较长,潮湿的空气对档案保护十分不利,为克服库房老旧、涨库、自动温湿度控制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等困难,她主动定期清理库房,每日手动操作控温除湿设备,探索形成了一套实用的库房管理制度,确保了档案安全。
一心为民的“店小二”
档案接待利用工作是一项服务性很强的工作,徐靖波以她细致、体贴、周到的服务令每位查档者宾至如归,被人形象地称为热情服务的“店小二”。
徐靖波总是设身处地为查档者提供贴心的服务,尤其是对那些从农村或乡镇来的查档群众更是十分热情真诚。她说:“人家抱着希望而来,不能让人家失望而归。”从农村或乡镇来查阅档案的群众,因交通不便,有时无法在上班时间赶到,她就主动牺牲休息时间为他们提供查档服务;碰到不识字的查档群众,她总是耐心地询问情况,并在找到档案后将内容念给他们听。
2011年夏天,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从东阳赶来查找有关资料。原来50多年前,老先生被衢州市一家煤矿精减回家了,老人在一家建筑工地上辛苦帮工、生活困窘,在得知国家要给精减下放人员发放特殊津贴后,老人高兴地找到了当地的社保部门,可当地社保部门要他出示当年精减下放的文件凭证,就这样,老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市档案馆查找相关资料。为查找到这份档案,徐靖波那天一直忙到晚上下班时还是没有结果,看到老先生十分着急和失望,她连忙安抚老人,并帮老人联系就近的旅馆住宿,而且自掏腰包为老人付了住宿费。第二天,她继续锲而不舍的查找,终于帮老人查到了所需的档案。
还有一次,一位从外地来查档的群众,临走时把钱包落在了查阅室,当他中午焦急万分地赶回来寻找钱包时,徐靖波热心地帮他寻找,并带他去食堂吃午饭。钱包找到后,这位群众感激而执拗地请她去乡下的“农家乐”游玩,可她笑着说:“你来查档是对我们工作的信任,我做这些是应该的!”类似的事情徐靖波做了许多,她总是急他人之所急,力所能及地为查档群众解决后顾之忧,以自己的真心和真情赢得了查档群众的一致好评。八年来,徐靖波共接待查档群众近7万人次,提供档案近17万卷次、资料1千余册次,复制档案资料9万余页。2012年,市档案馆查阅接待窗口被市机关工委评为共产党员先锋岗,这其中就包含着徐靖波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
一位到衢州市档案馆调研检查的领导说:“衢州市档案馆老馆硬件‘老掉牙’,可档案服务却是一流的。”这可以说是对徐靖波的最好褒奖。走笔至此,一个青春闪光、美丽无声的巾帼档案员形象跃然纸上,我们想说的是,榜样不能只写在纸上,而应刻在我们心里,并时时加以参照和学习,以此激励和启迪我们前进的脚步。
衢州市档案局 伍康平、仲建敏
(原载于2014年第6期《浙江档案》杂志)